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含解析).doc
10页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沁园春梦孚若①[南宋]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②,访铜雀台③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④龙媒⑤天下英雄,使君⑥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注]①孚若:方信孺,字孚若,是诗人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亡友本词大致写于方孚若过世后二十年②宝钗楼: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③铜雀台:曹操时建,故址在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④西极:指西域,古时名马多来自西域⑤)龙媒:骏马名⑥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称呼这里指刘备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阕描写梦境,运用了浪漫主义和夸张手法,梦中与古人畅游中原名胜古迹,“宝钗楼”和“铜雀台”颇有深意,与后文的“燕南赵北”相照应B.词的上阕说词人梦中请厨人操刀,把东海鲸鱼切细片做菜,叫养马人送上西域骏马,因在梦境不觉夸张失真这虽是词人虚构,但还是可看出真实的影子C.词的下阕写晨鸡无情地唤醒美梦,梦境值得留恋,但是实际生活的境遇如此残酷无情,为此词人发出“年光过尽,功名未立”的绝望悲鸣。
D.作为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词人结合生活实际,融汇历史题材,巧妙引用典故,做到虚实相彰,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充分、深刻2.刘克庄梦中见挚友,深切悼念,无限唏嘘,上下两阕情感起伏,跌宕激越请结合背景,分析本词包含的复杂情感6 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水槛遣心(其二)①杜甫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②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定居草堂之后②祗:zhī,恭敬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了四川夜里多雨的天气,与天明放晴构成对比,烘托出晴朗天气的可贵B. 颔联上句写夜雨淋洗后花叶变得湿润,树林布满了水洼,表现出生活环境的清幽C. 颔联下句与“朝晴”相呼应,湿衣干了,枕席干净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简陋D. 最后两句写诗人倒酒慢饮,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而旷达乐观,暂时忘却身世遭遇4.诗人在颈联里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建 业①丁开谁遣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又秋风龙蹲虎踞江山大,马去牛来社稷空纵有千人惟诺诺②,本无百岁更匆匆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该诗写于南宋灭亡后②语出《史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以问句发端,语气强烈却问而不答,对句用冷清画面坐实出句“凄凉”二字B.本诗颔联将建业今昔对比,从“江山大”到“社稷空”,表达了对亡国巨变的无限慨叹C.本诗中“中”“风”“空”“匆”“翁”押韵,朗朗上口,富有节律,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D.本诗苍凉悲壮、深切感人,寄托了作者的黍离之悲以及壮心不已、复兴旧朝的远大抱负6.有人评论本诗尾联“总束全篇,归结今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小题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的花卉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B.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8.“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闲 步韩偓①庄南纵步游荒野,独岛寒烟轻惹惹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樵人相见指惊麏②,牧童四散收嘶马一壶倾尽未能归,黄昏更望诸峰火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本诗写于唐末各种势力频繁相争之时②麏;同“糜”,即獐子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句“纵步”一词描绘出平日里闲适洒脱、陶醉于自然美景、在荒野中悠闲漫步的诗人形象B.颔联用疏雨、秋花、败果几个意象,营造出秋雨中凄冷萧瑟的氛围,增添了诗歌悲凉的色彩C.颈联中的“惊麏”“嘶马”意蕴丰富,既为眼前所见,又语带双关,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D.作品以“闲步”为线索,首句入题,然后描绘闲步所见景象,最后落笔于诗人自身,层次井然10.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春日五门西望①王建百官朝下五门②西,尘起春风过玉堤黄帕盖鞍呈了马③,红罗系项斗回鸡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阴地冷凄凄注】①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五个门,故云③马,指舞马唐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可或缺的享乐活动.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写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春风阵阵,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之地显得迷迷漾漾;第二句虽为写景,却暗含消逝的岁月无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B.颔联很自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选取玄宗最喜欢的玩法舞马和斗鸡,不露声色地展示出来,而让知道这段历史的读者去想象更多诗外之境C.颈联描写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今之物同昔之事类比,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和已经逝去的玄宗的生活,相互映照,别有情致D.尾联中“教坊”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阴暗凄冷之象诗中“阴”和“冷凄凄”数语,既是景语,又饱蘸作者浓烈之情,达到景和情相融12.本诗由“望”所引,望中有感。
请结合全诗,分析由望而感的具体内容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荆州[注]十首(其一)苏 轼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注]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地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运用衬托手法,以楚地的平川烘托三峡多山多谷之奇异之景B.诗歌描写了荆州的自然之景和生活之景,颌联突出了水陆繁忙之景象C.尾联发思古之幽情,“重城自古坚”表达了荆州之地的历史战略地位D.诗歌主要写诗人“出蜀人楚”的经历,将一路上所见、所感融入笔下14.颈联是如何描绘荆州之景的?请从视觉变换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16.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闲望吴融①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映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闲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注】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1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B.领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峡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18.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②邓攸:西晋人《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潘岳:西晋人妻死,作《悼亡诗》三首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已,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20.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夜泊水村①陆 游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晋书王导传》)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B.颔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D.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22.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24题柳梢青春感刘辰翁① 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