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腊篇第十六回波斯高原及周边地缘分析.doc
20页《地缘看世界》—欧洲—古希腊篇第十六回 波斯高原及周边地缘分析既然“波斯”马上要代表亚洲,第一次成为欧洲人的大麻烦了,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暂时把视线拉向伊朗高原,看看“波斯帝国”是如何形成的了从时间上看,伊朗高原进入了王国时代的时间,要比希腊人结束黑暗时代,重新回到城邦文明时晚一点公元前 7 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王国” ,成为了伊朗高原诸部的控制者第九节 (希波战争一)伊朗高原、波斯崛起再述事实上,单从伊朗高原与两河平原的距离来看,这一地缘板块似乎应该有机会,更早迎来文明的曙光不过,一方面,伊朗高原与欧亚草原的距离过近,来自南俄、中亚草原的,以游牧为生的印欧部落,在源源不断的南下进程中,总是会影响到高原内部的文明进程;另一方面,伊朗高原是一个边缘被高山山脉包围的“高原盆地区” 内部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使之内部没有足够规模的冲积平原,来帮助形成强大到足以抵御游牧者的农业文明 不过相比近乎纯游牧区蒙古高原,伊朗高原的古典经济中,还是有机会加入农业成份的这其中,较低的纬度所带来的较高积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可以参考在中亚——西域地区的农牧分割线比如纬度较高的准噶尔盆地,在绝大部分古典时期,就是游牧区;而南边的塔里木盆地,则发展出了绿洲农业。
以伊朗高原腹地这样的气候条件,最终的经济结构,势必将形成畜牧+粗放型农业的混合体这样的经济条件,固然可以在政治上,模仿那些文明地区,由部落时代进入权力世袭、集中的王国时代,但离产生独立的文明,却还有着一段距离就象匈奴人虽然算是将蒙古草原带入了王国时代,然而受地理条件所限,在整个古典时期,蒙古草原都没有产生过独立的文明(政治结构在王国——部落两种状态中轮回) 伊朗高原如果想产生独立文明,找机会与近在咫尺的两河文明相融合,是一条必经之路类似的进程,看起来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有些类似不过伊朗高原的优势在于,其内部的农业绿洲,有机会依托定居生活(包括经济的稳定)将从低地吸收来的文明因子固定下来而伊朗高原本身处在欧亚大陆主交通线上的地缘优势,也为其文明的产生、延续,加固了经济基础,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元素公元前 7 世纪,以间接控制手段统一波斯高原的米底王国,只能算是让伊朗高原,由部落时代进入了王国时代这一进程之所以发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北角,主要是因为这一地区,是伊朗高原与南俄草原最为接近的板块自南俄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能够不断加强米底地区的军事优势事实上,即使在米底王国立国,并成为伊朗高原之主后,来自南俄草原游牧部落(时称斯基泰,或西徐亚人) ,还曾经入主米底王国,为之注入新的游牧基因。
最终让伊朗高原有机会成就文明的,是生活高原西南部,与波斯湾相邻的波斯人虽然在米底强盛时,波斯曾经被迫臣服于米底不过其最大的优势,就是相对远离欧亚草原游牧民族,以及高原西部的其它地缘势力(比如两河上游的亚述人) 这使得波斯人,在米底王国因连年战事而陷入衰退后,有机会崛起,并最终取代米底成为伊朗高原之主波斯对米底的逆袭,完成于居鲁士大帝时代(公元前 559——前 529 年在位) 公元前 550 年,在征服米底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国)之后,居鲁士也不得不面临和米底一样的问题,那就是来自北部草原地带,与西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两面压力不过与米底人疲于应付这两个方面压力不同的是,波斯人在军事上压制住这两个方向之后,很快便把兵锋指向了高原南部的文明中心——两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此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政治代表,正是中国人所认定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从公元前 18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中叶, “巴比伦“作为一个统一两河平原的地缘政治标签,存续了 1200 年时间由于地理相近,以及经济吸引力的原因,安纳托利亚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伊朗高原,这条高地线上的地缘势力,入侵富庶的巴比伦,完全不让人意外。
事实上,这些高地民族要是对之没有兴趣,倒是让人奇怪了不过与之前那些,满足于以军事手段劫掠、逼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高地入侵者不同的是,波斯人直接控制了两河平原(甚至在此设立都城) 这一变化,与秦帝国用郡县制,取代先秦的分封制,将中央之国带入帝国时代的历史意义一样也就是说,波斯虽然不第一个南侵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高地民族,却是第一个真正将高、低地整合进一个中央集权性质政治体的民族很显然,政治上的整合,让波斯人有机会站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肩膀上,最终成就属于自己的文明然而居鲁士大帝在完成这一融合之前,首先要解决的还是高地竞争者问题从地缘位置来看,最有可能成为伊朗高原统治者对手的,是以两河上游为核心领地的,在亚美尼亚高原南部世居了一千多年的亚述人这支以善使用铁制武器而著称的原始闪含人,对周边各板块都是巨大的威胁,他们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对外扩张的战争史在米底人进入王国时代,并成为伊朗高原霸主之前,亚述人已经代表北上的原始闪含系部族,消灭了原始闪含系的“赫梯人”在小亚细亚东部最后的残余势力相应的,与之相邻的伊朗高原米底地区,也同样饱受亚述人的入侵事实上,米底地区之所以由分散的部落状态,进阶为统一的王国结构,直接诱因正是因为亚述人的军事入侵。
而米底王国的崛起,也正是因为与两河下游的巴比伦王国一道,共同解决了这个麻烦的邻居很显然,满足于低地富庶生活的巴比伦人,不会对向亚美尼亚高原扩张感兴趣最终将之纳入势力范围的,是米底王国这就是说,击败米底王国统一伊朗高原波斯人,实际上也一并接收了亚美尼亚高原然而高地竞争者的威胁,并不仅仅来自于亚美尼亚高原,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为地理核心的“小亚细亚半岛” ,才是伊朗高原最大的竞争者附:伊朗高原—中亚地缘关系图 第十节 (希波战争二)小亚细亚地缘结构与吕底亚崛起前面对“亚述”地缘位置的表述容易有歧义亚述核心区的位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亚美尼亚高原之南” ,而不是“亚美尼亚高原南部” 也就是说,亚述人的是在“东南托罗斯山脉” (亚美尼亚高原南缘山脉)的南麓至于覆盖亚美尼亚高原的山地的主体民族,今天依然存在于地缘政治舞台上,他们就是亚美尼亚人只不过,做为世界上最早整体接受基督信仰的民族,亚美尼亚人已经被挤到这片高原的东北角了在伊朗高原的米底,与两河下游的巴比伦,合力攻灭亚述之前,亚述已经征服了他们上游的亚美尼亚王国(米底以及后来的波斯,也继承了这一关系) 当然,在此之前,高地上的亚美尼亚人,也找过亚述人的麻烦。
这些前后跨度达前年的恩怨,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了知晓当时各民族所对应的地理单元,并以此为依据划分地缘板块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旦板块划分好了,大家会发现,尽管相隔数千年,今天的地缘政治格局,与当初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亚述、亚美尼亚两大地缘板块,在波斯人挺进欧洲的进程中,谁才是关键先生,我们在具体解读波斯西征路线时,会详加解读现在,我们需要再次把视线投向西方,去看看波斯人在遭遇希腊人之前,所遇到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强大的对手是谁这个竞争对手的名字叫作“吕底亚王国” ,在波斯击败米底成为伊朗高原的主人之前,这个崛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印欧系国家,已经开始和控制亚述——亚美尼亚地区的米底人,争夺小亚细亚高原东部了不过,在我们以希腊为核心,展开这段历史的前提下,希腊诸城邦,与吕底亚王国的地缘关系,会更让人感兴趣前面不断有朋友提问,如果爱琴海是希腊式海洋文明形成的核心,那么与希腊半岛相对应的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应该也有同样机会的为什么小细亚半岛没能成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呢?幸运的是,这一问题可以从吕底亚王国的前世今生中得到答案观察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的地理结构,我们会发现它与希腊半岛的确很类似都属于沿海平原与丘陵相杂的地形。
每相隔一段距离都有一条发源于东部高地,独流入海的河流这样的地理条件,如果没有来自大陆势力干扰的话,应该和希腊半岛走上同样的发展道路,甚至融为一体事实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最初也的确走上了这样一条海洋之路特洛伊战争的的本质,其实就是爱琴海东、西沿岸城邦的竞争和融合在那场战争之后,来自欧洲的希腊人,成功的登陆了小亚细亚半岛,并沿海岸线设置了诸多的殖民据点当然,爱琴海中间那星罗棋布的海岛,在成为二大板块之间联系纽带的同时,也被希腊殖民者所覆盖正是由于这些殖民地的存在,迈锡尼文明所留传下来的海洋文明火种,才得以在多利安人的入侵后,保留下来然而承载这一使命的那些希腊人,也有他们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体现在,登陆了小亚细亚半岛的希腊人,对向陆地深处渗透缺乏兴趣希腊人之所以不愿意远离海岸线,是因为整个爱琴海周边地区复杂的地缘结构,让希腊人的海洋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一方面,那些在中国人看起来,几乎只能算乡、村级的“国家”体量太小,并不足以生产出自己生活所需的全部产品(比如有的地方盛产金属,有的地方粮食产量相对高些) ;另一方面,这些板块也很难整合成一个整体,以争夺贸易的议价权如果你能够掌控贸易渠道的话,那么你就是整个贸易链上获利最大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愿意去赚辛苦钱呢(就象美国人之前能够通过控制世界金融体系,来控制世界时,就不关注制造业一样) 然而不管你对大陆有没有兴趣,来自大陆方向的地缘压力,都是现实存在的这种一般通过战争所体现出来的压力,并不一定会因为你的文明层级更高,经济更发达而减弱事实上,那些生活在生产环境相对恶劣,看起来从事更“原始”的渔猎、游牧、农耕民族,在军事效率或者组织性上,往往会更高、更好而经济发达地区,天然对落后地区的吸引力,又总是让他们更有兴趣增强自己的军事属性对于这一点,多利安人已经向迈锡尼文明的继承者们证明过了相比希腊半岛的大陆性,体量更大的小亚细亚半岛,显然要更为强烈很多时候,小亚细亚几乎等同于安纳托利亚这个标签在希腊人的语言中,安纳托利亚的含义是“东方” 不过就具体到现在地理含义来看,希腊语中的这片东方之地,所指向的是占据半岛大部分面积的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至于小亚细亚半岛的概念,则应该包括沿海平原,以及它与安纳托利亚高原之间那些矮山丘陵地带我们可以形象的将之称为小亚细亚半岛的“三级阶梯” 以历史上饱受蒙古高原压力的中央之国的经验来看,登陆沿海平原的希腊人,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应该是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的民族了。
然而中央之国核心区,与蒙古高原之间,并没有体量足以做二者之间缓冲的丘陵地带也就是说,当希腊人通过特洛伊战争,以及后来坚持数百年的殖民活动,逐步控制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的第三阶梯时,最先对他们发起挑战的,是那些生活在第二阶梯,也就是丘陵地带的土著民族与特洛伊人一样,这些小亚细亚土著,也是来自于南俄草原的,原始印欧游牧民族的后裔只是地理间隔以及岁月的打磨,让二者在文化上独立成为不同民族了语言是二者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以地理归属来命名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安纳托利亚语并勉强称之为“安纳托利亚人” (与希腊人的概念相对应) 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地缘结构更为复杂,后续入侵者也更多这些都妨碍了印欧系民族,在此形成统一的民族概念(直到突厥人的到来,终结了这一进程) 当然,相同的种族背景,让彼此之间民族的融合会更为容易一旦在语言和文化上接受了对方的方式,融合就会很自然的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在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生不过,一般而言,民族融合过程总是先发生在,彼此差异较小的民族之间也就是说,就地缘结构来看,那些操安纳托利亚语的土著,会先有机会进行内部整合,并与登陆的希腊人形成竞争关系。
最终在这些安纳托利亚人中脱颖而出的,是崛起于第二阶梯中部,盖迪兹河畔的“吕底亚”人能够近距离接触以“爱奥尼亚”人为代表的希腊殖民者,并从中吸取技术优势,应该是吕底亚人崛起的一个原因当然,理论上那些生活在第二阶梯内的安纳托利亚“国家” ,都有这样机会的只不过,吕底亚人抓住罢了吕底亚人在崛起过程中,在第二阶梯整合了哪些亲缘民族并无所谓在希腊人放弃向大陆腹地渗透的背景下,他们承受来自第二阶梯的压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