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doc
7页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梳理和—加数=加数2、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因数 3、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5.除数>余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余数6.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7.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分成2组;一组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8条棱长度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8.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9.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不同点:(边)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邻边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10.至少用4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11.一个平方数的4倍还是一个平方数 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的和是一个平方数 12.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13.任何数与10相乘;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1个0 14.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 0除以任何数不等于0的数;商都是0;所以0不能作除数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知识点: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2、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如:49+42≈90 28+45+24≈100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二、米和厘米知识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如:2011-1-8 16:17 上传下载附件 (1.04 KB)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叉开)大小有关三、表内乘法知识点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相同加数 如:5+5+5+5 表示:5×4或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 的积相同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5、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6、任何数与1相乘;积都得原数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 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1×9=10—1 9×5=50—5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 2011-1-8 16:26 上传下载附件 (1.48 KB) 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 这个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 5就是5的3倍四、观察物体知识点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 4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红领巾有一条5、有些字或字母是对称图形如3、8、个、中、B、C、E、D等五、统计知识点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 5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2; 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1六、数学广角知识点1、 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 [复制链接] 慧慧老师 慧慧老师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2-12-7阅读权限150UID743383帖子1853主题88积分1853精华1e度金币12922 威望38 时间1033 小时狗仔卡 版主帖子1853积分1853e度金币12922 注册时间2010-12-29+展开 · 串个门 · 关注 · 发私信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6:06: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3深圳E度家长交流园地;欢迎大家加入讨论!!点击更多 本帖最后由 慧慧老师 于 2011-1-9 17:48 编辑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1、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多几”、“少几”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6、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8、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2)初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从个位加起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如:49+42≈90 28+45+24≈10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例题1.口算51-30= 60-35= 59-28= 10+13= 12+10=42+24= 10+55= 25+66= 89+10= 66+16=99-85 = 80-40= 65-41= 71+11= 68+26=61-53= 53-48= 17+35= 83-40= 61-57=74-52= 35+46= 18+12= 86-51= 22+60=87-40= 29+43= 87-53=2、列式计算:(1)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7的3倍是多少? 8个6是多少?(2)两步竖式计算45+5+40= 83-50-4= 30-14-8=70-33+7= 96-70+6= 94-60+4=7+23-4= 93-49+27=3、应用(1)二年级一班参加课外美术小组的有9人;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少人? (2)二年级有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重点、难点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