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生物化学思考题..ppt

43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7857373
  • 上传时间:2019-12-1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54KB
  • / 4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生物化学思考题 胡国元 2 蛋白质化学 • 3.指出下面pH条件下,各蛋白质在电场中向哪个方向移动 ,即正极,负极,还是保持原点? (1)胃蛋白酶(pI 1.0),在pH 5.0; (2)血清清蛋白(pI 4.9),在pH 6.0; (3)α-脂蛋白(pI 5.8),在pH 5.0和pH 9.0 • 解答: (1)胃蛋白酶pI1.0<环境pH 5.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2)血清清蛋白pI4.9<环境pH 6.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 (3)α-脂蛋白pI5.8>环境pH 5.0,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 α-脂蛋白pI5.8<环境pH 9.0,带负电荷,向正极移动 •4.何谓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解答: 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并伴 随着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变性的本质:分子中各种次级键断裂,使其空间构象从紧密有序的状态变 成松散无序的状态,一级结构不破坏 •蛋白质变性后的表现:① 生物学活性消失; ② 理化性质改变:溶解度下 降,黏度增加,紫外吸收增加,侧链反应增强,对酶的作用敏感,易被水 解。

      蛋白质由于带有电荷和水膜,因此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体如果在蛋 白质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破坏了蛋白质的水膜或中和了蛋白质的电荷 ,则蛋白质胶体溶液就不稳定而出现沉淀现象 •沉淀机理:破坏蛋白质的水化膜,中和表面的净电荷 •蛋白质的沉淀可以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蛋白质的结构未发生显著的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 ,蛋白质仍能溶于原来的溶剂中,并保持天然性质如盐析或低温下的乙 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蛋白质 •(2)不可逆沉淀: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变性而沉淀 ,不再能溶于原溶剂如加热引起蛋白质沉淀,与重金属或某些酸类的反 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并不析出因此 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经变性 • 6.由下列信息求八肽的序列 • (1)酸水解得 Ala,Arg,Leu,Met,Phe,Thr,2Val • (2)Sanger试剂处理得DNP-Ala • (3)胰蛋白酶处理得Ala,Arg,Thr 和 Leu,Met, Phe,2Val当以Sanger试剂处理时分别得到DNP-Ala和 DNP-Val。

      • (4)溴化氰处理得 Ala,Arg,高丝氨酸内酯,Thr, 2Val,和 Leu,Phe,当用Sanger试剂处理时,分别得 DNP-Ala和DNP-Leu • 解答: • 由(1)看出八肽的的组成 • 由(2)推出N末端为Ala; • 由(3)推出Val位于N端第四,Arg为第三,而Thr为第 二; • 由(4)推出 溴化氰裂解,得出N端第六位是Met,由于 第七位是Leu,所以Phe为第八;由此推出第五为Val • 所以八肽为:Ala-Thr-Arg-Val-Val-Met-Leu-Phe • 8.当一种四肽与FDNB反应后,用5.7 mol/LHCl水解得 到DNP-Val及其他3种氨基酸;当这四肽用胰蛋白酶水解 时发现两种碎片段;其中一片用LiBH4还原后再进行酸 水解,水解液内有氨基乙醇和一种在浓硫酸条件下能与 乙醛酸反应产生紫(红)色产物的氨基酸试问这四肽 的一级结构是由哪几种氨基酸组成的? • 解答:(1)四肽与FDNB反应后,用5.7 mol/LHCl水解 得到DNP-Val,证明N端为Val • (2)LiBH4还原后再水解,水解液中有氨基乙醇,证明 肽的C端为Gly。

      • (3)水解液中有在浓H2SO4条件下能与乙醛酸反应产生 紫红色产物的氨基酸,说明此氨基酸为Trp说明C端为 Gly-Trp… • (4)根据胰蛋白酶的专一性,得知N端片段为Val-Arg (Lys)…,以(1)、(2)、(3)结果可知道四肽的 顺序:N-Val-Arg(Lys)-Trp-Gly-C 3 核酸 • 4.对双链DNA而言,① 若一条链中(A + G)/(T + C)= 0.7 ,则互补链中和整个DNA分子中(A+G)/(T+C)分别等于 多少?② 若一条链中(A + T)/(G + C)= 0.7,则互补链中 和整个DNA分子中(A + T)/(G + C)分别等于多少 ? • 解答: • ① 设DNA的两条链分别为α和β则: Aα= Tβ,Tα= Aβ, Gα= Cβ,Cα= Gβ,因为:(Aα+ Gα)/(Tα+ Cα)= (Tβ+ Cβ)/(Aβ+ Gβ)= 0.7, 所以互补链中(Aβ+ Gβ)/(Tβ+ Cβ)= 1/0.7 =1.43; • 在整个DNA分子中,因为A = T, G = C,所以,A + G = T + C,(A + G)/(T + C)= 1; • ② 假设同(1),则Aα+ Tα= Tβ+ Aβ,Gα+ Cα= Cβ+ Gβ, 所以,(Aα+ Tα)/(Gα+ Cα)=(Aβ+ Tβ)/(Gβ+ Cβ)= 0.7 ; • 在整个DNA分子中,(Aα+ Tα+ Aβ+ Tβ)/(Gα+Cα+ Gβ+Cβ)= 2(Aα+ Tα)/2(Gα+Cα)= 0.7 • 9.为什么自然界的超螺旋DNA多为负超螺旋? • 解答:环状DNA自身双螺旋的过度旋转或旋转 不足都会导致超螺旋,这是因为超螺旋将使分子 能够释放由于自身旋转带来的应力。

      双螺旋过度 旋转导致正超螺旋,而旋转不足将导致负超螺旋 虽然两种超螺旋都能释放应力,但是负超螺旋 时,如果发生DNA解链(即氢链断开,部分双 螺旋分开)就能进一步释放应力,而DNA转录 和复制需要解链因此自然界环状DNA采取负 超螺旋,这可以通过拓扑异构酶的操作实现 • 12.什么是DNA变性?DNA变性后理化性质有 何变化? • 解答: • DNA双链转化成单链的过程称变性 • 引起DNA变性的因素很多,如高温、超声波、 强酸、强碱、有机溶剂和某些化学试剂(如尿素 ,酰胺)等都能引起变性 • DNA变性后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有: • ① 生物学活性丧失; • ② 黏度显著降低; • ③ 浮力密度升高,沉降系数S增加; • ④ 紫外吸收值明显增加,产生所谓增色效应 • ⑤ 比旋光值就大大下降 • 13.哪些因素影响Tm值的大小? • 解答: • 影响Tm的因素主要有: • G-C对含量G-C对含3个氢键,A-T对含2个氢 键,故G-C对相对含量愈高,Tm亦越高 • 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Tm 较低 • 溶液的pH高pH下,碱基广泛去质子而丧失形 成氢键的能力,pH大于11.3时,DNA完全变性 。

      pH低于5.0时,DNA易脱嘌呤 • 变性剂甲酰胺、尿素、甲醛等可破坏氢键, 妨碍碱基堆积,使Tm下降 • DNA的均一性 DNA越纯,相变范围越小 • DNA分子大小 DNA越长, Tm值越高 • 14.哪些因素影响DNA复性的速度? • 解答: • 影响复性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 ① 复性的温度,核酸复性时温度不宜过低,Tm- 25℃是较合适的复性温度 • ② 单链片段的浓度,单链片段浓度越高,随机碰 撞的频率越高,复性速度越快 • ③ 单链片段的长度,单链片段越大,扩散速度越 慢,链间错配的概率也越高,复性速度也越慢 • ④ 单链片段的复杂度,在片段大小相似的情况下 ,片段内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越多,或者说复杂 度越小,越容易形成互补区,复性的速度就越快 • ⑤溶液的离子强度, 维持溶液一定的离子强度, 消除磷酸基负电荷造成的斥力, 可加快复性速度 4 酶 • 3.什么是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如何解释酶的 专一性? • 解答:“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分子的结构并非与 底物分子正好互补,而是具有一定的柔性,当酶 分子与底物分子靠近时,酶受底物分子诱导,其 构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 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

      根据诱导契合学说 ,经过诱导之后,酶与底物在结构上的互补性是 酶催化底物反应的前提条件,酶只能与对应的化 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等不适合 的化合物,因此酶对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即 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 4.阐述酶活性部位的概念、组成与特点 • 解答: • 酶的活性部位或中心是指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的区域,通常是相隔很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 组成: 结合基团 参与底物结合的基团酶的结合基团决定酶反 应的专一性 催化基团 • 直接参与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催化基团决定 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同时也是决定反应的高效性 调控基团 • 一些可与其他分子发生某种程度的结合并引起酶分子空 间构象的变化,对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的基团 • 酶的活性部位或中心的共同特点 酶的活性中心在酶分子整体结构中只占很 小的部分; 酶的活性中心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酶的活性中心具有特定的催化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具有柔性; 酶的活性中心通常是酶分子上的一个裂隙 • 6.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机理是什么? • 解答: • 与底物结合时,由于酶的变形(诱导契合)或底 物变形使二者相互适合,并依靠离子键、氢键、 范德华力的作用和水的影响,结合成中间产物, 在酶分子的非极性区域内,由于酶与底物的邻近 、定向,使二者可以通过亲核\亲电催化、一般 酸\碱催化或金属离子催化方式进行多元催化, 从而大大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酶促反应迅 速进行。

      • 11.对于一个符合米氏方程的酶,当[S]=3Km, [I]=2KI时(I为非竞争性抑制剂),则υ/Vmax的 数值是多少(此处Vmax指[I]=0时对应的最大反 应速率)? • 解答:利用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动力学方程计算: • 其中 = 1+[I]/Ki = 3,则 • 所以,υ/Vmax=0.25 5 生物氧化 • 2.在呼吸链传递电子的系列氧化还原反应中,请指出下 列反应中哪些是电子供体,哪些是电子受体,哪些是氧 化剂,哪些是还原剂(E-FMN为NADH脱氢酶复合物含 铁硫蛋白,辅基为FMN)? • (1)NADH+H++E-FMN NAD++E-FMNH2 • (2)E-FMNH2+2Fe3+ E-FMN+2Fe2++2H+ • (3) 2Fe2++2H++Q Fe3++QH2 • 解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反应物失去电子,则该物 质称为还原剂;如果反应物得到电子, 则该反应物称为氧 化剂所以得出如下结论: • 反应 电子供体 电子受体 还原剂 氧化剂 • (1) NADH E-FMN NADH E-FMN • (2) E-FMNH2 Fe3+ E-FMNH2 Fe3+ • (3) Fe2+ Q Fe2+ Q • 4.鱼藤酮是一种的极强的杀虫剂,它可以阻断电子从 NADH脱氢酶上的FMN向CoQ的传递。

      • (1)为什么昆虫吃了鱼藤酮会死去? • (2)鱼藤酮对人和动物是否有潜在的威胁? • (3)鱼藤酮存在时,理论上1mol琥珀酰CoA将净生成多少 ATP? • 解答:电子由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呼吸链传递给 氧,最终形成水的过程中伴有ADP磷酸化为ATP,这一 过程称电子传递体系磷酸化体内95%的ATP是经电子 传递体系磷酸化途径产生的 • (1) 鱼藤酮阻断了电子从NADH脱氢酶上的FMN向CoQ的 传递,还原辅酶不能再氧化, 氧化放能被破坏,昆虫将不 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命活动需要的ATP • (2)所有需氧生物电子传递系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