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亮剑中李云龙的性格特征.pdf
2页浅谈《亮剑》主人公李云龙性格特征摘 要: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自问世以来,赢得了读者的极大关注毫无疑问,这部小说的成功,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而李云龙作为作品中人物的重中之重,他有勇有谋,蛮横霸气的复杂性格可以归纳为人性意识的凸显和侠义精神的彰显关键词:《亮剑》李云龙性格人性侠义精神进入新时期以来,一大批以抗战为题材的新历史主义作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像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军歌嘹亮》,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等而《亮剑》的出现,更把这种历史军事题材作品推向了高潮究其原因, 新世纪以来军事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与硬汉形象, 将不断商业化的社会中缺少理想、追逐名利、 英雄难觅的景象与文坛中迷茫空虚、缺乏阳刚的风气一扫而光同时相对于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中的“ 高大全 ” 式的人物, 新的英雄在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的同时还具有了常人的七情六欲和更为丰满的性格特征他们的人性不断完善,性格逐渐丰富,不再是概念上的英雄模范,而是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根据作品,我们可以将李云龙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分为人性意识的凸显和侠义精神的彰显正是典型环境里的人性释放和侠义体现以及二者的高度结合使得李云龙这个典型形象在作品中能够不断丰满,深入人心。
首先, 李云龙身上体现出鲜明的人性特征在《亮剑》这部被战争占去一多半篇幅的作品中, 战争场面恢宏壮阔,在这样一个极其宏大的战争视角下,都梁非常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草莽英雄的真性情李云龙的形象成功地突破了建国以来战争小说中英雄人物的“ 高大全 ”形象, 在作品中,他始终坚持本色与自我,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做人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和束缚 哪怕自己的军事生涯三起三落,他依然能够从容对待,甚至更为乐观像他这种典型人物的性格在典型环境中更能够有所体现,因此在《亮剑》 的前半部分, 面对民族侵略、山川动荡的时局,出身乡村的草莽英雄李云龙,与书生意气、弃笔从戎的政委赵刚,国名党精英将领楚云飞等,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铁血男儿都奋起反抗,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也正是在历次战斗中,李云龙的性格特征在与自己人、与******、与日军的接触中逐步显现作为军人, 他性格刚烈,带兵打仗有勇有谋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人不可抗拒,虽然他说话难听,连打带骂,却又让人乐于和他接触、与他交往,因为他真实、豪爽,有血性,不像以往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那般神圣不可接近在他看似粗糙的外表下,也有其精明细致的一面他和楚云飞大闹县城回来后,不忘给搭档赵刚带回酒菜,面对赵刚的质问时,也是满嘴理由。
而抛却党派的成见,他与******精英楚云飞又惺惺相惜,彼此欣赏,他可以忽略政党之间的纷争,单纯从军人的视角,从做人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虽然他们各为其主,但都始终坚持各自的信仰,内心纯净从最初的互相支持到后来的互相开战,虽然战争残酷无情,但是其中的人情冷暖却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在以往的抗战文学里很难见到的,而更为让人叹服的是李云龙在抗日战争中对日本人的客观评价,例如在野狼峪伏击战中,张大彪和一名日军中尉展开了一场白刃对决,李云龙对这名日军中尉所表现出来的军人气节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表示赞扬,特意在战斗结束后让警卫员掩埋他的尸体,并说道:“ 你懂什么?别看你能打两下子,也只是个刚还俗的和尚,还不算是军人,这小子有种,是真正的军人我就尊重,快去 ”[1] 作者都梁站在人性的立场,让读者看到残酷战争的同时,也看到了血肉丰满的英雄和敌人人不再是战斗的机器,在此彰显的是人性与血性,价值与尊严 读《亮剑》,我们会发现人物形象是三维的,既有特定时期兽性的一面,又有鲜为人知的人性化一面,正面形象也好,相对反面也罢,所有人物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生活中确有的原型和真实,这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其次, 在李云龙身上体现出鲜明的侠义特征。
都梁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他笔下的李云龙在这里好似中国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义士、侠客,重朋友,讲义气,敢于牺牲,将侠义精神大肆张扬纵观《亮剑》全书,作者写到的战争,大大小小有十几处,而且各有特色,绝不雷同无论是李家坡的阵地战,还是野狼峪伏击战,平安城大混战,笔墨所到之处硝烟弥漫、而在阵阵硝烟中却处处体现了主人公李云龙的智慧与果敢,豪情与侠义李云龙在新婚之夜受到山本一木的突袭,全团损失惨重,政委受重伤,妻子被劫持 他为了给妻子秀芹、政委赵刚以及其他牺牲的战友复仇,在已经乱了套的晋西北,集结各路人马, 最终大胜平安城,但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敌人退守到砖砌的建筑物里时,山本一木拿秀芹作为人质,企图扭转局面,然而李云龙在危机关头却两眼冒火,大喊开炮,直到六门山炮同时开火,火光四溅,炮声震天时,他才无力地坐下去,脑中一片空白原本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但他却在最紧急的时刻,以大局为重,舍弃妻子此刻,他舍家为国,侠肝义胆,侠义之举令人肃然起敬 我们将之归纳为传统文化,尚义 ?的更高境界:以大义为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又如他得知魏和尚被杀后,愤怒而吐血, 随后不计后果地领兵将已归降的土匪剿灭,虽然他因此触犯了纪律,但他不计较军衔的升降,不计较处分。
他所做的已不完全是为了他的一己之私和所谓的哥们义气与江湖恩怨,他要伸张正义,惩治邪恶,还世间一个公道他的这种嫉恶如仇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侠义精神:惩恶扬善,任侠尚义 此刻, 他成为侠义精神的化身然而这个侠客来自民间,继承了民间传统中积极向上的因素,也就必然无法褪去民间的另一面粗野的特征;他出身农村, 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依然保留了性格深处的某些弱点与不足,例如他贪财好酒,霸道蛮横,好耍小性子,生气时要骂娘等等长时期的军队生涯也无法抹去他身上的草莽气息也正因为这一正一反的性格特征,使李云龙成为新历史主义作品中一个独一无二而又魅力四射的新的英雄人物在复杂曲折的环境中,都梁用现实主义的写作令我们看到了一个回归于自然本性且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真实的人读罢了都梁的小说《亮剑》 ,笔者头脑中依然能够浮现出以李云龙为代表的英雄们在战场中浴血奋战的景象,并且长久地徘徊萦绕他们给大家的印象深刻与精神长存恰恰来自于他们的真实与自然,都梁用写实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而透过战争,我们看到了残酷之中展现出的人性美和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也正是这种在极其幽暗、艰苦的环境下体现出的坚强意志、伟岸的人性与任侠尚义的精神,为小说带来了一抹传奇的色彩和耀眼的光辉。
注释:[1] 都梁:《亮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年版,第37 页曹克颖:《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 以都梁的长篇小说亮剑为例》,传承,2007年,第 7 期,第 95—96 页杨小兰:《赏亮剑豪杰做时代英雄 —— 李云龙形象分析》,青年科学,2009 年,第 4期,第 240 页参考文献:[1] 刘奕华 .从《亮剑》 看中国战争小说审美模式的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 (3). 刘奕华 .新世纪战争小说的新探索—— 从《亮剑》谈起[J].毕节学院学报,2009,(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