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doc
6页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 杨磊 陈楚文 刘志高 浙江农林大学 摘 要: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始建明代、建筑群规模宏大, 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产业结构落后、人口外迁, 建筑无人居住的现状, 急需对十四都村古建筑群做出保护与利用规划, 整个规划以保护为主, 兼顾旅游发展, 使村落重建发展模式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 规划; 十四都村; The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Fourteen VillagesAbstract: The fourteen Villages of great scale were built in Ming Dynasty.The value among them are both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history, culture and art.Facing the state of economic structure receding, population relocation, uninhabited buildings, the fourteen ancient buildings are in urgent need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The planning based on protec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village.Keyword: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planning; ShiSiDu Village; 1 古村掠影十四都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部的五泄镇境内, 距五泄镇政府所在地仅 0.5 公里, 距离诸暨市约 15 公里, 距离国家 5A 级风景名胜区五泄主景区约 5 公里, 交通十分便捷。
村域面积 4.63 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在 65 至 227 米之间十四都村以“周”姓为主, 据民国 23 年《诸暨藏绿周氏世谱·萃亲堂记》记载, 藏绿周氏由周敦颐 (濂溪) 二十四世孙周廷琮 (清三公) 于明正德十五年 (1520) 由余姚浒山 (今属慈溪市) 迁入, 藏绿周氏繁衍至今已有 500 年历史目前村内年轻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 留守人口以老幼为主, 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留守的村民常年主要收入依赖于手工业和传统的种植业以及林木资源, 收入来源单一经济结构单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致使房屋空心化, 大量的清代、民国历史文化建筑已出现一定破损, 正面临着无人修补的境况2 古建传承十四都村最具发展价值的是村中核心区域保留的清代建筑群, 保存较为完整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数百栋建筑以古民居为主, 兼有宗祠、学堂等公共建筑数幢, 因此, 对于这片清代建筑群的保护将是发展的关键十四都村的建立与发展以宗族血缘为纽带, 通过宗谱、宗祠、香火堂等形式加以传承, 很好地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宗族文化传统正因如此, 古建筑群才得以完整的保存, 其建筑风貌依旧, 气势非凡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配置, 才能重新激活村落的社区活力, 以旅游带动经济, 唤起村民的回归。
2.1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概况2.1.1 选址格局村落按照风水布局, 左辅右弼, 三面围绕着群山, 村落分布在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 具有独特的峡谷式村落格局, 在风水中营造了一种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 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 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村庄坐落在青山相依、绿水相伴的丘岭山麓地带, 故其古建筑台门建造渐次登高, 错落有致一个个台门上下左右相依相连, 每个台门左右建有三抱或四抱、五抱, 故形成一条条长弄堂:长者超百米, 短者也不少于五六十米传统古建筑连片布局, 村中主要道路以鹅卵石、青石板铺面, 街巷体系完整村落公共空间有名木古树、古道、荷塘、古井、古学堂等, 周边自然环境与村落和谐共生目前众多村民仍一直生活于此, 保持着原有乡村习俗2.1.2 古建筑现状该村传统建筑多为白墙小青瓦, 硬山顶马头墙多为厅堂结构, 以木结构为主体, 天井宽畅明亮该村建筑木雕也较为精美, 注重装饰陈设, 雕梁画栋, 保存完整, 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建筑内装饰艺术非常有特色, 庭院、屋脊、柱础、梁枋、牛腿、雀替、格扇、神龛均有精美装饰, 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镂雕、平面阴线刻、剔底凸起等。
村中道路保持得比较完整, 以石板路和鹅卵石路为主村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修建于清代, 部分传统建筑修建于民国目前村内有省级文保点 4 处, 历史建筑 2 处古台门 30 处, 古学堂 9 处, 大小宗祠 2 处, 长弄堂 10 处3 古建筑群保护历史悠久, 遗存丰富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十余幢, 村内完整保留了众多传统明清建筑, 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 体现了十四都的文化内涵十四都古建筑多砖木结构, 以坐北朝南为佳3.1 古建筑群年代十四都村内建筑按年代先后分为四类:清代建筑、民国建筑、50-70 年代、80 年代以后建筑建筑年代分布呈现“中心老、周边新”的特点, 村落中心地带多为清代老建筑, 且建筑间距较密解放后所建建筑多分布在村落外围, 80 年代后所建建筑比例较大根据建筑年代对建筑历史较为悠久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与修缮3.2 古建筑群风貌根据建筑按风貌保存的完整程度将村内建筑分为四类:一类风貌:指较好体现古村风貌的建筑和院落主要指规划范围内的文保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等特征明显, 保存较好的建筑和院落一类风貌建筑在空间布局较为完整, 建筑构件保留完好, 为传统样式, 极具地方特色, 不存在与历史风貌严重冲突的现代建材装潢。
此类建筑和院落应重点保护和恢复二类风貌:历史风貌略有残缺的建筑二类风貌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一类建筑类似:建筑色彩、材料、尺度、空间格局等都与古村整体风貌协调一致, 但是存在少量破坏或局部有现代装潢, 可以根据具体地段及建筑质量、价值评定后考虑维修改善三类风貌:与传统风貌建筑略有差异的建筑此类建筑多为上世纪 80 年代后所建, 在色彩、尺度、材料等方面与古村整体传统风貌基本协调, 但大多存在现代形式的门窗或是现代建筑构件, 应考虑存在整体风貌对其外立面进行协调整治等四类风貌:指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或临时搭建影响古村风貌的建筑主要是指质量较差, 形象不协调, 影响古村整体风貌的建筑此类建筑主要是平屋顶、墙面采用红砖裸露、混凝土裸露或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建筑3.3 重点保护古建筑对村庄内古建筑进行全面盘查, 及时抢救濒临倒塌的建筑对保护建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 对影响传统风貌的部分进行整改, 禁止各类破坏村落传统风貌的活动根据建筑现状, 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确定合理的建筑保护模式, 采取分类保护措施, 以保护古村内总体建筑风貌包括省级文保建筑在内的十余处建筑, 被列为重点保护古建筑。
重点保护古建筑修缮应当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建筑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保护的目的是保护真实完整且不被扰动的历史原貌对已毁建筑内装修、格局因近年人口、生活形态改变而改变的部分, 尚有部分原物保存的, 依据遗迹、遗物局部复原, 以保护并传递其历史原貌对原有建筑进行结构补强加固, 尽量少用拆除重砌做法, 尽可能采用原状原物托护支顶办法进行整体结构补强加固不单纯以“焕然一新”为美, 更不可以拆旧建新为建筑整治目标, 必须严格考证、科学复原4 古建筑群利用与发展4.1 古建筑群文化和艺术价值挖掘宗族文化: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 且传承于族人之间, 记载于字里行间, 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十四都村的建立与发展以宗族血缘为纽带, 通过宗祠、家庙、宗谱、族训、家训等形式加以传承, 藏绿周姓族人上承濂溪公“仁义中正”的理念, 自奉“忠义孝悌”的族训, 敬祖睦族、耕读传家、好学上进、至诚至善耕读文化:十四都人诗书传家、书风盛行、礼仪有加、民风淳朴始迁祖清三公藏书颇丰, 至清代藏绿曾有 8 所书房, 是周氏族人教育宗族子弟的场所, 分别是双桂轩、滴露斋、知之轩、种石斋、紫桐花馆、南雨山房和两个上书房, 民国期间改为学堂。
艺术价值:建筑细部及装饰十分考究, 工艺美学价值高, 部分建筑墙体保留着传统墨绘和彩绘壁画, 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绝伦, 匠心独具传统三雕艺术在十四都村的建筑环境中随处可见, 且工艺精湛, 具有艺术价值石雕:主要应用于台门入口处, 其石门形式颇具特色, 通常会在门上横置一根石雕月梁此外建筑外墙上的漏窗也多由整石雕刻而成, 多以植物、动物为图案, 如荷花、龙、凤等砖雕:主要用于台门入口大门上方的砖雕装饰, 常用图案有回字纹、蝙蝠、仙鹤等木雕:木雕是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常用装饰手法, 通常用于牛腿、雀替、梁、门窗等木构件台门建筑的木构架常用月梁的形式, 并在月梁的两头施加雕刻4.2 古建筑群利用与发展众多的古建筑数量, 丰富的类型, 极具地方特色, 体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建筑技艺, 具有教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复、设立主题展馆、引入新的功能, 使建筑、村庄环境等物质遗存成为重要的展示对象和展示空间, 发展特色观光体验游, 加强对马鞍山古民居、周氏宗祠、古台门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作为历史文化的展示空间5 结语古建筑群是古村落的灵魂所在, 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活和居住的场所, 更寄托了传统中国村落的情怀, 山川、田园、邻里, 一树一水池, 每个赋予在古建筑群落之上的元素, 都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对古建筑群加以保护, 留住物质的遗产和形象的记忆, 发展则是唤起人们对于乡村的回归图 1 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下载原图表 1 现状建筑年代一览表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下载原表 表 2 现状建筑风貌一览表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下载原表 表 3 十四都村重点保护建筑物一览表 (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下载原表 参考文献[1]盛亚莱, 陈楚文, 洪泉.周山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刍议.建筑文化, 2016 (08) :141-144. [2]蔡志昶.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江南历史文化古镇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市古里古镇为例.建筑与文化, 2010 (04) :84-86. [3]许元.狮文化、狮造型及东阳狮木雕艺术.荆楚学刊, 2014 (05) :88-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