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doc

5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399886008
  • 上传时间:2023-09-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3.50KB
  • / 5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 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当前所获得的共识: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 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 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是城市内外各部门、 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1/53系统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2/53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53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 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主因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农村社会的经济形式较单一3、农村社会的经济多为自给自足的方式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2、工业时期的城市发展主要动因有:农村的推力、城市的引力现代城市发展凸现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1、农业社会城市2、工业社会城市4/533、后工业社会城市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规律:1、从封闭的单中心开发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经济与技术环境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2、无形的城镇化,即指精神上、意识形态上、生活方式上的城镇化3、概况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 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4、城镇化是一个广泛设计经济、社会与景观变化的复杂过程5/53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村剩余的贡献2、工业化的推进3、比较利益的驱动4、制度变迁的促进5、市场机制的导向6、生态环境诱导和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城镇化的基本阶段依据世界序列,可分为四个阶段1、聚集城镇化阶段2、郊区化阶段3、逆城镇化阶段4、再城镇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1、启动阶段: 1949-1957 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2、波动阶段: 1958-1965 即 3 年大跃进时期,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划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3、停滞阶段: 1966-1978 即 10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6/534、快速发展阶段: 1979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进入稳步增长的城镇化阶段健康城镇化1、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2、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3、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更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4、推行新型城镇化,实行城乡共同富裕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空间载体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7/53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古希腊时期的城市: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以广场、公共建筑及市民集会场所形成的希波丹姆模式。

      典型代表:米列都城、雅典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的乌托邦概念2、形成的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英国针对工人的卫生和住房状况,设立的系列法规3、形成的行政实践巴黎改建4、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5、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现代城市规划早起思想:8/53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898 年)2、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明日城市 1922 年、光辉城市1931 年)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提出的线性城市理论( 1882年)4、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的工业城市设想(1917 年)规划方法论:1、综合规划方法论2、分离渐进方法论3、混合审视方法论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1、城市计划大纲雅典宪章( 1933 年)2、主要理论思想: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1989 年 12 月 26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 1990年4月 1日施行1982 年 1 月 15 日,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共 24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7 年 10 月 28 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为城乡规划的开展确定了基本框架。

      自 2008 年 1 月 1 日施行9/531992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 《环境与发展宣言》 和《全球 21 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知识经济具有 4 个特点:1、科技创新2、信息技术3、服务产业4、人力素质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土地资源配置环境规划的主要特征:1、预警性2、整合性3、战略性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主要体现为: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10/53第三章城乡规划体系根据《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的定义: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根本任务、 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为目的, 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有: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11/53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1、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下位规划不得违反上位规划的原则2、规划作为政府职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