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州学院中国历史文选.doc
200页德州学院历史社会学系中国历史文选(本科)教案绪论第一章 课程设置一、教学目的与教材《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全面概括地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史籍体裁中代表性作品的价值与特色,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学遗产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为学生独立查阅中国古代史基本史料奠定基础2、通过名著名篇选读,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见字词的用法及常见的语法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为学生独立运用历史文献研究中国古代史奠定基础 我们使用的是赵淡元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材,该教材结构分为三个部分:(1)史学简史,(2) 要籍介绍,(3) 名著名篇选读;其中“史学简史”部分,由于已经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因此上课堂讲授仅涉及要籍介绍和名著名篇选读两大部分要籍介绍共涉及73篇,课堂重点介绍17篇;名著名篇选读共50篇,课堂重点讲述10篇课本分上、下二册,供一学期使用,每周4学时,总学时72学时二、学习内容和要求1、要籍介绍部分 所涉及的都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史籍体裁中的代表性作品一般要介绍史籍作者的生平及著述过程、作者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史学作品的内容、体例、价值或成就。
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和把握的是重要史书的体例与价值,主要史学理论家的史学思想与理论难点是史学理论家的史学思想2、名著名篇选读部分 所涉及的都是历史上重大事件或著名史学理论家的史学思想或主张词汇方面,要求学生在识认繁体字的基础上,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其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语法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常见语法现象、词类的活用、特殊句式等;史料运用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挖掘所选篇目的史料价值之所在,学会以选文提供的材料、数据去分析史料、研究历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基本词汇、词类的活用现象,难点是如何运用史料分析、挖掘所选篇目的史料价值三、开设本课程的意义1、历史系学生的基本功或基本能力该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史,就像外语相对于世界史,不懂外语,就无法深入研究世界史;不了解中国历史文献的一般情况,不能够直接阅读历史文献,就无法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选》,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献的一般情况,有助于迅捷查找第一手原始史料,研究问题可以少走弯路如研究三代历史,史料众多,但有主次之分:系统完备可靠者首推《史记》;《史记》历代注本众多,“三家注”为首选;《史记·三家注》有众多版本行世,三山黄刻本最优……选择了最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才有可能保证论点的正确。
了解了中国历史文献的一般情况,还需要具备直接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基本的识认繁体字的能力,较高层次的考证,辨伪能力等传世中国历史文献全部为繁体字,除重要典籍如二十四史、十通等极少数书籍加注了标点外,基本是没有标点的,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辩证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选》,我们可以逐步具备直接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2、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纠正错误,勇于创新四、学习参考书、工具书说文解字 东汉 许慎 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辞海 舒新城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源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汉语大字典 徐中舒主编 四川辞书、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汉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王力 商务印书馆2005年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 张枕石吴树平编 中华书局1980年版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网络版) 南开大学组合数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 臧励龢等 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中国历史地图集 八册 谭其骧主编 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校勘学释例 陈 桓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史讳举例 陈 桓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四库全书总目 清 纪盷等 中华书局1965年版中国史学名著题解 张舜徽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陈高华 陈智超等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 陈秉才王锦贵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史要籍介绍 李宗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张舜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文字学 唐 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俞 樾 中华书局1956年版训诂方法论 陆宗达 王 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版本学概论 戴南海 巴蜀书社1989年版目录学概论 武大北大编写组 中华书局1982年版古今伪书考补正 清姚际恒撰 黄云眉补正 齐鲁书社1980年版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 高国抗主编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谥法研究 汪受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史念海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称谓录 清 梁章巨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中国历史工具书指南 林钱森 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 郑天挺等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中华文化大辞典 张岱年季羡林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张习孔 田珏主编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康熙字典 清 张玉书等 成都古籍书店1980年影印本经籍籑诂 清 阮元 成都古籍书店1982年影印本尔雅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魏嵩山等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历代职官表 清 黄本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史历日和中公历日对照表 方诗铭方小芬编着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简明古籍辞典 胡道静主编 齐鲁书社1989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编 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中华书局1997年版中国历代年谱总录 杨殿珣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梁方仲编着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一、中国古籍分类的源流和演变中国古代图书的分类与现在差别很大,要想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常识,学会使用古籍目录。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图书的篇名或书名,录指对图书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把书名、篇目之“目”,与其内容提要之“录”编在一起,就是目录所谓目录学,是指按照学术性质,将群书分类编目,为人们提供系统资料的一门学科1、《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西汉成帝、哀帝时,鉴于秦末汉初图书散佚十分严重,朝廷下令向天下广泛征集图书,然后由刘向主持整理校订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继任其事刘向在每一部书校毕以后,写一篇“录”,说明整理该书的经过、所用的版本及该书的作者、内容这些录合为一书,名之为《别录》,是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当所有校理工作完成后,刘歆将诸录加以删削,分类编次,撰成《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刘歆《七略》按照学术流派,把汉代以前书籍分成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此时史书数量很少,不能独立成部,放在六艺略春秋类中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成《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同时由于《别录》和《七略》的原本早已失传,《汉书·艺文志》也就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学书籍《汉书·艺文志》是查阅汉代以前书籍所必读的目录学书籍。
2、《中经新簿》和《四部目》西晋荀勖著成《中经新簿》,首创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方法其甲部为六艺、小学,乙部为古子、近子,丙部为史记、旧事,丁部为诗赋、图赞、汲冢书此时史书已有长足发展,数量已达800余部,人们对史学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反映在图书分类上,史书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史书开始摆脱了对经书的附庸地位,独立成部,列于丙部东晋李充著成《四部目》,仍采用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方法,但其乙部改为史书,丙部则为子书此时史书地位进一步提高,位次仅次于经书,位于全部书籍的第二位,奠定了后来经史子集的位序3、《隋书·经籍志》及诸史志唐朝初年著成《隋书·经籍志》该书按照书籍性质把古籍分成经史子集四大类,史部下又分成十三个类目,从而奠定了我国古籍分类的基础,后世基本沿用在二十六史中,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的除《汉书》、《隋书》外,尚有《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共计七部4、《四库全书总目》清代乾隆年间撰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目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法,共著录清初以前各类图书3458种,另有存目6788种,附有各种提要,广博详明,颇便查阅。
其分类情况是:经部10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史部15类: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诏令、奏议),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子部13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释家类,道家类集部5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二、古籍目录的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