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docx
5页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七年级第七课第二框题《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目标评价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 能力 纸笔测试 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4.1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理解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4.2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刑法和制定刑法的目的3.4.3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识记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4.4刑罚与刑罚的种类了解知道刑罚的含义,了解刑罚的种类【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目重点: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二目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目: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第二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依据新课改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分享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愿望,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二框目: 复习提问“我们可以违法吗?” 引出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 一、谁都不能违法 书本p91小勤的故事提问 视学生实际帮助分析p92三个情景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小组活动:阅读p91-92情景,填写p93表格 违法行为的含义 提问:怎样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违法行为的分类 提问:是否只有三个分类? 强调并解释“相应的” 提问:要不要承担责任?如何确认? 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比较表格第二列 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练习、小结 第二框第二目: 复习目的内容 二、犯罪必受惩罚 结合p93表格列阅读p94,概括刑事违法行为特征 什么是刑法?制定刑法目的 结合p94的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 犯罪的含义 设问:如何界定“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轻或重”? 结合p92例二例三 犯罪的基本特征 结合案例 填写:p94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的比较 回应课题“法不可违” 阅读p95虚线框,回答问题 刑罚的含义 刑罚的种类 回应“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回应“法不可违” 阅读p96“开玩笑” 回应题目 学生活动 小结 师生互动 当堂练习对第四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些法律知识较抽象,虽然是要求“了解”,但其实很多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想知道的、有疑问的,如“主刑”和“附加刑”。
多使用书本的内容,书本的活动环节是相互紧扣的,使用起来很实际,但可能例子的时间有点远,可以考虑使用近期的、相对应的时政热点 部分知识与初一上册内容相结合 要结合知识点,相应做一些知识的建构如:违法行为的分类 综观四节课,在课后的了解和复习中,我们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不如理想的,需要多种方式进行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