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有线变形监测作业指导书(修改).doc
18页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既有线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编制:复核:审核:XXXXXX`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部二O一一年一月..目录1、工程概况12、监控目的13、 编制依据14、 监控内容1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16、 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26.1人员组织26.2仪器配置37、 监控量测的实施37.1建立监控量测网3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3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4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5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6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67.2.2新建铁路路基填筑段观测标的布置67.2.3新建铁路路基帮宽段观测标的布置77.2.4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97.2.5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路基107.2.6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桥梁11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2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27.3.2施工期间地表裂缝观测137.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37.3.4垂直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47.4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167.4.1一般规定167.4.2 观测数据处理177.4.3异常情况处理177.4.4监测数据反馈流程图187.4.5监测报告的形成188.监测记录表格19..1、工程概况..XX至XX扩能改造工程I标第二项目临近既有线施工里程:Y1DK0+000~Y1DK1+888.5、Y1DK3+650~DK8+163.855。
其中:临近沪昆线新建桥梁95.9m<4-20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1792.6m;临近金温线新建桥梁1335.26m<9-32m+1-24m+<32m+48m+32m>+18-32m+1-24m+1-32m+1-24m+<48m+80m+48m>>、新建路基帮宽和填筑3178.595m;既有线涵洞接长11座2、监控目的2.1保证既有运营线行车和设备安全;2.2提供信息反馈,为各方决策提供依据;2.3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3、编制依据3.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3.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3.4《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4、 监控内容4.1既有运营线轨道变形观测;4.2既有运营线边坡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4.3施工期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裂缝观测5、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图监测施工与观测工艺流程图6、人员组织及仪器配置6.1人员组织本项目临近既有线变形监测由指挥部统一管理,项目部成立专业变形监控测量小组,由项目总工担任组长,下配置六名技术人员表:观测人员一览表姓 名持证情况分 工王云峰助理工程师防护员变形观测负责人李龙测量员防护员监控量测田军龙测量员防护员监控量测王大伟测量员防护员监控量测宋国龙技术员防护员轨道监测及巡视陈西测量员防护员轨道监测及巡视6.2仪器配置采用2台5800型和4台R4型GPS双频接收机〔5mm+1ppm;天宝DiNio3电子水准仪一台,铟瓦尺一套,2.5kg尺垫两个; 徕卡TCA1201+全站仪一套;万能道尺一副。
所用仪器均经测绘仪器计量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7、 监控量测的实施7.1建立监控量测网监控量测网建立以指挥部下发的《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标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及《金温扩能改造工程I标GPS导线加密技术报告》〔2010作为建网依据在指挥部精测队的指导下完成下列工作:7.1.1工作基准点的埋设工作基准点根据施工断面及地形、地貌,埋设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要求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宜设置为强制归心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7.1.1.1的规定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1工作基准点标石埋设7.1.2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平面坐标系统为北京54坐标系,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245.0、扁率1/f= 298.3,中央子午线为119度55分00秒,投影面大地高为150米本项目部线下工程含桥梁单位工程、路基单位工程及站改单位工程,因此平面工作基准网加密按三等GPS测量精度要求进行,控制网加密测量需附合到设计院《金温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升级》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平面控制网加密精度技术按下表.1要求执行:表.1控制网加密测量的技术指标等级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mm/km基线方位角中误差〔〞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约束平差后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三等≤5≤11.71/1800001/100000仪器设置参数及要求按下表.2要求执行:表:.2仪器设置参数及要求观测模式静态测量同步观测仪器数4台卫星截止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数≥6颗观测时段数1-2 个时段观测时段长度≥60分钟数据采样间隔15秒接收机天线对中误差小于3mm,仪器高量至1mm观测中不记录气象元素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基线解算统一采用TGO软件进行处理,并按技术方案要求进行精度检核基线解算检核合格后,导出基线向量文件,作为平差的原始基线向量数据平面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XX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COSA-GPS〔5.20版本"软件进行处理,选取检验合格的基线构成GPS基线向量网,进行网的平差计算7.1.3高程控制网技术要求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I标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外业测量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标准进行,水准路线需附合到设计院《金温铁路精密控制网CPI、CPII和二等水准成果〔升级》中提供的控制点上。
高程控制网精度按下表.1执行表.1高程控制网精度技术要求表等 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 等1.00.346天宝DINI03型仪器,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检测已测段长度,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网平差采用"Cosa-Level软件〔1.1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和网平差计算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加密测量成果已报第三方咨询单位检核通过,建设单位审批并允许采用该成果进行施工7.2变形监测观测标的布置7.2.1既有线轨道变形监测断面设置在有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分别设置在接头两端和轨节中间,共计3个断面在无缝线路轨道上变形监测断面每10m设置一观测断面7.2.2新建铁路路基填筑段观测标的布置以施工里程为依据,每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详见下图7.2.2.1~2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7.2.2.1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7.2.3新建铁路路基帮宽段观测标的布置以施工里程为依据,每50m设置一观测断面。
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详见下图7.2.3.1~21既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断面图.2既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7.2.4既有涵洞接长观测标的布置以既有涵洞中心线为依据,设置观测断面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详见下图7.2.4.1~27.2.4.1既有线沉降、位移观测桩横断面图7.2.4.2既有线路基沉降观测桩布置图7.2.5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路基以新建铁路中心线为依据,在新建桥梁中心里程设置观测断面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详见下图7.2.5.1~21既有线沉降位移桩横断面图.2既有线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桩布置图7.2.6新建桥梁临近既有线桥梁以新建铁路中心线为依据,在新建桥梁中心里程设置观测断面观测桩埋深1m,形成固定观测点沉降、水平位移观测桩采用Φ28mm、长1.2m的钢筋〔上刻"+"字,观测桩上部0.2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详见下图7.2.6.1~21新建临近既有线观测桩平面布置图7.2.6.2新建临近既有线观测桩立面布置图7.3变形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1既有线轨道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1.1既有线轨道监测精度按下表7.2.3.1执行表7.2.3.1序 号项 目静态允许偏差
7.3.3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7.3.3.1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观测仪器测角精度为±1.0″,读数取位至0.1mm;仪器对中采用激光对点器水平位移观测精度要求按下表:7.3.3.1.1执行表7.3.3.1.1级别观测标坐标中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