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药学总论.ppt

122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91883074
  • 上传时间:2024-09-18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10MB
  • / 1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药学》教学要求《中药学》教学要求• 1.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以及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以及中药的炮制目的、药物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中药的炮制目的、药物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基原、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了解中药的基原、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 《中药学》教学要求《中药学》教学要求• 2. 2.掌握掌握125125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和特殊意义者)及其某些特殊用法;和特殊意义者)及其某些特殊用法; 并并了解其来源、特殊的炮制方法和意义、了解其来源、特殊的炮制方法和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 3. 熟悉熟悉909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药学》教学要求《中药学》教学要求• 4. 4. 了解了解9595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种较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作参考• 5. 5. 比较比较4040对功用相似,来源相同的对功用相似,来源相同的药物,找出功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药物,找出功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 6.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 1. 1.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所学的理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中,是学好论和知识融会贯通于中药学的学习中,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中药学的关键• 2. 2. 学好各章节概述,掌握各类药物的共学好各章节概述,掌握各类药物的共性和学习规律,可以减轻学习具体药物的困难性和学习规律,可以减轻学习具体药物的困难• 3. 3. 学习各种药物时,应以功效为核心,学习各种药物时,应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主治病证和病证禁忌有机地联将性味、归经、主治病证和病证禁忌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记忆。

      系起来,有助于全面理解和记忆 《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中药学》学习方法提示• 4. 4. 分清《中药学》与其他相关课程分清《中药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抓住重点,循序渐进的内容,抓住重点,循序渐进• 5. 5. 有毒的药物及特殊用法、用量、有毒的药物及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 6. 6. 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必须付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才能达到目的出辛苦的劳动,才能达到目的 总总 论论• 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

      • 总总 论论•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药的来源、、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知识的一门学科 总总 论论•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和中药起源于我们祖先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其积累经历了漫长的由生产实践其积累经历了漫长的由零星、分散而集中、提高的过程,零星、分散而集中、提高的过程,并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传播并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传播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对中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对中药知识的大量积累,““神农尝百草之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一日而遇七十毒””• 《诗经》、《山海经》《诗经》、《山海经》 、《万物》、《五、《万物》、《五十二病方》十二病方》 等典籍的有关记载,为本草著作等典籍的有关记载,为本草著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万物》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药物专编或本草古《万物》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药物专编或本草古籍春秋战国时期,载药籍春秋战国时期,载药7070余种,各药所治疗余种,各药所治疗疾病的记载较《山海经》更为进步,并有复方疾病的记载较《山海经》更为进步,并有复方治疗的记载治疗的记载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一、秦汉时期 • 本草专著的出现不晚于西汉,当时本草专著的出现不晚于西汉,当时已初具规模,本草、医经与方术成为医已初具规模,本草、医经与方术成为医生的必修学科代表性著作:《神农本生的必修学科代表性著作:《神农本草经》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被尊为药学经典之著被尊为药学经典之著• 成书于东汉,集体创作,代表了秦成书于东汉,集体创作,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学成就;其对四气、五味、汉时期的药学成就;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奠定了药学理论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载药的基础;载药365365种,大多朴实有验。

      种,大多朴实有验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 这一时期的本草著作较多,其中最有这一时期的本草著作较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本草是《本草经集注》代表性的综合性本草是《本草经集注》 、《炮炙论》、《炮炙论》— —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 • 成书于南北朝,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作者陶弘景 该书首先采用按药材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首先采用按药材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将将730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等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等7 7大类内容更加详实,成为第一部综合大类内容更加详实,成为第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本草性的大型本草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隋唐时期三、隋唐时期 • 唐代开创了由国家组织编修综合性唐代开创了由国家组织编修综合性大型本草的先例,本草图谱、食疗及外大型本草的先例,本草图谱、食疗及外来药等专门性著作产生。

      代表性的著作来药等专门性著作产生代表性的著作是《新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本草拾遗》《本草拾遗》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成书于唐代,作者苏敬等人成书于唐代,作者苏敬等人第一第一部官修本草部官修本草 (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载(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载药药844844种,其图文对照的编写方式,开创种,其图文对照的编写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了世界药学的先例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四、宋代四、宋代 ,,金元时期金元时期 • 宋王朝利用国家的权利,又一次对药材的宋王朝利用国家的权利,又一次对药材的来源和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订,雕刻印刷术的应来源和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订,雕刻印刷术的应用,为书籍的出版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宝本用,为书籍的出版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宝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等官修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等官修本草和个人编撰的《证类本草》相继产生,并使草和个人编撰的《证类本草》相继产生,并使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北宋官方开设的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北宋官方开设的“惠民局惠民局”和和“和剂局和剂局”,促进了当时的药材检,促进了当时的药材检验、处方优选、成药生产和药事管理验、处方优选、成药生产和药事管理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证类本草》《证类本草》• 成书于北宋,作者唐慎微载药成书于北宋,作者唐慎微载药17001700余种,首创在药后大量附列单方的余种,首创在药后大量附列单方的形式,共附方形式,共附方30003000余首;其转引大批北余首;其转引大批北宋以前的方药资料,使之得以保存和流宋以前的方药资料,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后世,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传后世,具有极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金元时期的本草,内容简要,具有金元时期的本草,内容简要,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其对升降浮沉及归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其对升降浮沉及归经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中药的性能理经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中药的性能理论;其对各药主治的精炼和注意总结功论;其对各药主治的精炼和注意总结功效,进一步提高了本草学的学术水平。

      效,进一步提高了本草学的学术水平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五、明朝时期五、明朝时期 • 这一时期,本草著作数目大增,形这一时期,本草著作数目大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草纲目》为医式多样,内容丰富,《本草纲目》为医药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救荒本草药事业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救荒本草》、《滇南本草》及《神农本草经疏》》、《滇南本草》及《神农本草经疏》等本草,亦各具特色等本草,亦各具特色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成书于明代,作者李时珍载药成书于明代,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1892种,附方种,附方1100011000余首,附图余首,附图11091109幅,幅,集我国集我国16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其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其对其它自然科学亦有举世公认的巨大贡对其它自然科学亦有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 •1406年朱楠撰《救荒本草》,选择可供灾荒时食用之物414种,记述其名称、产地、形态、性味良毒、食用部位和加工烹饪方法等,并精心绘制成图,在医药、农学、植物学方面均有较高价值。

      •15世纪中期,兰茂实地调查和搜求云南地区药物400余种,辑为《滇南本草》,它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李中立《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缪希雍《炮炙大法》则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 •这一时期人工栽培的药物已达200余种,种植技术也有很高的水平,如川芎茎节的无性繁殖,牡丹,芍药的分根繁衍本草蒙筌)所载五倍子制百药煎(没食子酸),早于欧洲200余年 •约为十七世纪的著作《白猿经》所记的用新鲜乌头制取冰晶状的“射罔”,实为乌头碱的结晶比起欧洲人在十九世纪初叶从鸦片中提炼出号称世界第一种生物碱——吗啡,还要早一百多年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六、清朝时期六、清朝时期 • 清代的本草数目较多(近清代的本草数目较多(近400400种),种),《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临床重要性本草,流传较广,求真》等临床重要性本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加注重临床实用性,尤其是影响较大;加注重临床实用性,尤其是各药功效的开始分立,促进了中药学的各药功效的开始分立,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清人对《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发展;清人对《神农本草经》等古代本草的辑复和阐势,亦有一定实效。

      代表草的辑复和阐势,亦有一定实效代表书目:《本草纲目拾遗》书目:《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于清代,作者赵学敏该书对成书于清代,作者赵学敏该书对《本草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本草纲目》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要订正;其新增的订正;其新增的700700余种药物,均有重要余种药物,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七、民国时期七、民国时期 • 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中国药学大辞典》药学大辞典》(1935(1935年年) )本书收录词目本书收录词目4300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繁博,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十、现代的十、现代的本草本草学成就学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本草文献的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本草文献的整理、中药新著的编辑和出版,中药教育事业、中药新著的编辑和出版,中药教育事业、中药的现代研究、中药产业的培育等都中药的现代研究、中药产业的培育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中药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要的中药专著有: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一部), 《中药志》《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中药大辞典》大辞典》及及《中华本草》《中华本草》等 第二章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动、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与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因素 第一节第一节 产产 地地 •一、道地药材一、道地药材 • 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所产是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所产的某种药材,因其生长环境适宜,品种的某种药材,因其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历优良,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其质量优于其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同种药材。

      他产地的同种药材 第一节第一节 产产 地地•二、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二、道地药材的影响因素• 1.1.自然地理状况:水土、气候、日自然地理状况: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照、生物分布等• 2. 2.药材品种药材品种• 3. 3.栽培(或养殖)方法栽培(或养殖)方法• 4. 4.加工技术加工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产产 地地•三、主要道地药材品种三、主要道地药材品种• 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续断、川牛膝、川楝子;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续断、川牛膝、川楝子;• 江苏:薄荷、苍术等;江苏:薄荷、苍术等;• 广东:藿香、陈皮、砂仁、草豆蔻、高良姜等;广东:藿香、陈皮、砂仁、草豆蔻、高良姜等;•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防风等;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防风等;• 云南:茯苓、三七等;云南:茯苓、三七等;•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菊花、禹白附、天南星等;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菊花、禹白附、天南星等;• 山东:阿胶、北沙参等山东:阿胶、北沙参等 • 甘肃:当归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

      宁夏:枸杞• 山西:党参山西:党参• 浙江:白术、浙贝母、杭菊花、杭白芷、台乌药、于白术等;浙江:白术、浙贝母、杭菊花、杭白芷、台乌药、于白术等;• 安徽:木瓜安徽:木瓜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中指出:中指出:““夫药采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 ”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 ( (一一) )全草类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或刚开花时采收• ( (二二) )叶类叶类• 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的时候进行• ( (三三) )花类花类• 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 (四四) )果实和种子类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或将成熟时采收• ( (五五) )根和根茎类根和根茎类• 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 (六六) )树皮和根皮类树皮和根皮类•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即春、夏时节即春、夏时节) )剥取树皮剥取树皮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桑螵蛸: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采收桑螵蛸: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采收•驴皮:冬至后剥取,皮厚质佳;驴皮:冬至后剥取,皮厚质佳;•鹿茸:清明后鹿茸:清明后4040--6060天截取,过时会角化;天截取,过时会角化;•斑蝥: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斑蝥: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三、三、 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自学)•中药质变的表现:虫蛀,霉腐,泛油和泛糖,色泽变化,气味变化,质地变化,形态变化,融化与潮解,风化等•环境因素:•生物污染:微生物,害虫,仓鼠等带入病毒,毒素等•人为污染:使用化学药剂养护中药,有残毒存留。

      中药的贮藏•多数中药贮存时间过长,会出现品质下降,或发生变质;•但有一部分中药“用药宜陈”,如二陈汤的二陈--半夏,陈皮,贮存时间不宜过短 中药“六陈”之探讨•《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先是陶宏景提出陈皮、半夏宜陈久用之,之后《唐本草》又补充了四味《类证本草》总结之,并正式提出“六陈”说 • “六陈”,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不少医者只知上述六种中药宜陈久用之,却不晓为何宜陈久?陈久的时间有没有限制?医家张山雷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有些中药,如芦根、白茅根、车前草,生地、石斛、麦冬、沙参等,鲜者,较陈久者之效果为佳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鲜药味甘而气不浓烈,没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质较熟者为多,故用之则最能生津养液也事实说明,上述诸药偏于味,六陈药偏于气,气味不同,用法必然各异。

      •六陈说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间由于使用中药之种类在不断增加,宜陈久使用的中药也在扩大,早已超出了六种所以,使用宜陈久的中药,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种,应本着药物之气的强烈与否而取舍之 第三章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 • 炮制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材的特殊处理•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太过则性味反失—”—明明. .陈嘉谟《本草蒙筌陈嘉谟《本草蒙筌. .总论》总论》 第一节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炮制的目的 •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用药安全 •二、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二、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适应病情的需要 •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制剂 。

      •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确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 • 一、修治一、修治• 1 1.纯净处理.纯净处理 • 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 • 2. 2. 粉碎处理粉碎处理 •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3 3.切制处理.切制处理 • 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便于进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规格,便于进行其它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和调剂时称量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二、水制二、水制 •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 1 1.洗.洗 • 将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上浮杂物及将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涤,除去上浮杂物及下沉脏物,及时捞出晒干备用下沉脏物,及时捞出晒干备用 • 2 2.淋.淋 • 将不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使其将不宜浸泡的药材,用少量清水浇洒喷淋,使其清洁和软化清洁和软化 • 3 3.泡.泡 • 将质地坚硬的药材,在保证其药效的原则下,放将质地坚硬的药材,在保证其药效的原则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变软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二、水制二、水制• 4 4.润.润 又称闷或伏又称闷或伏• 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洞、泡润、晾润,浸润、盖润、伏润、露润、淋润、洗洞、泡润、晾润,浸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体辅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5 5.漂.漂 • 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 6 6.水飞.水飞 • 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三、火制三、火制 •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1. 1. 炒炒 • 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称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黄称炒黄炒黄,,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者称部颜色加深,并有焦香气者称炒焦炒焦,用,用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武火炒至药材表面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固有气味( (即存即存性性) )者称者称炒炭炒炭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三、火制三、火制• 2 2、炙、炙 • 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 3 3.煅.煅 •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三、火制三、火制• 4 4.煨.煨 •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法 • 5 5.烘焙.烘焙 •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叫烘焙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 四、水火共制四、水火共制 • 1. 1. 煮煮 •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的方法 • 2 2.蒸.蒸 •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四、水火共制四、水火共制• • 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立即取出的方法 • 4 4.淬.淬 • 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五、其他制法五、其他制法 • 1 1.制霜.制霜 • 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矿物药材重结晶后的制品的制品 • 2 2.发酵.发酵 • 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生产新药的方法药性,以生产新药的方法 • 3 3.发芽.发芽 •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其萌发幼芽 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中药性能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第一节第一节 四四 气气 •一、含义一、含义• 四气即四气即寒热温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第一节第一节 四四 气气•二、属性二、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第一节第一节 四四 气气•三、划分依据三、划分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属于寒性或凉性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属于温性或热性温性或热性 第一节第一节 四四 气气•四、作用特点四、作用特点• 性属性属寒凉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凉血解毒等作用• 性属性属温热温热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四四 气气•五、理解要点五、理解要点• 1. 1. 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作用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 第二节第二节 五味五味 •一、含义一、含义• 指药物的辛、甘、苦、酸、咸五指药物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味。

      种味涩附于酸,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二、确定依据二、确定依据• 1.1.是药物的滋味是药物的滋味• 2. 2.是药物的作用是药物的作用 第二节第二节 五味五味•三、表示药物的作用三、表示药物的作用• 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行血等作用 • 甘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 酸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第二节第二节 五味五味•三、表示药物的作用三、表示药物的作用• 苦苦:能泄、能燥泄指通泄、降泄:能泄、能燥泄指通泄、降泄 、清、清泄泄 • “ “苦能坚苦能坚””,苦能坚阴,,苦能坚阴,““泻火存阴泻火存阴””。

      存阴存阴””是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泻火泻火””才是直接作用才是直接作用• 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瘢瘕等病证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瘢瘕等病证 •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第二节第二节 五味五味• 四、性味合参四、性味合参• 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的作用和性能•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一、含义一、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趋向性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一 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二、属性及作用二、属性及作用•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升浮升浮属阳,属阳,沉降沉降属阴• 升浮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 沉降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 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三、关联因素三、关联因素• 1 1.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 •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味和寒凉之性 • 2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升浮;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大多是沉降沉降 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四、影响因素四、影响因素• 1. 1. 炮制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水炒则下行• 2. 2. 配伍配伍 • 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在某些情况下,又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需要利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气机,恢复脏腑功能 第四节第四节 归归 经经 •一、含义一、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是脏腑经络的概称•二、二、 确定依据确定依据•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第四节第四节 归归 经经•三、临床意义三、临床意义• 1. 1.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的准确性 • 2. 2. 运用归经理论,考虑到脏腑运用归经理论,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在临床用药时配伍经络间的关系,在临床用药时配伍应用 第五节第五节 毒毒 性性 •一、含义一、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二、影响因素二、影响因素•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第五节第五节 毒毒 性性•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三、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1. 1. 有毒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有毒药物偏性强,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以毒攻毒的原则,有毒药物有其可利用的一面。

      的一面• 2. 2.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 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 •一、含义一、含义• 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二、配伍目的二、配伍目的• 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三、配伍关系三、配伍关系• “七情七情”:是单味药的应用同药物是单味药的应用同药物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 1. 1. 单行单行• 即用单味药治病。

      即用单味药治病• •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三、配伍关系三、配伍关系• •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三、配伍关系三、配伍关系•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三、配伍关系三、配伍关系• 6. 6. 相恶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 7. 7. 相反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八反””、、““十九十九畏畏””中的若干药物中的若干药物 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四、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的原则四、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的原则• 1.有些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 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 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第六章第六章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一、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 • ““勿用相恶,相反者勿用相恶,相反者 ” • “十八反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六章第六章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 • “十九畏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相见,狼毒最怕密陀僧水银莫与砒相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第六章第六章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二、妊娠用药禁忌二、妊娠用药禁忌 •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禁忌使用的药物• 1. 1. 禁禁用用药药::水水银银、、砒砒霜霜、、雄雄黄黄,,轻轻粉粉、、斑斑蝥蝥、、马马钱钱子子、、蟾蟾酥酥、、川川乌乌、、草草乌乌、、藜藜芦芦、、胆胆矾矾、、瓜瓜蒂蒂、、巴巴豆豆、、甘甘遂遂、、大大戟戟、、芫芫花花、、牵牵牛牛子子,,商商陆陆、、麝麝香香,,干干漆漆、、水水蛭蛭、、虻虻虫虫、、三三棱棱、、莪莪术术等等多多系系剧剧毒毒药药,,或或药药性性作作用用峻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2. 2. 慎用药慎用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子、肉桂等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的部分药 第六章第六章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 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第七章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用药剂量与用法 •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中药剂量的含义一、中药剂量的含义• 1. 1. 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2. 2. 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量,即相对剂量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1. 1. 药物方面药物方面• ① ① 药材质量药材质量• 质质优优者者药药力力充充足足,,用用量量勿勿须须过过大大,,质质次次者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② ② 药材质地药材质地• 花花叶叶类类质质轻轻的的药药,,用用量量宜宜轻轻( (无无毒毒药药一一般般用用量量为为3 3~~10g)10g),,金金石石,,贝贝壳壳类类质质重重的的药药物物量量宜宜重重( (无无毒毒药药一一般般用用量量为为1010~~30g)30g),,鲜鲜品品一一般般用用量量也也较大较大( (无毒药一般用量为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030~~60g)60g)。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1. 1. 药物方面药物方面• ③ ③ 药物性味药物性味• 药药性性较较弱弱、、作作用用温温和和、、药药味味较较淡淡的的药药,,用用量量可可稍稍重重,,药药性性较较强强,,作作用用强强烈烈,,药药味味较较浓浓的的药,用量则宜轻药,用量则宜轻• ④ ④ 有毒无毒有毒无毒• 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应将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2. 应用方面应用方面 • ① ① 配伍配伍• 单单味味应应用用时时,,用用量量可可较较大大,,入入复复方方应应用用时时,,用用量量可可略略小小同同一一药药在在复复方方中中作作主主药药时时,,一一般般较之作辅药时为重较之作辅药时为重• ② ②剂型剂型• 作作汤汤剂剂时时,,因因其其有有效效成成分分多多不不能能完完全全溶溶解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③ ③用药目的用药目的• 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3. 3. 患者方面患者方面• ① ① 年龄年龄• 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② ② 性别性别• 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③ ③ 体质强弱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中药的用药剂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3. 3. 患者方面患者方面• ④ ④ 病程长短病程长短• 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体虚,用量宜轻。

      病多体虚,用量宜轻• ⑤ ⑤ 病势轻重病势轻重 •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 • 一、给药途径一、给药途径 •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现代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种途径现代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 二、应用形式二、应用形式 • 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

      现代研制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现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 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 •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 2厘米为宜厘米为宜• 4. 4. 煎前浸泡煎前浸泡 •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浸泡20—3020—30分钟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5. 5. 煎煮火候及时间煎煮火候及时间 • 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或过快熬干• 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0~~1515分钟左右即可分钟左右即可•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 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应煎两次 • 7. 7. 入药方法入药方法• ⑴ ⑴ 先煎先煎 • 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宜先川乌、附子等药因其毒烈性经久煎可以降低,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以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7. 7. 入药方法入药方法• ⑵ ⑵ 后下后下 • 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开水泡服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7. 7. 入药方法入药方法• ⑶ ⑶ 包煎包煎 • 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7. 7. 入药方法入药方法• ⑷ ⑷ 另煎另煎 • 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如人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 ⑸ ⑸烊化烊化 • 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如阿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 7. 7. 入药方法入药方法• ⑹ ⑹ 冲服冲服 •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液性药材,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 四、服药方法四、服药方法 • ( (一一) )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 适时服药适时服药 。

      • 清晨空腹清晨空腹时,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时,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中药的用法• 四、服药方法四、服药方法• ( (一一) )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饭前饭前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饭后饭后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小时左右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