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阳春节民俗.pdf
3页益阳人民过年和过春节,是指从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延至元宵节(正月十五)才结束共计 20 余天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1、家家办年货春节期间在外地学习、工作或做生意的亲人要回家团聚,亲戚朋友要上门“拜年”迎来送往,接待频繁,所以必须在过小年之前就开始置办年货 买回家人喜欢吃的鸡鸭鱼肉, 购好接待客人用的烟酒茶食, 置好香烛和烟花爆竹等 益阳的农家都喜欢自家养猪喂兔, 放养鸡鸭鹅鱼 每当隆冬腊月到来时,家家户户要“杀年猪”,“处鸡鸭”,自行熏制干鱼腊肉、干鸡腊兔等农家特色土菜,还要做年糕,碾糌粑,蒸糯米泡甜酒;炒好花生、瓜子、炸好巧果、地瓜片等加上自己家里留下的部分蜜桔另在市场上买回一些时兴水果、糖果、糕点等 年货添置十分丰富, 多彩多姿 目的是要让前来拜年做客的亲友都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2、户户大清扫益阳人民讲究清洁卫生,特别是过年过节,更加讲究家家户户做到干干净净过新年 平时由于忙于生产劳动, 清扫活动较及少, 因此在年前停止了一切生产劳动,专门安排几天时间,把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楼上楼下搞一次全面彻底的大扫除扫净屋内灰尘,擦亮门窗玻璃,房前屋后的枯草落叶,统统都不放过。
被套床单、窗帘蚊帐要来一次全面清洗个人卫生也要十分讲究从头到脚, 从内到外也要大搞卫生 “有钱没钱, 剃头过年” 是旧时代的一句俗话男人剪头发剃胡子, 女人也要整发美容, 小孩也兴理个发, 如今都不算什么稀罕事了这样,才能做到清清洁洁过新年另外还要添置新衣服,鞋帽等,全家人打扮一新,新年新风貌3、祭祀灶神爷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 家家都有, 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 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 谓之“祭灶”其实在汉以前祭灶是在夏天相传,在汉代阴子方在腊月晨见灶神,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后遂改以腊月为“祭灶日”是日,家家户户在灶前贴两匹灶君升天时骑的“纸马”,用果酒、糕饼、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住灶神的嘴巴,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说话或用酒糟涂抹灶门上,以醉灶神,在玉帝面前不能说话,就是说话,玉帝听到的也只是一些胡言乱语,不足以信益阳民间祭灶除上述供品之外, 另有一碟供品 -- 两块白豆腐 据说是给灶神上天下地搭脚用的。
如果灶神在玉帝那里讲民间的坏话, 想害人的话, 就会在上天下地时踩塌脚,跌断脚手遭报应故以此法,促使灶神老实守灶祭礼完毕,将灶君旧像揭下烧毁,换上灶君新像,并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之类的对联还有横幅“一家之主”这一天,还要清洗家具,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大年过春节宋朝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这样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流连, 家有杯盘丰典祭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耳圆男儿酌献女儿避,敬酒烧钱灶君喜由此可见,古时祭祀灶君之礼仪是非常隆重的 4 、贴春联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 每当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5、挂年画春节来临之际,城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 直冲屋里抖翅膀 ” 此诗借咏年画, 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如今农村所贴年画有五谷、春牛、财神、观音等主要传统年画。
城镇上主要以精美的伟人图画代替了古老的年画但“财神”是不能少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之类的自然风景画更是抢手的好货6、吃团年饭: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 啤酒、 饮料款款齐备 全家围席而座, 大吃大喝, 谓之 “吃团年饭” 席间,父子、 夫妻、 爷孙、 兄弟、 姐妹互相敬酒敬菜, 欢声笑语, 热闹非凡, 祥和至极,幸福无比只有桌上那大盘里盛的大鲤鱼是只看不动筷子的“看碟”,要待正月初一那天到了才可以吃的 这意味着全家喜庆, 年年有鱼 (余) 要是动了筷子,戳烂了或吃掉了,旧年就没有鱼(余)了,新年也没有鱼(余)了老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会弄得全家不高兴因此,吃年饭之前,长辈们要告诉小孩们,做到人人自觉维护“年年有鱼”的局面,以长保家庭富裕幸福、和睦吉祥7 、守岁、关财门: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 2~3 小时不散席 因此, 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 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 -- 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 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
益阳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大年三十(或二十九)没有大火是不成气氛的 即便是大晴天, 甚至可穿单衣服的天气里, 也得烧火烤火即使烤得汗流浃背也毫无怨言因为这是吉利祥和、喜悦热烈之火,不可或缺此时,全家围绕着火炉烤火守岁边磕瓜子、花生,吃水果,边畅谈着全家老幼一年来的学习、工作和生产收获、家庭琐事、与邻里或街坊的关系等事并谋划来年的生产、工作、学习等计划与奋斗目标边看电视(录像)或唱卡拉 OK,边谈笑风生 守岁到半夜三更甚至黎明鸡叫时, 才上床睡觉 当零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燃放长长的鞭炮 -- “千子鞭”,以示庆贺辞去旧岁,迎接新年的到来随后将门户关好,谓之“关财门” -- 及时关住已获得的财喜,不让它往门外头流走了 待到正月初一清晨时, 再燃放鞭炮, 大开门户, 接纳新年的喜气和财富,称为“开财门”8、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各自带上极具地方特色的礼物(品)登门拜访,互致新年祝贺, 加深情感联络 拜年习俗和风格各地不尽相同, 但一般于初一上午不走亲友 中午后可以就近走访爷爷奶奶、 叔伯婶娘 基层单位领导或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可利用这天时间组织团拜活动, 慰问辖区内的烈军属, 或走访职工家庭、离退休干部、 甚至外驻单位等。
益阳城乡的平民百姓拜年有比较约定的习俗 给亲戚拜年, 要根据辈分高低, 关系亲疏确定拜年的先后日期 他们认为客人上门拜年来得越早就越受人尊敬因此,自古以来就一直承传着这么一句俗话,曰:“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意思是说,初一这天,一般不走访远门亲戚,只给已分家(居)的父母,祖父母,叔伯等长辈们拜年;初二这天,要出门拜访岳父母大人及岳家亲人; 待初三、 初四及以后的几天里, 就可以去拜访外祖父母,舅父母及其它远门亲戚或朋友了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 “拜年拜到初七八,洗光坛子浪光塔实际上,这是其它长辈尤其是舅父母大人对自己的外甥外女们所说的责怪话 意思是说: 舅父母一年到头都难盼到忙忙碌碌的外甥外女们前来看望公外婆, 只有正月间才得有时间相见, 但却来得迟, 怀疑外甥们心里没把外祖父母、舅父母放在一定的位置,心理有意见但又不好直言相伤,没办法,只好“打屋柱,进石敦”,绕着弯子批评外甥外女,借故称到了初七、初八, 坛子装的好点心, 罐子盛的佳肴都吃光了——抱怨外甥外女来得不是时候,以此话来吓唬、批评外甥们因为,在益阳城乡还流传着这么一句家训: “耶亲叔大,娘亲舅大”(意思是说:爹再亲,叔伯是父亲的兄弟,同样要受到尊敬;娘再亲,舅父母是母亲的姊妹,同样也要尊敬,不得有丝毫怠慢,否则认为严重失礼)。
因此,做晚辈的,春节期间忙得不亦乐乎,走完岳父母家之后,又要匆匆忙忙赶去给外祖父母、舅父母家拜年,免得他们不高兴说不定,还能得到外祖父母、舅父母送的大红包 -- “压岁钱”哩! 9 、耍龙舞狮打花鼓:益阳人民活泼开朗, 喜欢健康有益的活动 每当腊月到来之时, 各村各镇的人民群众自行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一年一度的春节欢庆活动前的热身活动有舞狮的,耍龙的,打地花鼓的,各个踊跃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到了正月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门,挨家挨户玩耍元宵夜,各龙灯花鼓队汇聚到城镇广场,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集体表演赛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高潮迭起,热闹非凡10、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 (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它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元宵夜里出现燃灯观赏的习惯 隋唐时期已规定为正式的观灯习俗, 伴以杂耍技艺 宋代之后元宵节更加热闹, 观灯由一夜扩延到三夜, 增添了猜灯谜的活动, 此后历代不衰 明朝又增添了戏曲表演, 把春节的欢乐气氛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元宵节期间,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 悬挂街头院落。
另有猜谜灯、 踩高跷、 赏冰灯、 舞龙灯、 扭秧歌、跑旱船、耍狮子、打花鼓等各种娱乐活动益阳人民在元宵佳节里,节庆活动丰富,且多姿多彩,主要有以下内容,简介如下:① 吃元宵:元宵节这天,做元宵、 卖元宵、 送元宵和吃元宵已有千余年历史了 宋代 《岁时广记》 中称 “元宵”为“元子”,唐代又叫做“汤圆”送汤圆给亲戚朋友,意味着给别人送去美满和幸福吃汤圆,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甜美、幸福圆满之意如今依然盛行如旧每当进入春节,街头巷尾、购物超市等到处有元宵出售,家家都喜欢购买,人人都喜欢吃 ② 放灯与观灯:按照传统习俗,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都是少不了的 元宵之夜, 家家户户挂彩灯、 放焰火, 以赏灯为乐 有的单位或街区、村社还制作灯谜人们边观灯花边猜谜,增添许多快乐兴致,学到许多知识③龙灯花鼓:龙灯花鼓这种地方娱乐文艺形式,盛行于益阳城乡,历史悠久到了明代基本定格龙灯花鼓是对布龙、牌灯、地花鼓、鼓乐队这四部分的总称它们既可独立表演, 也可以有机组合演出 在村头、 街尾、 平地、 舞台均可演出,更能走村串户,形式灵活,流动自如游行式演出的程序是:队伍的最前面是一位扎红头巾的小伙子, 手舞火流星开路。
火流星, 是在一个球型铁丝笼里放进一块燃着的木炭, 再用铁丝与绳索连接而成的 耍流星的人手执绳索, 在空中甩动,或左或右,忽上忽下,炭火迎风越烧越旺木炭的火星在空中飞舞,火星飞扬,酷似夜空中群星在飞动, 耍流星的目的是镇妖辟邪, 既为龙灯花鼓开道, 又起到增添节日喜庆的气氛。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