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中有常哪些可燃物?.docx
5页安全常识 森林中有哪些可燃物? 森林可燃物是指森林中可以燃烧的有机物,它包括活的和死的有机物质 森林内全部可燃物质都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然而,多数绿色植物在生长季节由于体内水分含量大,一般不简单燃烧从林火管理的角度动身,我们常常关怀的是那些由于森林自身的生理过程、外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那部分干枯、死亡并落在地表或存于林分不同层次的可燃物(注:林分是指森林内部特征大体全都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分的一片林子) 总之,不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森林可燃物都来源于森林本身 可燃物的种类 1.按植物种类划分 (l)死地被物:主要由枯死的凋落物组成,如落叶、枯草、枯枝、死的苔藓、球果等死地被物的易燃程度取决于其组成和分布结构一般可将死地被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未进行分解,结构疏松、孔隙大、水分易蒸发,简单干操,易燃;下层呈分解或半分解状态,结构紧密、孔隙小、保水性强,可燃物湿度大,较难燃 (2)地衣:燃点低,在林中多呈点状分布,含水量随大气湿度变化而变化,易干燥 (3)苔藓:林地上的苔藓一般不易着火生长在树皮、树枝上的苔藓,易干燥,常是引起常绿树树冠火的危急可燃物。
泥炭苔藓多的地方,在干旱年份,也有发生地下火的可能 (4)草本植物:大多数草本植物干枯后都易燃,是森林火灾的引火物但是,也有不易燃的草本植物例如,东北林区某些早春植物,如冰里花、草玉梅、延胡索、错草等,春季防火期是其生长时期,不仅不易燃,而且具有肯定的阻火作用 (5)灌木: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有的易燃,有的难燃胡枝子、榛子、绣线菊等易燃,接骨木、鸭脚木、红瑞木等难燃某些常绿针叶灌木,如兴安桧、偃松等,体内含有大量树脂和挥发性油类,都属于易燃的灌木 (6)乔木:树种不同,燃烧性不同通常针叶树较阔叶树易燃但有些阔叶树也是易燃的,如桦树,树皮呈薄膜状,含油脂较多,极易点燃;蒙古栎多生长在干燥山坡,冬季幼树叶子干枯而不脱落,简单燃烧;南方的桉树和橡树都富含油脂,属易燃常绿阔叶树 (7)森林杂乱物:包括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和采伐剩余物等,多为易燃物,其数量多少能直接影响火的扩散速度、火的强度 2.按易燃程度划分 在实践中,人们习惯依据森林可燃物的“易燃程度”将可燃物划分为易燃可燃物、燃烧缓慢可燃物、难燃可燃物 (1)易燃可燃物:在一般状况下简单引燃,燃烧快,如地表干枯的杂草、枯枝、落叶、掉落的树皮、地衣和苔藓及针叶树的针叶、小枝等。
这些可燃物的特点是:干燥快、燃点低、燃烧速度快,是林内的引火物 (2)燃烧缓慢可燃物:一般指颗粒较大的重型可燃物,如枯立木、树根、大枝、倒木、腐殖质和泥炭等这些可燃物不易燃烧,但着火后能长期保持热量,不易扑灭这种状况下,火场很难清理,而且简单发生复燃火 (3)难燃可燃物:正在生长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的体内含有大量水分,不易燃,有时可减弱火势或使火熄灭但遇到强火时,这些绿色植物也能因脱水而燃烧 3.按大小划分 可燃物按大小划分可分为重型可燃物和轻型可燃物 (1)重型可燃物:指直径粗大的可燃物,如树干、枯立木或活树等 (2)轻型可燃物:指直径细小的可燃物,如小树枝、树叶、杂草和干燥的针叶等 4.按可燃物分布的空间位置划分 (1)地下可燃物:包括表层松散地被物以下全部能燃烧的物质,主要为树根、腐朽木、腐殖质、泥炭和其他动植物体 (2)地表可燃物:是指由松散地被物层到林中2米以下空间范围内的全部可以燃烧的物质,包括凋落的针叶、阔叶、树枝、球果,林下杂草、灌木、苔藓、地衣、倒木及其他林内采伐剩余物和林内杂乱物 (3)空中可燃物:高度在2米以上全部的空中可燃物,主要包括较大的幼树、大灌木、林冠层、层间植物等。
可燃物的分布 一般来讲,可燃物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打算着林火扩散速度和林火扩散方向 1.可燃物的水平分布 可燃物的水平分布是指可燃物复合体或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连续性假如可燃物在水平方向上是连续的,则称为连续水平分布;假如可燃物在水平方向上是不连续的、间断的,则称为间断水平分布 在水平方向上连续、间断分布的可燃物,其燃烧和扩散特性是不同的火在连续性分布的可燃物中的扩散速度要快于在间断分布可燃物中的扩散速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林火向着连续性的可燃物方向扩散 2.可燃物的垂直分布 可燃物的垂直分布是指林内不同层次间可燃物的连续性正常林分可分为树冠层、灌木层、杂草层、地表凋落物层和地被物下层在垂直方向上假如可燃物的分布是连续的,则称为可燃物垂直连续分布,有时又称为可燃物梯形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假如可燃物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间断的,则称为可燃物垂直间断分布 可燃物垂直分布同样影响林火强度、扩散方向和扩散速度,但更主要的是打算林火种类假如可燃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是连续的,则地面燃烧的林火可扩散到树冠上,形成树冠火;假如可燃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是间断的,则地面燃烧的林火不会扩散到树冠上而形成树冠火(不包括热辐射和热对流对树冠火形成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