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与实践外语教学论文.doc
5页浅析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与实践_外语教学论文 一、图式理论的概念及与阅读的联系 图式(schema)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81)的著作中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已经具备的知识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 对阅读而言,图式分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schema)语言图式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主题的熟悉程度,即狭义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则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和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篇章知识 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信息本身并无意义,它仅指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输入,然后读者在自己大脑存贮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说明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以后,读者就产生了理解,否则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
所以读者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外,还需要与作者有共享的内容图式(如下图),这样,理解才能产生如果读者和作者各自的原有图式没有共享的交集(图中C区域),那么读者的阅读理解就会失败因此,笔者认为图式理论强调对读者原有知识水平的关注,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在知识框架下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这和我们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学科融合的原则及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处理的原则是相一致的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鲁梅哈特(Rumelhart)曾经指出,一个读者不能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读者不具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例如,对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可能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连文章的表层意思都不能理解,其它深层次的东西就更加无从提起了二是读者虽然具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但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例如,有些文章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距离或有脱节的现象,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就会导致阅读的低效三是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却误解了作者的意思因为文化的背景,表达方式的差异,对有些观点的理解势必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比如这句话:Heisdirtpoor.不了解相关背景的人可能就会理解为“他又脏又穷”,其实它要表达的是“他一贫如洗”。
根据上述观点,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式理论可以做以下尝试,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 (一)丰富图式 对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中国学生而言,不能理解一篇英文阅读材料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语言图式,也就是没有积累足够的词汇、句法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包括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教会学生利用上下文、构词法等猜测词义,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以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习惯用法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图式、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读者的人文、历史、地理、科技、体育、卫生、环境、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知识的多寡,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约翰逊(P.Johnson)认为,熟悉话题并拥有关于文章主题的背景知识比掌握词汇知识更重要 而作为初中生,本身视野不够开阔,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或其它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不断丰富学生的图式,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理解 (二)激活图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实施阅读导入阶段,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熟悉和了解的事物入手,采取有效手段激活学生的图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主动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帮助学生及时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 (三)建立图式 在阅读教学时,在读中活动(while-readingactivities)中,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结构和知识脉络,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完成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可结合阅读材料的语篇内容及语篇结构,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和深化理解语篇 (四)运用图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读后活动、拓展活动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图式进行各种活动,如复述、改写、讨论、评价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复习、巩固新知识,甚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但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充分的帮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已经建立的图式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达到学业上的提升和进步 三、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笔者以外研社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下)Module9Unit2Myhero—DrNormanBethune的教学设计为例,分析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阅读前活动(pre-readingactivities) 在阅读教学中,读前活动经常被忽略,但笔者认为读前活动是阅读的必要准备。
根据图式理论,图式决定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但是有的文章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相应图式,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具备适当的图式,这时教师应通过读前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图式或者构建相关的图式 ⑴介绍相关背景知识 本文的主人翁——白求恩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人物,所以笔者在导入时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有关他个人的相关资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资料,以及关于延安的一些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阅读内容 【设计说明】丰富的内容图式有助于学生了解阅读材料,能更加容易快速地获取目标信息,从而增强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⑵利用标题和图片进行预测 Halliday和Hasan(1976)曾说过,学习英语的大部分工作在于学会做出正确预测阅读前的预测推理活动是利用学生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究的过程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66页上课本所提供的图片,思考教师的问题,预测所要阅读学习的内容,激活学生原有图式 Q1:Whoisthemaninthepicture? Q2:Canyouguesswhathedidforothers? 【设计说明】教师先以直观图片创设话题情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通过师生互动,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课文主题上来,借助层层递进的话题引导,使学生逐步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境界。
(二)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activities)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图式具有信息处理的功能学生对材料的处理包括选择、加工、补充、判断和推理等学生头脑中的某种图式被激活以后,就会成为吸收、加工文章中文字符号信息的框架,与该图式有关联的信息就会被纳入框架之内 (1)培养学生略读能力 略读(skimming)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回答主旨大意信息题,设法从文章中获得总体印象,并进行阅读效果自我评估的过程对这一任务的评价是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完成的有鉴于此,在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对文章整体信息的获取与理解 ①Thispassageismainlyabout_________________. ②Trytowriteoutthemainideaforeachparagraph. 【设计说明】略读(skimming)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同时也为下一步确定阅读的框架做好铺垫它只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自身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去理解文本,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形成快速寻找主要信息的能力很有帮助 (2)帮助学生理解篇章结构 分析并指导学生熟悉各类篇章结构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猜测课文内容,明晰课文的主脉络,体会不同体裁在谋篇布局上的差异,对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
在这一步骤上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Whichofthefollowingbestshowsthestructureofthepassage?【设计说明】设计识别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和主题思想而文章脉络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清晰和丰富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为后面的书面表达做有效铺垫 (3)优化学生寻读能力 寻读(scanning)旨在从文章中找到某些特定细致的信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寻找时间、地点、数字、关键词和事实细节等非常具体的信息,帮助学生关注文章细节,加深对关键词句的了解和巩固 在本课的寻读阶段,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任务,优化学生寻读能力,帮助学生关注和巩固关键词句的运用 Task1:FindoutNormanBethune’sexperiencewiththehelpoffollowingnumbers: ①189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93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From1938to9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December12,19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6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1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sk2:Readthepassagemorecarefullyandcompletetheform.【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文章的仔细阅读和搜寻重点词汇和信息,能够有目的地关注这些重点词汇和信息,有利于及时获得和巩固关键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发展学习能力。
(三)阅读后活动(after-readingactivities) 阅读之后,图式具有巩固记忆和拓展延伸的功能,教师可以利用图式的这些功能开展以下活动 (1)复述课文 Rumelhart(1980)指出,图式描述了记忆内容的布局排列,也就是为读者提供了记忆中相关内容概念的轮廓,它有利于学生有计划地回忆课文中的信息,同时它也帮助学生重新建构那些遗忘了的成分因此,在这一步骤上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Trytoretellthetextwiththehelpofthesekeywordsandphrases. P1:Oneofheroes→gavehislifeto P2:1890→1916→FirstWorldWar→invented P3:1938→openedhospitalstogivetreatment→train→wrotebooks P4:69hours→112people→inspiteof→died P5:madehimahero→booksandfilms→isremembered 【设计说明】学生在关键信息的帮助下,利用图式的巩固记忆功能重新建构文本内容,努力组织和调动新建图式,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进一步强化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自己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2)拓展讨论 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与理解阅读教学在培养阅读技巧的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教育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