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狩猎、民俗资料.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4961449
  • 上传时间:2018-03-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6M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蒙古族狩猎民俗 狩猎习俗:狩猎也称打猎、打围,蒙语叫“阿布”或“阿布拉胡” 狩猎曾是蒙 古民族一种很重要的生产方式,是游牧民族一种古老传统习俗,曾经是他们经 济生活的一项补充,通过狩猎不仅获得猎物,同时练骑射技巧,增强勇气,振 奋精神,同时也保护了牲畜,是惊险有趣的体育和军事活动,是“男子汉的最 大乐趣” 所以,打猎传统一直流传打猎一年四季都进行,但是每个季节打的 猎物不同,打的方法也不一样 春季打猎,主要猎物是野鸡、兔子其规模可大可小,几个人、几十个人或上 百人都可以,当天完成,用沙枪、布鲁打,或让猎狗捉获 在春末夏初,芒种前后,围打黄羊围打黄羊是一项远征而且是联合狩猎活动, 规模为全旗或邻近几个旗联合行动先约定日期,三至五天在野地露宿,从远 处连续合围这种狩猎蒙古语叫“海达嘎阿布” 参加狩猎的人充分准备好茶、 米、肉等饮食和食具,三五户合伙套车出发围打黄羊狩猎是给显示快马、好 射手提供的最好场所 在夏季,去掏狼崽这是小规模出动,几个人统一行动,发现狼窝洞之后,用 灌烟火的方法,很轻易地掏出一窝狼崽子 立秋之后,有一种特殊的狩猎是夜间进行主要抓刺猬、獾子因为刺猬、獾 子是夜间活动,主要靠狗捉获。

      刺猬肉风味独特,吃起来非常香,獾子肉鲜嫩, 油是治疗烧伤的特效药 秋后冬初是打围的好季节俗话说,九月狐狸十月狼农历九月的狐狸皮和十 月的狼皮毛质最好,打狼打狐狸,一人指挥统一行动首先请一位指挥的老猎 人,一切由他来策划安排:打狐狸和狼,要包围、堵截、把口、撵跑、放狗等 好多围猎手段,只要按指挥员的指示行事,围猎效果甚高这种围猎活动,与 前面围猎不同,所获得的猎物,不是让个人所有,而是平均分享因为既然猎 物天授,就应当人人有份,都有权利享受这种“天赐之物” ,猎人不得独吞,这种 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冬季打围,主要是打野猪、盘羊和狍子等当然,遇到其它猎物也不放过打 野猪要到深山老林,还要在山上过夜,所以有专人套车拉生活用品 打野猪,一是靠狗,需要训练有素的好狗,猎狗发现野猪之后,训练有素的猎 狗就会追赶野猪,见到有利环境之后会马上咬住野猪的耳朵不让走,这时主人 赶到,如果围猎顺利的话,骑上二岁牛大的野猪背上,抓住猪鬃,用刀子捅死 大野猪重达200-250公斤;二是勇敢灵活打野猪是一种危险最大的狩猎活动, 有时候会付出巨大代价野猪的獠牙非常快,特别是四五岁公野猪的獠牙长四、 五寸,就象一把快刀,能把小树打断。

      野猪和狗搏斗时,有时候多条狗被野猪 打死,甚至人也会受伤 打围有严密的纪律,有严格的规矩,大家都自觉遵守,若谁违犯猎规都要受罚, 轻挨骂,重者挨打每次狩猎活动中,只要聚集三五个人,每个人自觉地听从 年长者的指挥首领蒙语叫“嘎林达” ,人再多了,大家公选“嘎林达” 大家 在“嘎林达”的指挥下统一行动大家对“嘎林达”非常尊敬,在休息时让他 坐中间,喝酒时先给他斟酒,吃饭时先给他端饭 狩猎场所收获的猎物,除打死猎物者获得规定部位外,其他人一律平等分配 狩猎时使用的猎具有猎狗、猎鹰、布鲁、套、沙枪、铁夹等很多长期使用的 传统猎具是猎狗和布鲁 狗,蒙语叫“喏海” ,蒙古族喜欢喂养细狗细狗体形细长,跑得快,性情温顺,易于驯养它在家里不会任意寻找食物,若主人不给,宁可饿肚子卧着不动, 也不偷吃食物在野外决不捉羊羔伤牛犊,而是它们的保护者主人放羊群时, 细狗跟随主人跑在羊群前后,替主人看护羊群晚上羊群回圈后,细狗在羊圈 放哨,半夜一旦狼来了,细狗会狂吠不止,给主人报警若狼胆敢进羊圈,细 狗会与狼拼命撕咬,保护羊群细狗用米汤、菜汤、骨头来喂养即可细狗不 仅保护畜群,打猎时能单独或与别的狗合作起来捕捉大野兽。

      细狗抓获猎物之 后决不随便吃猎物,等主人来,掏出猎物的内脏之后才进食若细狗捉获兔子、 野鸡等小型猎物之后,会用嘴叼着猎物送给主人猎狗是牧民的得力助手猎 狗对猎人来说,是得力的助手和忠实的朋友,所以猎狗受害之后不能随便扔掉, 把它拉回家,特别是训练有素的好猎狗受害之后,全家老小都为它悲痛,回忆 起它一生抓了多少条狼,多少条狐狸,多少条野猪的战果,并认真分析这次受 害的原因之后卸下脖套,在它嘴里放上炒米、黄油,拉到山上埋葬 布鲁,布鲁是蒙古语,即打兔棒子布鲁用榆木、桦木、柞木来制作从山上 砍下来之后,根据需要锯好,之后把木棍插入煮泡糜子的锅里或火灰之中放片 刻再取出来,抓紧时间用力弯成为弧形,用绳索绑好等到晒干后,再用刀具 进行修理,把它修理成“L”字形的圆棍子,把长40厘米,头部长20厘米布 鲁的头端部,把铅熔化之后包头,或在布鲁的头端部上钻眼,用皮条拴上黄铜 锥子,这种布鲁叫“红高或都京” 这样处理,用时有劲而且杀伤率高布鲁有 “布鲁” 、 “红高或都京” 、 “哈雅木勒布鲁”等几种 亲历吉尔吉斯斯坦传统狩猎节 2011年03月08日 19:46:0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5日,一位小猎人带着猎鹰观赛。

      当日,吉尔吉斯斯坦一年一度的传统狩猎节在伊 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新华网比什凯克3月8日电(记者沙达提 关建武)在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每年春季和 秋季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狩猎节,当地人称之为萨尔布伦节在狩猎节期间,人们举办猎鹰 捕猎、赛马和猎犬斗狼等活动,体验吉尔吉斯先民的游牧生活,复兴和弘扬传统的狩猎方式 今年春季的萨尔布伦节日前在距离首都比什凯克250多公里的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 赛马场举行吉尔吉斯斯坦萨尔布伦节联合会主席阿勒玛兹·阿库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时说:“人们在狩猎节上使用弓箭、猎鹰和猎犬进行传统的综合狩猎活动我们举办这个节 日就是要复兴传统的狩猎方式 节日当天的活动从中午12时开始,观众席上座无虚席,旁边的坡道上也站满身着节日盛装的观众首先进行的是金雕和猎鹰捕猎活动金雕目光敏锐,可以在强风中迅速有力的追击 目标一名男子骑着马,用绳子拴住一只狐狸标本,随着男子催马加鞭,“假狐狸”跑了起 来,驯养师随即放开金雕,只听“嗖”的一声,就像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一样,金雕在几秒 钟内成功完成捕猎,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响彻整个赛马场 2011年03月08日 19:46:0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5日,一只用铁链拴着的狼与两条猎狗在狩猎节上搏斗。

      当日,吉尔吉斯斯坦一年一 度的传统狩猎节在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不过,也有一些驯养师的金雕当天状态不佳,未能抓住猎物 随后出场的是猎鹰猎鹰在吉尔吉斯语中叫“巴拉班”,是深受游牧民族喜爱的空中猎手当天出场的猎鹰表现精彩,每次放出的鸽子和野兔都落入鹰爪在捕猎过程中还出现了让人忍俊 不禁的一幕:一只放出的野鸡,仿佛要证明自己的逃生能力,左拐右拐、三番两次躲过了猎鹰 的攻击,仓皇狼狈的样子让观众哈哈大笑最终,它还是成为猎鹰的猎物 然后是赛马比赛当天的选手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十几岁的男孩尽管看上去还稚气未消,但 他们在比赛中都表现出专业骑手的素养最后,来自比什凯克的27号选手和他的坐骑获得冠 军,奖金是5000索姆(约合106美元) 最后的猎犬斗狼环节让狩猎节进入高潮,16只猎犬分别以两只一组轮番上阵,与一条两岁的 狼搏斗为牵制狼,组织者将狼的后半身用铁链拴住尽管如此,在与猎犬的对决中,狼还是 占了上风,三四只猎犬先后因重伤败下阵来而后来出场的猎犬,因见己方出现伤情,甚至不 敢向狼吠叫当然,猎犬中还是有勇猛善斗者,两只黑色猎犬表现出众,它们在与狼的搏斗中 毫不退却,并将狼的后腿咬伤。

      2011年03月08日 19:46:0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3月5日,一只猎鹰在狩猎节上捕捉野兔当日,吉尔吉斯斯坦一年一度的传统狩猎节 在伊塞克湖州乔尔蓬-阿塔市赛马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是中国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 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驯服了骏马驰骋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勇 猛、剽悍的游牧民族曾叱诧风云,活跃在亚、欧两洲的历史舞台上中国北方的古代民族,自 古以来和中原民族就有着密切的往来早在远古商周时的鬼,春秋战国时的戎狄、东胡、匈奴, 秦汉以后的乌桓、鲜卑、柔然、突厥,以及公元12世纪前后的回鹘、契丹、女真族等,他们 和中原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互为影响游牧民族接受了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使草原 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汉民族从游牧民族那里接受了草原文化,学会了驯驭和使用马的技艺, 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战国时,赵武灵王学习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以取代宽大的衣着和笨 重的战车,成为历史佳话 马是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骏马尤为牧民们所喜爱汉武帝深知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 用,为得到西域大宛马,先重金以求,不得,又前后派大军十万远征,历时四年,才得到骏马千匹,并称之为“天马”。

      他任用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碑为“马监”,遗诏中计金日砥辅政, 并因他平叛有功,封为诧侯在唐代“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曾借回纥精锐骑兵平乱,之后, 立马市收购回纥马公元758年册封回纥葛勒可汗为英武远威毗枷阙可汗,并嫁幼女宁国公主 为葛勒可汗妻可见马的使用是草原文化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一直为农耕民族所重视,而且 马的使用促进了农耕与草原两民族、两种文化的融合 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个最好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 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 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渡过了他 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中国北方古代的游牧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已成为现代 的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等民族,虽多已不再逐水草而居地从事牧放,但仍保存 着草原生活的习俗,仍是骑马、放鹰、射箭等技艺的佼佼者还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伦 春、鄂温克族,仍保持着狩猎、畜牧、林业等经济生活他们都是草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的 民间舞蹈中,仍保存着草原文化的诸多因素返回】 天之骄子的英姿——“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牛羊——《敕勒歌》这首来自一千四五百年前鲜卑语的古歌,读后,马上让人联想到游牧 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的豪迈气概生活在这种一望无际的草原 上,牧民们心胸开阔、坦荡,感情质朴、豪放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使他们和农耕民族的 安土重迁、乐天知命的性格正相反,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 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形象 “天子骄子”一词,恰好来自2000年前的汉代,源于活跃在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匈奴单于的信中 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匈奴孤鹿姑单于曾致书汉武帝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 天之骄子也……”信中,匈奴单于既肯定汉朝的强大,同时,又自比作天之骄子,那不可一世 咄咄逼人的气势,跃然纸上使得汉代各君王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 之后的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也都以此气势,人主中原,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则达 到了顶峰,成为游牧民族最崇敬的英雄形象 游牧民族喜爱翱翔于蓝天的雄鹰,喜爱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于是,就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 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

      游牧民族也很喜爱大雁和天鹅, 这是因为当两种候鸟飞离草原时,预示着冬天的即将到来,让牧民作好越冬的准备,它们飞回草原时, 又带来江南的温暖和新绿的春天因此,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男子舞蹈经常出现鸿雁高飞 的舞姿,而女性的动态,则常模拟天鹅的形象天鹅也叫作鹄,它既象征女性的温柔、洁美, 又能体现出牧民妇女向往美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