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层电影论文:当代中国底层电影的寻找叙事研究.doc
16页底层电影论文:当代中国底层电影的寻找叙事研究摘 要:寻找作为一种生命动力和姿态,成为各种艺术形式永恒的主题当代中国底层电影也表现出了一种寻找症候:在主题类型上,寻找感情、寻找丰盈的“物” 、寻找动物;在艺术意蕴上,空间叙事和悲剧美学独具特色这不仅有效允诺了当代底层电影参与社会现实的公共性吁求,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底层电影的理论积累和建设关键词:底层电影;寻找叙事;空间叙事;悲剧美学一 “寻找”作为研究当代底层电影视角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寻找作为一种不竭的生命动力和姿态,在人生征途上留下了或平坦或曲折的轨迹人生离不开寻找, “所有的人在出生之际,都尚未发育完全、不能自立、有赖于他人帮助并且没有能力照料自己……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将会获得有限程度的自主,但仍然以不断依赖为基础” ①, 寻找关乎生存、关乎感情、关乎信仰因此,寻找注定是人生的常态,并作为一种永恒的主题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不断书写和演绎对于电影也不例外,既有直接冠之以“寻找”片名的,如《寻枪》 、 《寻找成龙》 、 《寻找刘三姐》 ,也有内含寻找线索的,如《情书》 、 《千里走单骑》 、 《李米的猜想》 ,甚至有以寻找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如《夺宝奇兵》 、 《国家宝藏》 、《深海寻宝》等寻宝探险电影。
寻找之于电影,除却是导演的无意识选择外,有时也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集体冲动的产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新时期电影,便经历了两次寻找浪潮,一次是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寻根电影,另一次是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延续至今的新生代底层电影寻根电影又称文化寻根电影,是相伴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社会文化寻根思潮而兴起的,它注重以回忆的方式,返回到已逝的历史中,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并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经过反思、批判,以期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如《老井》 、 《棋王》 、 《孩子王》 、 《红高粱》等都是文化寻根电影相对于寻根电影转向过去、历史的寻找,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底层电影中的“寻找”则是视角向下,深深扎根于当前的现实中应该说,底层之于电影并非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劳工之爱情》到30 年代的《春蚕》 、 《神女》 、 《渔光曲》 、 《马路天使》等,莫不以社会底层为表现题材即使是后来的第五代导演,也有不少底层题材的电影,如《黄土地》 、 《秋菊打官司》 、《一个和八个》等随着王超、贾樟柯、王小帅等新生代导演的出场,在其影片中,普遍表现出一种“泛底层”②的倾向,农民工、下岗工人甚至小偷、妓女等构成影片的主要人物系列,以“寻找”作为影片的主题或线索,如寻找情感、寻找财物、寻找动物等。
可以说,新生代导演的寻找症候,一方面缘于自我身份镜像的认同新生代导演出道之初,特殊的代群体验和第五代导演的强势,使他们不惜自我放逐,通过刻意寻求表现一种边缘的、底层的题材来突出自我身份,以迥异于主流的影像表达另一方面则缘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 20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分层和贫富分化问题加剧,许多人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面临着欲求而不得的困境因此,出自于生活现实和心理困境的破解,必然转化为一种自主的行动寻找,以此作为生活的希翼应该说,当代底层电影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表现底层人们的生活,具有极强的公共性,而这与当代一些唯视觉至上、华而不实的所谓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底层电影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苦难叙事、情节设置单一、人物类型化等,但在学术研究上,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理论建设的不足李云雷在论述底层文学时,曾说道:“我们可以将‘底层’理解为一种题材的限定,或者一种‘关怀底层’的人道主义倾向但除此之外,却缺乏更为坚实有力的支撑 ”③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底层电影中但令人欣慰的是,如果能以“寻找”这一主题或线索来研究底层电影,不仅会拓展研究视角,更可以发掘其中蕴含的空间叙事学和独特的中国悲剧美学理论,这无疑有助于底层电影研究的理论积累和建设。
二 寻找的主题类型1.寻找感情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基层是乡土性的、地方性的,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④,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却宗教伦理外,更主要是依托亲情、爱情、乡土情来维系的但这一格局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已趋于破碎和瓦解祖祖辈辈与泥土相依为命的人抵挡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走出了封闭单调的乡土社会,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原先紧紧维系在一起的亲情、爱情、乡土情也出现了暂时或永久的分离与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和稳定性不同,现代社会流动性极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流的风险也陡然增强对于大多数走出乡土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社会身份低微,在外面的世界往往是被排斥的,所从事的工作也都极具风险性而一旦他们遭遇不测,对于守望在家乡的亲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情感打击于是,为了呵护亲情、爱情、乡土情,种种自发的寻找行动由此开始,这在当代底层电影中有充分的表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继《世界》后又一部走出“故乡”的电影,它讲了两个寻找爱情的故事:矿工韩三明寻找妻子,护士沈红寻找丈夫但这种寻找是放在现代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影片中充斥着现代化进程中所滋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一方面是职工与厂长在劳动致残上的纠纷,旧房拆迁过程中的暴力冲突;另一方面则是有闲阶层的欢歌曼舞和耗费巨资修建的“天堑变通途”的形象工程。
这是一种颇具反讽意味的社会现实尽管沈红寻找到了丈夫,但他已经迷失在灯红酒绿和钱财女色中,他们在家乡建立起的爱情名存实亡;韩三明也寻找到了老婆,但她已经被卖给了跑船的,要想带走老婆必须支付三万元钱于是,韩三明不顾可能丧失生命的风险,决定回家乡继续挖煤实际上,影片中还预设着另一个风险,即他南下打工的女儿的命运,而这依旧需要他去寻找如果说韩三明的女儿可能遭遇的风险只是一种猜测,那么在王超的《江城夏日》里,风险在父亲李启明寻找的儿子身上则成为残酷的现实山村教师李启明到省城寻找因自己痛打而离家出走的儿子李学勤,以让身患绝症的老伴在临死之前再见儿子一面,但他不知道,儿子已经在参与一起劫车案时被车撞死了试想一下,如果儿子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就不会铤而走险去抢劫,让母亲的愿望落空李杨的《盲井》也讲述了一个寻亲的故事儿子寻找在外打工的父亲不仅没有寻找到,还差点被同一伙人害死令人唏嘘的是,那两个谋财害命的人其实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赚取来的钱是为了供自己的儿女上学这正吻合了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对当代社会底层恶劣的生存状态的描述:穷人祸害穷人,弱者欺凌弱者⑤实际上,这些人性悲剧都是因为在现代风险社会中,由于财富分配不公和社会阶层严重分化所造成的。
那些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当身心俱疲时,对故乡的怀念和追寻便格外强烈,但有时候这种素朴的愿望也成为一种奢侈张杨的《落叶归根》里,赵本山饰演的民工为了实现客死他乡的另一个民工的遗愿,决定把他的尸体背回家乡,一路上经历重重困难,而回到家乡后,家乡已经因为三峡工程的建设被拆迁得面目全非这一刻,悠悠乡土情何处得以安放呢?2.寻找丰盈的“物”这是一个物质至上、消费至上的年代,人们对金钱、财物、身体的崇拜和追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原本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转化成了“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⑥,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⑦当人们沉浸于物质消费的狂欢时,是否想到在我们社会的底层,还有那么一群人正在为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或身份尊严而辛劳奔波呢?在这群人身上,呈现出了另一种迥异于消费社会的景观:寻找的景观,寻找金钱、身份、尊严,只是看上去那么辛酸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中,两个少年小贵和小坚围绕一辆山地自行车,在寻找—丢失—寻找的情节中展开反复争夺这不是两人之间的无聊游戏,而是因为自行车对于他们而言,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小贵来自农村,是京城飞达快递公司的一名快递员,山地自行车是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更是他能否谋生、立足于城市的宝贵资本和财产。
因此,当他的自行车丢失后,他才会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疯狂寻找当他发现另一个少年小坚所骑的自行车是自己丢失的那辆后,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力争夺回而小坚虽然生在城市,但家境贫寒,他为了拥有一辆自己的山地自行车,从家里偷了 500 元钱,到旧车市场买了一辆自行车(恰恰就是小贵丢失的那辆) 这辆自行车对小坚来说意义重大,有了它,小坚就可以进入朋友们的圈子里,大大方方地交女朋友这也正说明了在当代社会,丰盈的物已经超越实用功能,而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想象、欲望、幻想等的投射处,也是其实现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表征”⑧因此,小坚和小贵对于这辆山地自行车展开的寻找和争夺,正说明了他们在物质方面的贫乏和困窘的生存现状这在当代底层电影中有更多的表现例如,在马俪文的《我叫刘跃进》中,来自河南农村的刘跃进是京城某建筑工地的厨子,他在丢失一个钱包后,疯狂的寻找,乃是因为钱包里装着他全部的财产,而叶伟民的《人在囧途》中,资深挤奶工牛耿在春节前夕不顾一路劳顿去长沙寻找债主讨债,乃是因为奶牛场的倒闭让他和工友们陷入了经济困境寻找已经成为底层人们摆脱经济困境的一种自发行动,但对于寻找的途径方式,稍有不慎,则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如《江城夏日》中的鹤哥在出狱后急于发财,不惜去抢劫别人的车子;《盲井》中的两个农民工竟然丧尽天良地在矿区靠害人挣钱。
而合理的寻找途径,或许《美丽新世界》中的宝根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答案小镇青年宝根因为意外中奖,获得了上海的一套房子,但当他来到上海寻找这套房子时,被告知房子需要至少等一年半后才能领取而这时的宝根又因为家里聚集了无数的拉赞助者,无法回家无奈中,他只好在上海打拼,做建筑工,当保安,一度陷入沮丧中但最后还是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通过卖盒饭成功在上海立足影片意在告诉人们,天上掉馅饼的财富梦终究不可靠,真正的人生需要自己一步步迈出3.寻找动物以一种生态视野来观照和探讨当代社会的底层问题,是部分底层电影所采取的表达策略,而这又突出表现在底层电影的动物叙事上这并非毫无缘由,一方面,随着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寻求以一种生态和谐的视野来弥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往处于弱势、被欺凌地位的动物便在文学或电影中,以一种生态视野被重新叙述或表达另一方面,缘于社会阶层失衡而产生的底层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只不过它事关社会生态而通过描写底层人物与动物的情感关系来展示底层人物自尊与卑微的生存状态,便成为部分底层电影所寻求的表达策略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便是这样一部影片,并且其叙事线索和动力是“寻找” 。
影片里的主人公叫老二,是一名机床厂的普通工人,妻子下岗在家,儿子上中学老二在生活中一直很窝囊,体会不到做人的尊严,直到有一天他抱养了一只杂种狗卡拉,才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但卡拉因没有“养狗许可证”被警察抓走了,这对于老二而言,不亚于个人尊严的支撑柱被抽空于是老二开始了一种自我尊严的寻找行动去把卡拉找回来但饶有意味的是,老二寻找卡拉本是为了找回自己的尊严,但在寻找的过程中,须办理“养狗许可证”这 5000 元钱的高昂费用,是其难以承受的如此一来,老二陷入了矛盾的困窘中:不花钱办理“养狗许可证” ,任由卡拉被警察处置,这意味着老二的个人尊严将无处得以寄托;花钱办理“养狗许可证” ,个人尊严固然得以安放,但家庭的物质生活将陷入更加贫乏困顿的境地当采取正当途径无法寻回卡拉后,老二只能试图以一种中国式的传统智慧人情关系把卡拉寻回对于无钱无势的老二而言,这条途径并不顺畅,反而更衬托出了自身的无能和卑微老二唯一能寻求帮得上忙的,只有与他有暧昧关系的离婚女人杨丽 虽然最终卡拉被带回了家,老二也决定去办理“养狗许可证” ,但影片的意义显然并不在于这么一个光明的结尾给予我们的呵护,而更在于,通过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