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讲-1930年代诗歌创作-现代文学史-教学课件.ppt
3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十四讲 1930年代诗歌创作,一、何其芳的诗歌创作,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出诗集汉园集,后出版个人诗集,预言夜歌等何其芳早期,以写爱情诗见长往往透过一层薄薄的云雾看世界和灵魂;有挥之不去的忧郁、烦恼和哀愁,温柔但不浓艳,清淡而又十分深沉、执著;追求诗美压倒了一切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有若渐渐地舒解,又若更深地绸缪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慨叹:,我是丧失了多少清晨露珠的新鲜?多少夜星空的静寂滴下绿阴的树间?春与夏的笑语?花与叶的欢欣?二十年华待唱出的青春的歌声?,我饮着不幸的爱情给我的苦泪,日夜等待熟悉的梦来覆着我睡,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雨天,北方的气候也变成南方的了;今年是多雨的季节这如同我心里的气候的变化:没有温暖,没有明霁是谁第一次窥见我寂寞的泪用温存的手为我拭去?是谁窃去了我十九岁的骄傲的心,而又毫无顾念地遗弃?,呵,我曾用泪染湿过你的手的人,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在被忘记里红色的花瓣开放。
红色的花瓣上擅抖着过,成熟的香气,这是我日与夜的相思,而且飘散在这多雨水的夏季里,过分地缠绵,更加一点润湿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鱼化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圆宝盒:,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捞到了一只圆宝盒,/装的是几颗珍珠:/一颗晶莹的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颗金黄的灯火/笼罩有一场华宴,/一颗新鲜的雨点/含有你昨夜的叹气/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你看我的圆宝盒/跟了我的船顺流/而行了,虽然舱里人/永远在蓝天的怀里,/虽然你们的握手/是桥!是桥!可是桥/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或他们也许也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三、艾青的诗歌创作,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幼年被贫农大叶荷抱养1929赴法勤工俭学,绘画归国后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19329193510,被判入狱19413赴延安,任教于鲁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后复出,创作“归来的歌”。
浙江金华艾青纪念馆,现代汉语突破了古典汉语的特性,在由单音节向多音节转变的同时,更多地趋向于服从语义逻辑的支配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词等的介入)日见完备的情形下,当一句诗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文意时,句式必然拉长,使得新诗出现了大量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自由句式,也使得新诗的口语化、散文化不可避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式之中留存诗的成分,或者说如何使“口语化”、“散文化”成为一种诗的创造?,“事实上诗的散文化是一种诗的特殊结构,与散文的散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新诗的散文化”是新诗无以回避的一个美学命题艾青的创作是“新诗的散文化”的一个成功范例,达到了“诗的散文美”的艺术效果穆旦认为:“我们终于在枯涩呆板的标语口号,和贫血的堆砌的辞藻当中,看到了第三条路创试的成功让我们像平日说话一样地念出他的诗来吧,有谁不感到那里面单纯的、生动的、自然的节奏美?”,穆旦:“做为一个土地的爱好者,诗人艾青所着意的,全是茁生于我们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他的笔触范围很大,然而在他的任何一种生活的刻画里,我们都可以嗅到同一土地的气息”这一种气息正散发着芳香和温暖在他的诗里这里,我们可以窥见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深厚的感情,怎样一颗火热的心在消溶着牺牲和痛苦的经验,而维系着诗人向上的力量。
在这“土地”意象的背后,是诗人的忧郁情怀大堰河”具有象征意义,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大堰河”由此成为“大地”、“母亲”、“生命”等多重意象的组合和象征而在这一切背后,是一种深厚的忧郁情怀而在抗战中,艾青的个人忧郁与时代的苦难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更宽广、深厚的忧郁情结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艾青也在“土地”意象中承载了这份忧郁情怀典型如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四、臧克家的诗歌创作,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1930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得到闻一多的指导1932年以老马成名1933年诗集烙印出版被称为“泥土诗人”臧克家以一种生活的“坚忍主义”,正面现实的苦难,“不粉饰现实,也不逃避现实”,以诗化的描述展示生活的现实面貌和社会的状况闻一多推崇其诗歌“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茅盾赞扬其“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在诗歌语言的表达方面,诗人认真而执着地提倡“苦吟”,“我写诗和我为人一样,是认真的我不大乱写常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
诗人苦心孤诣地捕捉每一个形象,寻找、锤炼每一个字句以致闻一多将其与孟郊相比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他抬起头望望前面烙印,生怕回头向过去望,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谎”,痛苦在我心上打个烙印,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我不住的抚摸这烙印,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火花里迸出歌声,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浑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我嚼着苦汁营生,像一条吃巴豆的虫,把个心提在半空,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