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民的民生关切与改革期待调查.docx
12页广州市民的民生关切与改革期待调查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广州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广州“城”变了:“城”大了,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58平方公里到现在上千平方公里;“城”富了,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3亿元到现在的13551亿元;“城”的功能更完备了,新机场、地铁、内环路、中央商务区、大学城、大剧院等设施更完善,也更先进另一方面,广州“人”变了:一是“外来化”,三个广州人就有一个“新广州人”;二是“老龄化”,“老广”真的老了;三是“知识化”,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人才更多;四是“榄形化”,中产阶层更为庞大;五是谋生方式“多样化”更为深刻的是,广州“人”的主流价值变了,追求变了,从追求效率与财富,转向更为注重公平与正义为了解新时期广州“人”对民生和改革的需要,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开展专题研究,依据近年多项民调,分析探讨广州市民关切的民生问题及政策期待以下是从近年多项民调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一 生态环境:污染感受日趋强烈,治污应为践行群众路线重点广州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一直是民众的主流观感。
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的受访广州市民,2008年已突破五成,而2013年更达61%对于十年来空气质量及河流河涌水质,广州市民的观感明显恶化,多达54%及42%的人认为“越来越差”环境污染对广州市民基本生存条件造成伤害超过1/3的受访者在民调中表示,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影响,其中诱生呼吸道疾病和咽喉类疾病是最多的,甚至还有肿瘤民调还显示,80%的受访广州市民认为近年怪病、传染病、流行病增多,其元凶也是环境污染政府环保工作成效远未令广州市民满意自2009年以来,广州市民对此的不满意度基本维持在33%左右,而满意度不足三成在广州市民看来,环境监管及治理的主要问题在于执法处罚力度不足及巡查检查不严花费500亿元天价治水成效引发社会议论,背后的污染源头治理不力,民众看得很清楚查处违规排放污水废气”广州市民不满意度高达50%,而满意度仅16%生态环境关系着民众生存权,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要有群众感情、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必须指出的是,自2008年以来,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的广州市民已占多数,对环境保护广州市民的不满意度明显超过了满意度;对生态环境广州市民的不满意度明显超过了满意度;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广州市民的不满意度也明显超过了满意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视广州市民感受的言论、脱离群众的言论,只会引起民情民意的反弹,强化民间以极端方式唤醒公权力的心态在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更多的GDP意味着更多的污染,牺牲环境还是牺牲增长,在绿色增长没有到来之前,这是决策者不容回避的选择健康重于财富,是当前广州市民的主流价值观,任何决策都应以此为依归二 社会秩序:扰民、伤民乱象丛生,市民小日子需要守护进入利益主体多元化、谋生方式多样化的时期,社会秩序受到空前的冲击,扰民、伤民乱象大量出现,广州市民小日子遭受众多的滋扰和伤害,公共治理面临严峻的挑战民调发现,各类扰民乱象大量发生于社会生活中七成左右的受访广州市民常见占道扰民,乱停车和乱摆卖极为肆意和猖獗;五成左右的受访广州市民常见施工扰民,建筑、装修噪声和工地扬尘,让广州市民不得安宁;各类异味也经常出现,四成五左右的受访者常见餐饮油烟废气和各种异味、臭味;商店、小贩叫卖噪声和公园、广场歌舞噪音常见者分别为36%与33%其他林林总总扰民现象亦不同程度地存在,诈骗扰民尤为多发,82%的广州市民常见诈骗短信、,46%的人多见闹市乞讨骗钱大小违建搭建乱建,五类车乱窜乱钻,广州市民亦多受滋扰社会失序的重要表现还在于消费伤民。
据广州市消委会统计,餐饮、美容美发、洗衣洗涤等服务,食品、儿童用品、家具、化妆品等日用品,均为广州市民消费投诉的热点,其中不少广州市民因使用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商品而遭受人身伤害民调亦表明,消费安全的不满意度近三年均在30%以上,满意度则一直少于25%;食品安全不满意度更高达46%,且较2006年增加23个百分点,而满意度仅为11%对扰民、伤民乱象治理,广州市民的不满意度高达55%,远超满意度28个百分点,与物价水平和贫富差距的不满意水平相当,是广州市民最不满意的突出问题之一一方面,行政机关对具体扰民、伤民行为的执法和查处,如占道经营、乱排油烟废气、建筑工地管理、违规乱搭乱建、噪声扰民、问题食品、问题餐厅、问题装修材料和问题家具等,不满意的受访广州市民均明显多于满意者,其中工地违规施工、违规乱搭乱建和噪声扰民的不满水平,2013年当年就飙升14个、13个和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曾有就扰民、伤民现象投诉举报的受访广州市民,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跟进处理,多达72%的人表示不满扰民、伤民近年来越演越烈,广州市民对行政机关监管和执法信心严重溃散,“都冇人理”已成为广州市民的口头禅食品安全的民调就发现,广州市民认为食品安全首要靠“更懂得防范”,要自防自保自救,而不是“政府执法更严”,这也是众多广州市民到港澳购买奶粉的主因。
更让人忧虑的是,现实中大面积发生和持续存在的扰民、伤民乱象,凸显法治和法制的失灵,造成了社会不公不义公治”不力靠“私治”,公权力不能制止对广州市民的违法伤害,受害者必以私权力“自我维权、个体抗争”;老实人吃亏就会变得不老实,后果是人们斗狠斗恶,轻则吵架、骂街,重则打架、群殴、射弹珠,甚至拉横幅、爬大桥长此以往,社会氛围暴戾化,国泰民安无从谈起三 基本民生服务:供求失衡凸显,亟待超常规投入经济发展为广州市民带来了富足的物质生活,但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各类“难”凸显民生服务的贫乏医疗领域“看病又难又烦又贵”成为头号民生问题首先,“看病难”衍生出因等候、拥挤而引起的“看病烦”,广州市民不满意度最高自2009年以来,“轮候看病时间”不满意度一直高达40%以上,而满意度均不足30%;“看病拥挤程度”不满意度达33%,满意度仅为18%更为甚者,“看病难”已导致“生孩难”,多达74%的广州市民认为医院产子一床难求民调表明,无论是最需要解决的民生事项还是最期待的体制改革,医疗领域均以60%以上的被选率高居榜首在教育、运动健身甚至养老问题上,广州市民也面临着各种“难”首先,“入园难”困扰祖孙三代,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辈认为学位“不足够”的亦达68%。
其次,55%的广州市民认为运动“场地少”再次,多达46%的广州市民期待政府增加社区养老服务基本民生服务之所以存在诸多“难”,探讨起来,主要矛盾就是需求的爆发性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广州市民需求显著增长,根源在于:一是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二是人口老龄化;三是环境污染引发的疾病增多;四是即将放开的单独二孩带来的新一轮生育高峰而从供给来看,全社会对基本民生服务投入明显不足首先是公共财政投入增长严重滞后;其次是制度门槛导致民间资金有心投入却进入无门;最后是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大型商场、豪华楼盘“不差地”,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却“一地难求”从中长期来看,缺乏医疗、教育、养老的超常规投入,群众面对的各种“难”将不可缓解随之而来的是“烦与难”一年比一年加重,群众的不满与怨言一年比一年增多四 住房制度:“夹心层”安居梦难圆,制度保障应多样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关键要紧密联系广州“社情”,着力回应“夹心层”广州市民诉求经过35年改革开放,广州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已趋成熟,中等收入阶层已成为广州市民的主流依据6037位广州市民的评价分析,认为自己收入处于社会中等的受访者比例几近半数,达47%,还有24%的人自评处于中等偏下收入,而自评处于低收入者只有16%。
显然,相对于其他城市,广州典型的低收入人群明显较少从“保底”为主的制度定位来看,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保住”低收入阶层相对轻松,但要“保住”中等收入阶层,则远显不足纳入更多中等收入阶层,有效回应主流住房期待,是新一轮制度设计不可规避的重大问题目前,中等收入阶层置业人群,一是“80后、90后”的婚育族,该年龄是置业成家的高峰阶段;二是年龄稍长,但因无房或住房困难需要置业的人群年轻婚育族收入不高,年长的置业人群积蓄不多,既买不起商品房,亦达不到申请保障房的条件这些人的刚性需求最无着落,成为最焦虑的“夹心层”从趋势来看,随着房价不断攀升,以及就业人口、外来人员的新增、轮替和流入,“夹心层”将成倍递增显然,实现“夹心层”的安居梦,更多要在住房制度改革上找出路民调显示,多达62%的“夹心层”表示“需要”住房保障然而,只租不售将成为唯一的保障形式,这与广州市民期待落差较大对于有土地和产权偏好的国人来说,租房绝不是安居;尤其在中等收入者看来,有房住不是问题,有属于自己的房才是问题,房产权利才是问题此外,对保障形式应租还是应售,民意虽有分歧,但租售并存是多数广州市民的主张民调显示,53%的广州市民主张保障房应租售并存。
如此看法并不是广州独有,全国各大城市也普遍存在为此,顶层设计亦做出回应,住建部已在上海开展政府与受保人共有产权保障房的试点民调发现,51%的多数广州市民支持这一政策在广州实施从国外经验来看,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成效显著截至2008年,85%的新加坡公民住进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组屋”,其中,93%的居民拥有其房屋的产权,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价租赁;另外15%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场上购买的商品房另据相关研究显示,广州目前GDP已达新加坡的70%,更有望在三年内迎头赶上然而,相较于经济统计数据,让广州人与新加坡人一样实现“居者有其屋”,在广州市民看来更为重要五 社会保障:滞后于经济发展,市民期待提高保障社会保障水平落后于广州经济发展,是广州市民近年一贯的主流判断从2009年至今,认为“保障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广州市民均在55%以上,而认为一致及领先者从未超过33%虽然近年政府不断加强社保建设,但广州市民满意水平仍有下降民调显示,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只有29%,较2009年减少了7个百分点守卫底线民生是社会保障的根本,然而现实状况显示,社会保障“保底”功效仍不足2011年至今,低收入广州市民对社会保障的不满意度均在30%以上,基本三人就有一人不满意,而满意度从未超过23%;散工、零工、失业等非稳定就业广州市民的不满意度更达40%,且较2011年增加11个百分点。
面对老龄化逼近、环境污染诱发更多疾病的现状,广州市民对社会保障的期待更为强烈民调显示,多达68%的广州市民希望“提高养老、医疗保障水平”社会保障要让民众满意,在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上须着力以下人群:一是非稳定就业者,包括零工、散工及失业者;二是老龄人口,尤其是鳏寡孤独贫的老年人;三是重大疾病患者及因各种慢性疾病而丧失劳动力的广州市民;四是贫困及低收入人群;五是非本地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六 政府行政:提升政务效能,实现社会监督历经多年改革开放,广州市民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成效高度认同,但对政府行政的满意水平则明显为低在常年追踪的专项民调中,广州市民对政府行政相关事项的满意评价,在34项评价事项中居倒数之列;其中对政府办事效率、社会监督及廉政建设等事项,满意度虽在2013年略有提升,但只维持在18%~22%,不满意度则在25%~31%广州市民观感低的关键,是政府办事效能与广州市民期待差距明显在广州市民看来,政府效能不仅体现在审批环节少一点、办事流程快一点,更重要的是,在各类违法行为侵害群众时,公权力能通过强有力的执法及时制止然而,实际情况是,广州市民对医疗、教育、环境及食品等领域的行政执法、评价满意度均低于三成,且鲜有超过不满意度的;而扰民、伤民乱象频发更凸显政府执法效能的严重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