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动力刍议.docx
12页现代化动力刍议 杨天虎摘 要: 本文对已有的国内外关于现代化动力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化的动力不是单一因素论,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宏观系统的技术、中观系统的制度、微观系统的观念和意识三个子系统,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Key: 现代化动力 宏观系统 中观系统 微观系统现代化理论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学界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其理论先后经历了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理论的阶段,有学者提出了第三次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现代化的含义、内容、途径、动力等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分支——现代化动力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动力的研究的观点也颇多如新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先生的“一元多线动力论”,认为“现代化作为世界性的发展进程,这是现代生产方式的特性所决定的,而历史上的其他生产方式却没有这种特性现代生产方式则不同,它的特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制第一,现代生产力在广度上的迅猛发展造成了全球性的贸易交往,这种新交往把最遥远的地区和完全不同的地区的民族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第一个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社会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闭塞状态,开放和对比使一个民族形成新的发展的世界观。
第二,现代生产力的物质生产交换方式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三,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殖民扩张,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造成了农业社会从属于工业社会的巨大发展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不同于一般民族压迫的现代民族压迫,这种压迫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觉的新意识,这是动员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民族)奋起寻求发展新道路的强大内压力第四,现代生产力所需求的科学知识系统形成,大规模的公共教育和工厂式的学校,提供了新的学习手段,文化信息的内容、结构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体来说,上述伴随现代生产方式而来的发展的新的环境、机制、手段等,会成为现代化运动的强大动力”①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前言中,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②诺斯强调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之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突出,没有财产权的分离的制度保障,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就不会发展起来这一思想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而发展成为“制度变迁动力论”董小燕在《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中写道:“西方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出过无数的硕果,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成就是其中最丰硕的果实之一。
它们是西方率先走向现代化的前提精神是文化的提炼,制度是文明的结晶,精神和制度的革新与健全是任何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关键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大作《历史研究》中,认为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来于“挑战和应战”,“文明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几乎每一次最终激起成功应战的挑战,如果深究的话,都会使一个又一个应战者困惑不已或粉身碎骨,直到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召唤,那位胜利者才最后被列入成功者的名单”③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④韦伯是从精神层面思考的:“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只有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了一个其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⑤强调了基督教的价值和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影响陈澍斌也从精神的层面分析了现代化的动力,他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分层次的,可分为直接动力(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表层动力(生产力)、深层的动力(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社会发展恒久不变的动力⑥也有学者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解释现代化的动力,如,陈贞川认为:“社会的发展,从人类的产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以及社会的变革都离不开实践的力量,承认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马克思主义‘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又具一致性,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⑦他还否认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要有能动性,这种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而人类的实践具有这一特性总之,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决定论”,其强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是主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如生产力,人类实践,对外部的环境的适应等一类是“精神决定论”,其重视非物质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制度,人的欲望,宗教伦理和价值等物质决定论”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的作用精神决定论夸大了精神在现代化中的意义精神也需要物质的支撑精神是隐性的,它需要现实的物质构筑,如制度,社会的实践等通过现实的社会实践,解决社会的矛盾,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实现精神的需要一、现代化的动力系统现代化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力量,而是一种系统它分为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三个子系统,三个系统不是各自发挥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谓宏观系统,是指科学技术层面,有工具性的特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方发达国家,在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首要的动因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新技术的采用,从而带来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工业化,工业化的实现,技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早期现代化积极吸收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他们的现代化是从工业化开始的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通过“自强”和“求富”的口号,先后创办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技术子系统在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从现代化的含义已可以解释技术子系统的作用现代化的动力是现代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因子要考察现代化的动力,需要对现代化的定义进行分析,国内外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很多,本文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罗荣渠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变化;狭义而讲,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⑧20世界90年代,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将现代化的进程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认为:“现代化是指18世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变化;它既发生在先锋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⑨“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它就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典现代化,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基本特征⑩“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它是以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基本特征{11}国外学者C·E·布莱克(C·E·Black)将现代化定义为:“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12}无论哪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在社会变迁中的巨大作用现代化的动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代化的不同时期,其动力也是有差异的,如在现代化的早期,科学技术的作用突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带来的是财富的增长,与之而来的还有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提供了社会进步的实例,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实践,对社会的认识在提高中观系统是制度层面它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力量,它有可操作性,是技术的延伸,又是观念和意识具体化的实例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还包括政治民主化一个合理的制度会对现代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道格拉斯·诺斯所强调的产权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属于这个范畴,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产权制度提供保障,并实施它产权制度的实施,使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法律制度中受益汤玛斯·埃特森在泰格和利维所著的《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在现行法律思想体系中得到的维护的各种权利,不论是财产契约权利,还是个人权利,都是用普通通用词语表达的,它们可以被社会一切分子要求享有这个体系里面必然存在许多缺陷和模糊之处,是可以灵活应用的法律制度的事实依据改变之后,法律常会产生脱节和矛盾,这就需要由变革来解决{13}泰格和利维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兴起,虽然在书中作者带有强烈的马克思主义色彩,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从制度角度解释资本主义兴起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现代化首先发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制度是微缩的技术其将技术进一步理性化,把它上升到更高的国家意志层面制度层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层建筑理论不同,它更侧重于具体的制度,它不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或者说生产力,而是与科学技术、思想和文化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制度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现代化的活动,并且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
现代化的微观动力子系统是指观念和意识的力量,在这个子系统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单单是通过经济的增长和制度的建立而取得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用新的观念和意识破除传统思想的束缚纵然,现代化不是一个单线发展上升的过程,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却是进步的、积极向上的个人现代化意识的增强,现代的价值观念的树立,有利于改造传统的思想麦克科里兰(David G·McCleland)声称:“只有价值观念、行为动机或精神力量才最终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速度{14}鲍埃尔(Peter T·Bauer)和雅迈坚持认为:“经济能否取得成绩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态度,取决于根据人的能力和态度而建立的政治制度,取决于历史经验,而外部联系、市场机会和自然资源的作用则是次要的{15}虽然上述学者的观点有片面强调文化和意识对现代化的发生的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改变,对于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思想“包袱”很重,这是这些国家发展缓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化的子系统是推动其国家的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思想和观念为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指南观念的进步,可以进一步销蚀传统观念,为现代化的发展扫清道路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的现代化,要想成为一个现代人,就要有现代的公民意识在一个合理的制度环境下,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公民掌握一定的技术,成为现代化前进的动力二、现代化动力系统的特征现代化的动力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各个动力子系统反映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其动力的子系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早期,科学技术的作用更突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制度的地位逐步提升对于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来说,早期的工业化和中期的政治民主化构成了其现代化的内容在发展过程中,思想和意识的现代化要明显慢于工业化和民主化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新的思想和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现代化,反思社会发展制度在不断完善,进而趋于合理三、现代化动力系统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的“合力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