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oc
26页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Compass 定义:由中国自主研制和建立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卫星系统 应用学科:测绘学(一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二级学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Compass 定义:由中国自主研制和建立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卫星系统 应用学科:测绘学(一级学科) ;大地测量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北斗导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 ,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 GLONASS 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优于 20m,授时精度优于 100ns2012 年 12 月 27 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目录系统介绍 系统服务 系统评价 发展历程 建设原则 开放性 自主性 兼容性 渐进性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 系统的应用 车辆定位 地质灾害监测发射时间 卫星原理 卫星组成 工作过程 四大功能北斗进展 三步进展 全面测试 全面覆盖北斗一代 一代介绍 发展过程 自身特点 优势介绍北斗二代 二代介绍 发展过程 技术突破实际应用 军用功能 民用功能 覆盖全球未来发展 发展进程 面临挑战 合作交流 战略意义相比 GPS GPS 简介 短报文服务 覆盖范围 数量轨道 定位原理 定位精度 用户容量 实时效果 终端配套频道之争 其他系统 检测认证 试运行 启动建设展开系统介绍 系统服务 系统评价 发展历程 建设原则 开放性 自主性 兼容性 渐进性建设计划 建设目标 系统的应用 车辆定位 地质灾害监测发射时间 卫星原理 卫星组成 工作过程 四大功能北斗进展 三步进展 全面测试 全面覆盖北斗一代 一代介绍 发展过程 自身特点 优势介绍北斗二代 二代介绍 发展过程 技术突破实际应用 军用功能 民用功能 覆盖全球未来发展 发展进程 面临挑战 合作交流 战略意义相比 GPS GPS 简介 短报文服务 覆盖范围 数量轨道 定位原理 定位精度 用户容量 实时效果 终端配套频道之争 其他系统 检测认证 试运行 启动建设展开编辑本段系统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 视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揭秘_baofeng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缩写为 BDS[1-2],与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 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 、欧盟 “伽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1A 已经结束任务) ,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3]中国以后生产定位服务设备的产商,都将会提供对 GPS和北斗系统的支持,会提高定位的精确度而北斗系统特有的短报文服务功能将收费,这个功能的实用性还有待观察2011 年 12 月 27 日起,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2012 年 12 月 27 日起,北斗系统在继续保留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有源定位、双向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基础上,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民用服务与 GPS 一样免费[1-2]编辑本段系统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致力于向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包括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式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 10 米,测速精度 0.2 米/秒,授时精度 10 纳秒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导航精度上不逊于欧美之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解决了何人、何时、何地的问题,这就是北斗的特色服务,靠北斗一个终端你就可以走遍天下[4]编辑本段系统评价北斗导航终端与 GPS、 “伽利略”和“格洛纳斯” 相比,优势在于短信服务和导航结合,增加了通讯功能; 全天候快速定位,极少的通信盲区,精度与 GPS 相当,而在增强区域也就是亚太地区,甚至会超过 GPS;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在提供无源定位导航和授时等服务时,用户数量没有限制,且与 GPS 兼容;特别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以及无依托地区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独特的中心节点式定位处理和指挥型用户机设计,可同时解决“我在哪?”和“ 你在哪?”;自主系统,高强度加密设计,安全、可靠、稳定,适合关键部门应用。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 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编辑本段建设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以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不仅要建成系统,更要用好系统,强调质量、安全、应用、效益,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开放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自主性中国将自主建设和运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独立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兼容性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 )和国际电联(ITU)框架下,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世界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兼容与互操作,使所有用户都能享受到卫星导航发展的成果。
渐进性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并实现各阶段的无缝衔接编辑本段建设计划从古至今,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多种导航方法例如,天文导航是通过观测天体的位置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航向,此法设备简单,但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无线电导航是接收海岸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来确定舰船自身的位置,它虽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但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有限,故用于远航时有困难;其他导航方法也不尽如人意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可以预见的将来看[5],卫星导航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导航工具 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一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全用户进行精确的定位它具有全时空、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地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的特点,已成为应用广泛的导航定位技术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行走轨迹导航定位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我国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而夭折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体制研究,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 3-5 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得以实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我国就结合国情,科学、合理地提出并制订自主研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 三步走 ”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研制一些地面应用基础设施设备等;第二步是到 2012 年,计划发射10 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二号[6] ”区域系统) ;第三步是到 2020 年,建成由 5 颗地球静止轨道和 30 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编辑本段建设目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的领土和海域,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2000 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了 4 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 这个系统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 GPS 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 。
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 10 米,授时精度为 50 纳秒,测速精度 0.2 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中国计划 2012 年左右, “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 年左右覆盖全球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成功发射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左右,系统将首先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 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编辑本段系统的应用车辆定位2013 年 1 月 14 日,交通运输部有消息传出,2013 年 3 月底前,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宁夏、贵州、天津 9 个示范省市区 80%以上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都要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车载终端这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项启动后首个民用示范工程该项目作为全国北斗应用的“试验田”,计划用 2 年时间,在 9 个示范省市区建设 7 个应用系统和一套支撑平台,安装 8 万台北斗终端[7]地质灾害监测2013 年北斗导航将对北京全市范围内的 1141 个地质灾害点,完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
北斗导航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已在密云设立了 32 个监测点,作为北京市完成“全覆盖”前的示范工程随着预警系统的建成和完善,北斗导航将能实现对 5 毫米以上地面变动的监测和预警,让有关部门和市民提前做好防灾准备[8]编辑本段发射时间发射日期 运载火箭 火箭飞行次数 卫星编号 卫星类型 发射地点2000 年 10 月 31 日 北斗-1A2000 年 12 月 21 日 北斗-1B2003 年 5 月 25 日 北斗-1C2007 年 2 月 3 日 北斗-1D北斗一号2007 年 4 月 14 日04 时 11 分长征三号甲 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M1)2009 年 4 月 15 日 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G2)2010 年 1 月 17 日 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G1)2010 年 6 月 2 日夜间长征三号丙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