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品鉴赏.doc
3页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品鉴赏2012 级 音乐文化学 41213153 王莎莎【摘 要】: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独奏曲, 也是作者苦难、曲折一生的写 照; 作品旋律委婉流畅、意境深远, 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憧憬,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文从 曲式结构、旋法特点、情感表现 3 个方面,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二泉映月; 华彦钧; 艺术特征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1893~ 1950) 又名阿炳, 江苏无锡人, 自幼随其父华清和学 习各种民族乐器, 13 岁已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 种乐器, 18 岁时已被公认为技艺杰出音乐人才华 清和死后, 华彦钧经常同民间艺人交往、交流、切磋, 不仅使演奏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更重要的是 在这一时期他学习、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不同风格 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以 及演奏风格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28年他因眼疾双目失明, 被人称为 瞎子阿 炳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又因家境贫寒而流落街 头, 不得不以卖艺为生在这一时期, 由于生活的流 动性, 也为他汲取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提供了 大量的、丰富的、 新鲜的音乐素材。
他的大部分音 乐作品便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阿炳一生创作了多 首不同艺术形式的器乐曲全国解放后 , 党和政府 曾计划录制他的作品, 但只录制了 6 首, 他即于 1950 年病故所以我们现在仅有他的这 6 首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听送、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的记录,阿炳的去世使其其它的作品失传,这成了我们永远的遗憾在这仅存的 6 首作品中,以二泉映月最为著名我们针 对这首不朽作品的艺术特征作以下浅析 一.曲式结构:本曲由引子和 6 个段落构成它以一个音乐主 题为基础, 在全曲中进行了 5 次变化和发展, 这是我 国民间音乐中最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具体结构是: 引子( 第一小节) + A( 主题 a、 b、 c) + A1( a1、 b、 c1、c2) + A2( a1、a2、 b、 c1、 c3、c4) + A3( a3、 b1、c5、c6) + A4( a4、 b1、c7 、c8) + A5( a5、 b1、c9) A 主题由 3 个 乐句组成第 1 乐句 a 以引子的尾音为旋律的起 点, 上行至角音, 然后相继在徵、角音上停留后 , 全句 在宫音上结束第 2 句 b, 只有两个小节 , 在全曲共 出现过 6 次, 它从第 1 乐句尾音的高 8 度音上开始, 结束在徵音上, b 的呈现打破了前面的沉静, 作者无 限感慨, 音乐开始昂扬起来。
当主题进入第 3 乐句 C 时, 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 并出现了 和 新的节奏音型使旋律柔中带刚, 情绪更为激动主题 A 的整段音乐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 扬, 深刻地揭示了阿炳的内心生活感受, 表达了他的 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音乐中悲怆的情绪正是这 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人思想感情的流露 A1, a1 是 a 的缩减b 保持不变c1 是 c 的引 伸c2 将 c1 之羽音作进一步伸展, 并且用碎弓演 奏, 使人们联想起泉水涟漪中碎月的情景, 给人一种 悲怆的感觉 A2, a1、 a2 是 a 的微变, b、c1、c3 旋律出现新的 高音点, 变宫音的出现起离调的作用c4 进入更高音区, 出现全曲旋律的顶点音它综合了 b 的材料, 清角音的出现使旋律具有新的色彩本段 c 的 3 次 变化重复, 音区一次比一次移高, 加之旋律中新的因 素不断出现 , 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的心情逐渐 高潮 A3, a3 在旋律线的起伏上比 a 稍大些b1 和 b 的变化虽然微小但其作用颇大, 即中间出现了长时 值的高音把音乐切成结构匀称的两个小分句, 这一 音之差使两者所表达的乐意不尽相同, 增加质疑的 语气。
c5 是 c 的微变, 甚至可以认为它是 c 的重复c6 是 c 的变化紧缩 , 删去了 c 的尾部一小节, 并结束 在宫音上本段是段式结构的收缩, c 句的变化少, 它使得前 3 段音乐逐渐高潮的情绪至此暂时平静了 些许这样更有利于下面段落的进一步发展 A4, a4 是 a 和 a3 的综合, 其情绪变化不大b1、c7 基本上保持了 c1 的面貌, 但其最后的 , 这八度的跳跃预示着下面紧接着的 c8 在音乐上的 亢进c8 是全曲的高潮, 它是 c4 的进一步发展, 旋 律的顶点音不象在 c4 那样一带而过, 而是被强调, 并用 ff 力度强奏, 积压在阿炳心头愤慨的情绪象火 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A5, a5是 a 的微变b1、C9 是 c 的尾部扩充, 它 综合了 a 的音乐素材A5 在结构上与 A 遥相呼应 二.旋法特点:乐曲的开始是短小的引子, 这好象一声凄楚的 长叹轻微但又非常吸引人的音调作为开端, 旋律 以迂回下行有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叹息, 以罕见的独特的艺术手法揭开了乐曲的序幕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开始是较为平稳的波浪 式的进行, 这是继引子之后沉思的、倾诉性的乐思表演。
第 5 小节继之以较强的力度, 在二胡的第 2 把 位上奏出了明亮有力的短句、强劲的弓法, 多变的节 奏, 仅仅两小节的音乐, 显示了乐曲旋律的独特的个 性及旋法特点, 展现出一个新的画面, 有如奋发向 上、郁闷不平情绪的一个爆发它是主题性格的一 个主要部分, 每一次变奏时 , 这一部分旋律都几乎保 持原形, 不进行大的变化主题旋律的最后部分, 在 二胡高音区变化出现了主题第 1 乐句旋律, 华彦钧 以其变幻不定的重音, 独特的演奏指法, 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力度的急剧变化和新的节奏音型, 使旋律铿 锵有力、富于变化、寓意深刻, 进一步抒发了作者不 平静的思绪, 达到段落的高潮 二泉映月的主题变化重复 5 次, 旋律展开主 要表现在第 3 乐句上它的变化特点是每次都要在 重复、强调第 3 乐句的基础上, 运用扩展的手法, 引 进新的素材, 使乐思获得发展如第 1 次变奏中引 进的新因素、羽音的碎弓, 使人们联想到泉水中明月 的浮动, 使你陷入深深的思索, 略有凄凉之感第 2 次变奏具有向上 5 度移宫的倾向, 给人以新颖明亮 的情绪变化第 4 次变奏中 , 第 3 乐句作了较大的 发展变化, 反复强调了全曲的最高音, 并以简练的手 法, 把乐曲再一次推向高潮。
音乐高亢有力 , 铿锵如金之声, 表露了作者内心 深处无法抑制的激情全曲在变化重复中, 没有运 用江南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加花变奏手法, 而是在骨 干旋律不断重复的基础上运用扩充、补充等手法进 行新的素材, 充分运用二胡各把位不同音区、音色变 化, 使音乐层层展开, 一气呵成, 着墨甚少而音境深远乐曲既有平静、抒情的倾诉, 又有高亢坚实深沉 有力的反问和探求, 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 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 重呻吟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具有深刻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三.情感表现:1950 年阿炳先生录完这首乐曲之后, 有人问他 这首乐曲的名字时, 他说: 这首乐曲是没有名子的, 信手拉奏, 久而久之, 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问: 你 常在什么地方拉?答曰: 我常在街头拉, 也在惠山 泉庭上拉 当时杨荫浏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 泉吧 祝诸先生说: 名为二泉, 不象个完整的曲 名, 粤曲里有三谭印月 , 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 印月呢?杨先生说: 印 字抄袭得不够好, 我们无 锡有个印山河, 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当即点 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段资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这首乐曲本来 没有标题, 是杨、祝诸先生即兴商定, 与乐曲内容并 无密切联系。
因此, 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似乎不应完 全借助于标题, 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恰 当的、合乎情理的分析 我们在欣赏这首作品时, 按乐曲的情绪设想, 应 该是作者在沉痛叙述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 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泉水在潺 潺流淌, 想象着这优美的自然景色, 失明的阿炳却按 捺不住内心的苦痛而大声疾呼, 何处是生活的出路 和希望! 他用激昂悲愤的音调, 倾诉了自己的屈辱 和痛苦, 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人间的不平当炽热 的感情沉静下来的时候, 他又轻轻陷入了沉思, 带着 对未来朦胧的憧憬和希望, 并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以 乐曲最后结束在不完全终止上, 造成曲终情未收、意 未尽的艺术境界 华彦钧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间音乐家, 他留给 我们的这首不朽名作将永留史册这首作品不仅在 我国广泛流传, 也博得了世界上许多国际友人的喜 爱和赞扬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这首作品 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 他这首作品的感受,用有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这一评价对华彦钧的二泉映月既是崇高的,也是十分恰当和当之无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