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经济阶段不可能消除资本剥削.doc
13页市场经济阶段不可能消除资本剥削【内容摘要】剥削是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它在当前社会的存在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有些学者为了化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存在剥削的对立,提出资本剥削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得出市场经济可以消除剥削的结论值得讨论关 键 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剥削剥削是对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关于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道德价值判断,它必然同一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关联不管是奴隶主剥削奴隶、封建地主剥削农民,还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其存在都有它暂时的历史正当性[1]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一般的反对剥削,他们总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而不是仅仅从道义的角度去批判它同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现象的批判,也是在对其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才进行道德批判的。
所以当市场经济还处在历史发展所能容忍的阶段内时,满意于这种分配的情绪总的来说会占支配地位但当它不再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破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时,对现实的不满最先会以理性分析为基础通过道德批判的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对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是如此,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周期性有规律的爆发对社会生产力的现实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在本性上对超越现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向往,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科 学地和历史地批判,把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的经济关系叫剥削剥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它存在的条件为:一是社会生产力有一定发展但还不充分,生活资料的稀缺性还普遍存在;二是一部人拥有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权,而另一部分人却无任何生产资料;三是人的发展还不全面,劳动还是人谋生的手段。
中国虽然实行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但它还没有能力消除存在剥削的这些前提条件,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能消灭具有剥削性质的经济关系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剥削现象也不断印证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但杨曾宪却撰文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剥削既“合目的”又“合规律” ,并强调这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姓“社”的问题,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名副其实理论是对客观实践的反映,错误的理论不但是对实践歪曲地反映,而且本身也难以自圆其说本文作者仔细拜读了杨先生发表在《社会科学论坛》2009 年第5 期上的《消除剥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以下简称杨文)一文后,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与杨先生商讨:一是消除剥削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二是剥削的产生是赖于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还是赖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三是对剥削现象的评判还要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吗?一、消除剥削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还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杨文认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着一个无解的难题,因为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剥削产生于私有制,所以消灭剥削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市场经济。
而我们却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消除剥削,如果允许剥削的存在,我们就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否定剥削,我们就必须否定市场经济为了说明在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下社会主义也可以消除剥削,杨文做了如下的论证过程:首先,从理论上论证“资本剥削与市场经济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认为资本剥削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生存规律,而是属于外因规律,杨文说:“资本剥削现象虽然也会必然的产生,它却不是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产物,而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生成的非本质规律的产物 ”[2]为了增加这一结论的说服力,杨文把“市场经济必然生成剥削现象”与“人必然生病”做了比拟,认为“人必然生病”并不意味着“人生病必死” ,同理, “市场经济必然生成剥削现象”并不意味着“消灭剥削要否定市场经济” 其实,与“人必然生病”并不意味着“人生病必死”合逻辑的比拟应是“剥削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市场经济” ,没有市场经济的社会也存在剥削,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时期其次,杨文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实践中指出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成功地遏制了资本剥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杨文说:”在前马克思时代,西方国家用劳动法缩短工人劳动时间,在后马克思时代,西方国家又用社会福利法、最低工资法遏 制资本对劳动剥削的冲动。
”“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不断加大立法力度,把剥削控制在工人阶级可容忍范围内 ”[3]而且认为这种做法因符合市场经济共生双赢规律而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地方想弱弱地问一下杨文,世界刚刚经历的由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表现呢还是不健康的表现呢?最后,经过上述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双重论证,杨文得出了自己想要的结论,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否定剥削只不过“任何市场经济都不是一下子成熟的,要消除资本剥削现象,也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所以杨文又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确是要容忍这种‘恶’……我们主张的这种容忍,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基于消除剥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信心 ”[4]随着对杨文论证过程的逐步梳理,对杨文能得出这样结论我却是更困惑了依据其逻辑论证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熟了的市场经济已成功遏制了剥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也可以消除剥削,只要中国不断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后尘就可以了如果是这样,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又有何区别呢?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定信心又来自哪里呢?既然两者在杨文看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又怎能说自己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姓“社”问题呢?其实,中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的难题已经不存在了,不管是实践的发展还是理论的总结,当代中国都给出了既符合历史 又符合逻辑的答案,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它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地方就在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强调了“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所处地缘上来讲,它与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适应着、磨合着,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着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二是从发展阶段上来讲,它经历着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和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西方社会用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完成所以,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在于要吸取为当下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能容纳的或不能超越的一切东西,包括有剥削特征的雇佣劳动制度相反,如果我们只强调自己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就不顾一切社会现实条件限制而要一味否定剥削和市场经济,则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或者因为当代中国存在剥削的历史条件还不能跨越,使得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掩饰存在资本剥削的社会历史事实,那必然会背叛马克思坚持的无产阶级立场前一种错误在于从名出发,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后一种错误在于怯懦于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放弃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追求,遗忘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教导我们既要基于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合乎目的,对真理的追寻要受价值追求的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确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最经典的运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 价值坚持不懈的追求剥削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事实的价值判断,涉及到人的立场、社会历史的现实条件以及观察问题的角度等,所以“市场经济必然生成剥削现象”与“人必然生病”之间是不能做比拟的 “人必然生病”是一个客观事实描述,它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不涉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判定一种经济现象是不是剥削则不同,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判定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一样,依然是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为了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否定市场经济所以与其说马克思要否定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不如说马克思要否定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与其说马克思要否定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不如说马克思要实现每一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但马克思同时还强调,只有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这一切才有可能所以我们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运行于市场经济中的雇佣劳动制度界定为剥削制度,表达的不过是人们的主观期望,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二、剥削的产生是赖于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还是劳动力供大于求对于什么是剥削的直接来源,杨文曾说,剥削得来的价值不全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工人在工厂的高效超质劳动,用公式表示就是工人工厂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减去个人低质劳动的差, 其产生的根源是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劳动生产效率提高而增创的使用价值在杨文看来,工人的劳动、资本家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共同为实现价值的增创做了贡献,所以怎样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划分增创价值的比例是确定工人是否受剥削的关键杨文认为,这一分界点是由劳资双方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劳资双方的竞争和博弈过程中,劳资双方从各自最大化利益出发,经反复较量权衡、谈判妥协,必然会在某个双赢临界点上达成共识,形成合理的工资水平或利润水平,使工人劳动不被剥削,使资本家利益得到保护。
”[5]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或者说资本和劳动之间确实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由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使得工人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但在杨文看来,工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