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木构架特征与做法.ppt
81页木构架特征与做法木构架特征与做法一、宋代《营造法式》一、宋代《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 以材作为建筑度量衡的标准:“材”在高度上分15“分”,而10分规定为材的厚度 · 灵活:各种制度虽都有严格规定,但并没有限制建筑的群组布局和尺度控制可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在规定的条例下,可“随宜加减” · 传统做法延续:如侧脚、升起的规定,使得整个构架向内倾斜,增加构架的稳定性 · 装饰与结构的统一:对结构构件的详细规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装饰手法的表现将装饰做在结构中,不单独设置装饰构件相比清朝时期的一些纯装饰构件,更具有结构和理性 · 严格施工管理:全书34卷,用13卷来说明各种用料用途,如此确定劳动定额,及运输、加工等所耗时间,对于编造预算,施工组织都有严格规定二、材分制度二、材分制度材分制——模数制: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为基本单位材——分:材高1/15,材宽1/10材、分——栔:栔高6分,宽4分 足材:1材加1栔,21分 三、殿堂型、厅堂型构架三、殿堂型、厅堂型构架 “殿堂”和“厅堂”是宋《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两种抬粱式结构类型。
((1 1))殿堂型:殿堂型:指室内外柱子等高,柱子和上部屋架间通过铺作层衔接唐末时期,殿堂是大型高等级建筑的结构形式 特点:特点: 1.分柱网层、辅作层、屋架层 2.柱网层:外檐柱、屋内柱;同高;柱头阑额联结;柱脚地栿联结 3.辅作层:外檐柱、屋内柱网之上辅作;稳定、传递荷载之用 4.屋架层:草栿、矮柱、蜀柱;柱缝可对准、可错位 5.四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6.叠加柱网层及辅作层——殿阁型构架 宋以后,随着斗拱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减弱,殿堂类型逐步被厅堂取代明清时期,内外柱不同高的厅堂类型发展成为主要结构形式 殿堂地盘分槽图殿堂地盘分槽图佛光寺大殿内部结构佛光寺大殿内部结构观音阁横剖面观音阁横剖面殿堂构架剖面殿堂构架剖面v殿堂殿堂 ((2 2)厅堂型:)厅堂型:构架的主要特点是室内的柱子和外墙上的柱子不同高,柱子和屋架上部结构之间不通过铺作层衔接它在唐宋时期多用于低等级、小体量的建筑 与殿堂型区别:与殿堂型区别: 1.殿堂型:水平分层 厅堂型:梁架分缝 2.殿堂型:内外柱等高 厅堂型:内柱上升 3.殿堂型:四种分槽形式 厅堂型:无特定平面形式 4.殿堂型:斗拱成整体辅作层 厅堂型:斗拱分散于外檐和柱梁节点处 5.殿堂型:做法复杂 厅堂型:做法简化 厅堂构架示意厅堂构架示意华林寺大殿构架华林寺大殿构架善化寺普贤阁构架善化寺普贤阁构架v厅堂厅堂 四、四、宋式宋式辅作辅作(斗栱——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构件) 1.斗栱的作用 (1)悬挑屋檐 (2)装饰与等级的象征 (3)度量单位 2.斗栱的分类 ☆平身科(补间铺作) ☆柱头科(柱头铺作) ☆角科(角铺作)宋式辅作类别宋式辅作类别宋式八辅作斗栱宋式八辅作斗栱宋式斗栱没出一层(华栱或下昂)为一跳,每增一层为一铺出跳数和铺数决定等级宋式四辅作斗栱宋式四辅作斗栱宋式辅作分件宋式辅作分件3.3.斗栱的分件:斗、栱、昂、枋斗栱的分件:斗、栱、昂、枋 斗:立方块上开十字口,位于上下昂翘之间或全朵斗栱之座托(坐斗); 栱:曲木如弓,与枋平行; 昂:与翘同向,一端加长斜垂; 枋:横向联系的枋木。
宋式辅作造栱之制宋式辅作造栱之制举折之制举折之制4.4.举折之制举折之制 举折做法:以房屋的前后橑檐枋(清式称挑檐桁)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橑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至1/4总进深作为脊椽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第一步将脊椽上皮与橑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椽而下,第一椽缝折下R/10,第二椽缝依前法再向下折R/20,第三椽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类推《营造法式》中对殿阁楼台和厅堂廊屋的举高计算法有不同的规定角柱升起之制角柱升起之制5.5.角柱升起之制角柱升起之制 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梢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造月梁之制造月梁之制6.6.造月梁之制造月梁之制 月梁:南方在做梁时将梁稍加弯曲,形如月亮,故称之为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一般用于大住宅、大府第、大厅堂、大佛殿、大祠堂等比较大型的建筑物上 柱侧脚之制柱侧脚之制7.7.柱侧脚之制柱侧脚之制 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8.8.杀梭柱之制杀梭柱之制 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杀梭柱之制杀梭柱之制宋式建筑立面示意宋式建筑立面示意9.9.宋式建筑外观宋式建筑外观 1.房屋面阔形成主次分明开间,呈纵长方形,柱身比例长 2.采用梭柱,有升起、侧脚 3.斗栱尺度减小,补间铺作增多 4.屋顶坡度陡峭,正脊成凹曲线,檐角翘起,檐口做凹线 5.屋面铺琉璃瓦,或全铺或镶边 6.须弥座台基,雕工精细 7.大量使用可开启棂条门窗 8.彩画手法多样 宋式须弥座宋式须弥座宋式单勾阑宋式单勾阑宋式格子门宋式格子门宋式柱础宋式柱础一、清朝《工程做法》一、清朝《工程做法》 清代官修的建筑法典 内务府主编 全书74卷,分“诸作做法”和“用料用工”两部分 全书贯穿严格模数制度,建立了清式模数体系 较《营造法式》的材分制有明显改进 反映清代建筑构架体系的演变 二、清代斗口制二、清代斗口制斗口:斗口:斗栱(清式平身科)的坐斗中承托昂、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一般就是栱材方料的宽度。
清代以斗口尺度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因此斗口成为模数单位量此种设计方法被称为“斗口制”特点:特点:清代“足材”为材厚二倍,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为整数斗口值为宋制材份中份值的十倍,一个斗口为10分,计算简便清制的斗口从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个等级,级差均为半寸不过一至四等的大型斗口尚未见实物,十等和十一等的小型斗口仅见于牌楼和琉璃门常用的斗口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用材普遍缩小,是清代斗栱的特点 以斗口为度量单位以斗口为度量单位斗口斗口斗口和标准材的等第斗口和标准材的等第三、抬梁式和穿斗式三、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穿斗式: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密檩穿斗式密檩穿斗式疏檩穿斗式疏檩穿斗式疏檩:每根柱子直接落地密檩:不完全的檩柱支撑柱: ①角柱 ②檐柱 ③中柱 ④金柱 ⑤山柱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柱、梁、檩、枋梁:承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 n 架梁——n-1 步架 3.3.檩檩: :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 它的取名方式 与柱子名称一致 檐檩 脊檩 上金檩中金檩 下金檩挑檐檩 椽子椽子三架梁三架梁 五架梁五架梁柱柱椽椽檩、桁檩、桁枋枋四、抬梁式构架的梁架形式四、抬梁式构架的梁架形式3檩、9檩、无廊式、单出廊、前后廊、周围廊、单步廊、双步廊常见梁架形式常见梁架形式五架梁五架梁五、清式举架法五、清式举架法 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举架的作用:举架的作用:有利于雨水的渲泄,争取室内较多的阳光,屋面外形柔和秀美 (1)排水 (2)采光 (3)对木结构起保护作用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 ☆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先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 ☆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清举架屋面比宋举折屋面更为陡峻, 清屋面坡度为1:0.8~1:0.9,宋清屋面坡度为1:0.6左右。
举架法示意图举架法示意图清式举架五檩、七檩、九檩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做法庑殿推山与歇山收山做法推山: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收山: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六、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六、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 v1.大式做法 2.小式做法v ①出廊 四种情况均可 无周围廊v 5-11开间 3-5间v ②屋架:5-11檩 3-7檩v ③斗拱 可有可无 无斗拱v 构架 有飞檐 无飞椽v 有扶脊木 无扶脊木v ④细部 有随梁枋 无随梁枋v 有角背 无角背v ⑤屋顶 可用琉璃瓦* 不能用琉璃瓦 带斗栱的大式构架不带斗栱的大式构架小式构架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的区别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的区别七、清式外檐斗栱类别七、清式外檐斗栱类别 1.柱头科 ——柱头铺作 2.平身科 ——补间铺作3.角 科——转角铺作作用:平身科:没有梁架,间接受力柱头科:承托梁,受力斗拱角科:承托斜梁,传递荷载示意图示意图斗栱的位置分类斗栱的位置分类八、清式斗栱制式八、清式斗栱制式 1.一斗二升交麻叶 一斗三升斗拱用于外檐和隔架一斗二升交麻叶一斗二升交麻叶一斗三升斗栱一斗三升斗栱2.翘昂斗栱3.品字斗栱4.隔架科斗栱单栱隔架科单栱隔架科重栱隔架科重栱隔架科5.镏金斗栱镏金斗栱落金做法镏金斗栱落金做法镏金斗栱挑金做法镏金斗栱挑金做法镏金斗栱分件镏金斗栱分件九、清式斗栱分件九、清式斗栱分件 斗、栱、昂、枋五踩平身科斗栱分件名称五踩平身科斗栱分件名称侧面侧面正面正面栱的分件尺寸栱的分件尺寸栱的卷杀栱的卷杀小木作小木作1.天花:即现代建筑中的吊顶或顶棚; 平棋:唐宋时使用的一种大格子天花,绘有各种彩画; 平闇:唐宋时使用的一种小格子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 作华丽的彩画。
2.藻井:藻井是天花上向上凹进的部分;3.门、窗、隔断(罩) 板门、隔扇门、直棂窗、支摘窗佛光寺大殿内天花-平闇平棋天花太和殿藻井天坛皇穹宇藻井各式罩支摘窗彩画彩画 ☆彩画主要做在梁枋上,柱头、斗栱、天花、椽头、雀替等处均可使用; ☆彩画起保护木材的作用,同时也起装饰作用; ☆彩画分为三段:中段占1/3为枋心,左右两端各1/3段又分箍头、藻头; ☆清式彩画常用的有三种: 1.和玺:以龙为母题,最高等级,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2.旋子:以旋子(带卷涡纹的花瓣)为母题,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应 用范围广; 分7种: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 金线小点金、墨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雅伍黑 3.苏式:又称园林彩画,起源于南方园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苏式彩画枋心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画(风景、人物连环画), 用于住宅、园林。
彩画:和玺、旋子、苏式天坛皇穹宇天花彩画—和玺彩画山东曲阜孔府大堂旋子彩画瓦作与石作瓦作与石作1.瓦作 ☆屋顶也分大式与小式,大式特点是用筒瓦骑缝,脊上有吻兽等装饰, 小式没有吻兽; ☆屋脊的作用是防漏,屋脊上装饰性瓦件都有保护和固定木构架的作用;2.台基于台阶(1)普通台基(2)须弥座 须弥座是带有雕刻线脚的石台基,多用在较大和较重要的建筑上; (3)台阶3.勾阑(栏杆) 大型建筑的台基很高,有时在四周作石栏杆4.雕刻 分四种:剔地起突(高浮雕、半圆雕)、压地隐起华(浅浮雕)、减地平 (平板式浮雕)、素平(线刻) 故宫太和殿鸱吻歇山屋顶琉璃瓦作 台基及各部分名称 清式须弥座 清式栏杆须弥座台基与栏杆明长陵陵恩殿台阶侧面象眼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