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师范大学22春《德育论》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76.docx
14页华中师范大学22春《德育论》综合作业二答案参考1. 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 )A.1983年B.1993年C.1995年D.2000年参考答案:B2. 在现实的德育中,对教学人员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作用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措施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开始逐渐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相应地传统教育观念中“教”的单向活动变为( )的双向过程A.“教”与“学”B.“教育”与“接受”C.“学”与“练”D.“知”与“行”参考答案:A4. 教学在时间和地位上的优势,正是德育得以充分实施不可缺少的根本性条件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5. 如果一个学校只有在教学之外的德育,而没有在教学之中的德育,或在教学中的德育微乎其微,则不能认为这是真正重视德育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6. 德育效益是通过德育过程来实现的,没有德育过程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德育效益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7. 德育管理者善于运用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以充分肯定成绩,鼓舞干劲,这一做法符合教育性原则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8. 终极性和发展性目标各有不同的特点,终极性德育目标是系列教育后的最终结果,对实际各种教育阶段及教育活动的影响是宏观的,具有总的指导原则的意义和指针的意义。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9. 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 )A.王逢贤B.鲁洁C.班华D.钟启泉参考答案:B10.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体现了( )A.注重个体德性的发展B.注重多样性C.注重实践性D.注重理论性参考答案:A11. 德育有时虽然在教学之外“有声有色”,可在教学中却显得微乎其微,作为德育途径的“基本”性没有体现出来,依然在单纯传授知识的轨道上行使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2. 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并为社会服务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在社会的继承发展中具有哪几方面的价值?( )A.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的功能B.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能C.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D.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参考答案:AB13. 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 )A.自愿性B.强制性C.规范性D.随意性参考答案:A14. 当代我国的德育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A.价值观导向模式B.情感体验模式C.行为践履模式D.心理模式参考答案:ABCD15. 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 )。
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参考答案:D16.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B.健全班级组织机构C.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D.明确班级工作计划参考答案:ABC17.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A.思维的道德情感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参考答案:BCD18. 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各种影响无不体现社会的要求德育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来训练人的行为,指导人的社会化,它总是按照社会的委托引导着人的社会化方向,以至最终使教育对象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9. 学生品德是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0. 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 )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参考答案:A21. 非独立的德育过程指那些“为了德育”而专门组织的有明确德育主题的教育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2. 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3. 品德结构的研究对现代德育有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进行德育工作不仅要进行表层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信念B.德育工作不仅要注意社会思想道德内容的传授,也要注意品德认识能力、品德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品德心理能力的培养C.要注意到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形式与品德内容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使内容促进形式的发展D.品德结构的研究告诉我们对社会品质的评价要偏重政治品质而忽视道德品质参考答案:ABC24. 德育内容是构成德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A.价值和规范要求的蕴含性B.价值及规范因素的广泛性C.德育内容的寓它性D.思想性和知识性参考答案:ABCD25. 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参考答案:D26. 李老师不仅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而且还能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策略的密切关系,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教学能力?( )A.教学监控能力B.教学操作能力C.教学认知能力D.教学反思能力参考答案:C27. 实践证明,各方面对德育目标的认同感越高,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程度就越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从教育对象来说,目标的认同感意味着要努力把德育目标转变为受教育者的( )A.自我要求B.自我追求C.自我认证D.自我体验参考答案:A28.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层单位是( )A.班级B.教研室C.学科组D.学习小组参考答案:A29. 中国古代社会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这表明德育目标由什么所决定( )A.生产力水平B.经济政治制度C.科技发展水平D.哲学思想参考答案:B30. 集体中那种在( )高度相容的人际关系,是集体中最有深远性的凝聚力量和发展动力A.心理上B.情感上C.道德上D.知识上参考答案:ABC31.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可以自然形成,不需要艰苦细致的组织与培养过程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2. 良好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3. 引导学生自我修养的方式有表扬奖励、批评处罚、评比、操行评定(即以一定的文字形式对学生在某一时期内思想品德表现作出全面评价,对不同方面给予一定的肯定或否定)等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4. 德育现代化在德育上集中表现为( )的现代化A.德育内容B.德育方法C.德育评价D.德育目标参考答案:AD35. 德育过程论的研究对象是( )A.客观的事物B.德育的客观运动过程C.静止的事物D.社会规律参考答案:B36. 下列哪一个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德育中的人本主义(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人最为天下贵”“人定胜天”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参考答案:C37. 终极性的德育目标是指先后具有连续性的德育目标表示德育及活动自身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8. ( )是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为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A.政治教育B.道德教育C.思想教育D.法制教育参考答案:C39. 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群众性活动。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0. 现代德育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A.计划性B.民主性C.开放性D.科学性参考答案:BCD41. 现代德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德性发展为根本的德育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2. 从实际的表现来看,教育爱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 )方面A.感化价值B.陶冶价值C.和谐师生关系价值D.极力价值参考答案:ABCD43. 班主任对待所谓的“差生”应该是( )A.顺其自然B.发现闪光点,给予赏识和表扬,加以引导C.严厉批评教育,促进努力学习D.请家长来学校参考答案:B44. 德育中的各种精神因素对人的不断影响和熏陶,还会使人产生正确、健康的精神需求,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并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幸福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5. 劳动力在生产劳动中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智力和体力之和同思想品德的乘积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6. 开放式德育的特点就是忽略德育工作的校外开展,忽略外界教育力量的参与与联合,忽略引导学生对外界现实的认识与了解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7. 伴随一定教学形式的活动要求、纪律以及活动氛围等等,对学生理解并接受外部教育要求,形成一定的品德,并不具有引导性。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是:( )A.社会主义方向性B.全民性和民主性C.变革性D.开放性参考答案:ABCD49. 传统伦理观念的基本特征是( )A.唯物主义的伦理原则B.自由主义的伦理原则C.客观主义的伦理原则D.超自然主义的伦理原则参考答案:D50. 人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心理现象,总是含有( )A.社会价值内容B.兴趣内容C.认知要求D.情感体验参考答案:A51. 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 )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参考答案:B52. 接手一个纪律较差的班级,班主任首先应该( )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B.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C.建立班集体核心队伍D.建立班的正常秩序参考答案:D53. 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在( )A.乐天安命,顺其自然,回避社会和人生矛盾,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B.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