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求意见稿doc-城市交通——首页.doc
38页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公共交通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正、熊桂喜、翟志强、万里、张海、卢峰、罗大明、符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容量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的功能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大容量快速公交(BRT)系统智能工程的设计和实施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42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B 1762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JT/T 310—1997 汽车客运站计算机售票管理信息系统规范DB11/T 159.2-2005 市政交通一卡通技术标准第2部分:终端DB11/T 648-2009 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快速公交 bus rapid transit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地面公交之间的新型公交客运系统,利用改型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路空间上,是一种既保持轨道交通特性又具备常规公交灵活性的便利、快速的公交方式。
3.2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有效地综合应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3.3 快速公交智能系统 bus rapid transit intelligent system采用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实现对快速公交中 “站台/车辆/道路”一体化的智能化监控、调度、管理及服务3.4 调用优先 即绿灯扩展表示当路口信号为绿灯而又不足以让优先车辆本周期通过时,为使优先车辆不停车通过路口而延长本次绿灯扩展优先还可包含优先恢复功能,使优先执行后,给冲突方向交通流以适当补偿并尽快回到正常周期3.5 扩展优先 即绿灯调用表示当路口信号为红灯时,为使优先车辆尽快通过路口而提前结束路口当前的红灯状态并使其转为绿灯状态调用优先也可包含优先恢复功能3.6 本地控制的公交优先路口信号控制器不与系统相连,在接收到公交申请信息后,根据自身的优先程序执行优先控制3.7 系统监视下的公交优先路口信号控制器与系统相连,但在本地控制模式下运行。
信号控制器接收公交申请信息,并根据自身的优先程序执行优先控制3.8 系统优化控制下的公交优先:路口信号控制器在系统优化控制模式下运行,系统各种优化器正常工作系统接收公交申请信息,并根据自身的优化计算和优先程序的执行结果向信号控制器发送实时扩展或调用优先控制命令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BRT:快速公交,也称为大容量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IC:IP:ITS: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eneral Packer Radio Service)UPS:5 快速公交智能系统的总体要求5.1 应按照BRT运营管理的流程,采用ITS技术,实现BRT企业运营调度管理、运营计划编制、调度监控、人员排班及管理、乘客信息服务、电子售检票、公交信号优先、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达到快速公交优化运行、优质服务、规范管理的目标5.2 通过综合技术手段实现BRT“站台—车辆—道路”一体化的监控,采用车辆定位及识别技术,对车辆的运行位置、运营状态、行车安全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监视,对车站、停车场的运行秩序进行实时可视监视。
5.3 系统既要满足快速公交线路在实现时的运营业务规模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将来可能的调度中心扩展、调度台调整、车辆调整、车站调整、增加新线的扩容需求;各种功能模块既能按照业务分工或岗位安排进行单独设置,也能根据业务流程调整需要进行组合和拆分5.4 通过功能、数据和通信方式的集成,让BRT智能系统的各类功能系统之间,各类电子设备系统之间,功能系统和电子设备系统之间能够形成满足BRT运营调度、服务、监控、管理要求的一体化系统5.5 系统应在网络系统、计算机及设备系统、数据管理及存储系统中采取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安全措施5.6 应在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应用开发、系统部署等环节,采取必要的容错技术和可靠性措施,并进行严格的测试,确保系统能可靠、稳定地运行5.7 在达到预期设计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应充分选用能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的技术和产品6 BRT智能系统功能及设备的组成6.1 BRT智能系统应根据业务需求,开发相应应用软件,实现以下功能子系统:a) 运营调度管理:能够运用计算机优化编制运营作业计划、配车计划和劳动配班计划,对运营作业进行实时监控,实现计算机辅助实时优化调度,提示发车,打印路单,记录运营调度结果,形成行车记录及统计报表。
b) 车辆管理及安全监控:能对车辆的基本信息、保养状态进行管理可在不同线路、车队间调配车辆运营调度过程中可监视车辆速度,并对超速进行告警和记录,对记录可查询、统计和分析c) 电子售检票:能满足北京公交运营管理要求,实现符合北京市政“一卡通”规范的电子售票、检票功能d) 路口公交信号优先控制:在交叉路口,能够自动检测或识别BRT车辆,为BRT车辆快速通行提供公交信号优先控制e) 乘客信息服务:通过电子设备及适当的播报方式,在BRT站台及车辆上,为乘客提供准确、方便、实时的到达预报、报站、位置提示等信息服务f) 视频监控:通过在停车场、车站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运营秩序和客流的监视g) 设备监控及管理:能够对BRT智能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和系统实现统一的监控和管理h) 信息交换:能与BRT线路所属的上级管理机构之间实现信息交换6.2 BRT智能系统应配置的电子设备子系统a) 车载电子设备:(要展开吗?列出(LF);带要求的细分设备(LDM))b) 车站电子设备c) 停车场电子设备d) 调度中心电子设备e) 路口公交信号优先电子设备f) 网络通信设备7 BRT智能系统的功能要求7.1 运营调度7.1.1 运营基础信息管理7.1.1.1 组织结构管理维护公交企业各级单位的信息。
单位属性必须包含:单位名称、上级爱的能为、地址、、单位类别名称7.1.1.2 线路信息管理线路属性信息必须包含:线路名称、线路编码、线路类型、所属单位、运行方向、首班车发车时间、末班车发车时间、单程里程、单程运行时间、运行准点标准、途经站点集合7.1.1.3 车站信息管理维护公交各个车站的信息,车站信息应包含:标识号、车站名、车站类型、经度、纬度7.1.1.4 场站信息管理维护公交各个场站的信息,场站信息应包含:场站名称、场站类型、经度、纬度、场站之间的距离7.1.1.5 人员信息管理维护公交企业人员的信息,人员信息应包含:所属组织、人员姓名、人员工号、人员岗位类型、人员性别、驾驶证类型、加入公司时间、身份证号7.1.1.6 车辆基本信息管理a) 维护公交运营车辆的信息,车辆信息应包含所属组织、车牌号、车辆自编号、是否空调车、车载机编号、人车绑定信息b) 应能设置车辆的百公里油耗标准、材料费用标准等定额信息7.1.1.7 车辆保养计划管理a) 应能设置保养级别的种类,如一保、二保、大修等;并能设置不同保养级别的行驶里程规定里程b) 应能根据车辆行驶里程和车辆保养记录,结合车辆技术状况系统自动计算和编制车辆保养计划,用户可以在自动生成的计划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生成实际的保养计划。
c) 应支持行车计划审批和发布的管理流程,能够将计划编制、审核、发布等操作按不同的角色进行权限控制7.1.2 行车计划管理7.1.2.1 系统应能实现根据客流推导出配车数、发车间隔和班型要求,生成行车计划,系统应提供人工调整行车计划的辅助手段,并按照约束条件对人工调整的结果进行检查,给出提示和告警行车计划应符合客流要求、运力要求和服务水平指标,满足平峰、低峰和高峰的客流变化需求7.1.2.2 系统应支持编制多套行车计划,并能对编制的行车计划进行版本管理所编制的行车计划应能应对不同的客流需求,应至少包括平日行车计划、假日行车计划、多种客流高峰日的行车计划,并能按照季节客流规律分别进行编制,调度人员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行车计划行车计划可以作为标准模板使用,在模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生成新的行车计划7.1.2.3 系统应能够在计划中设定每个车次详细属性,包括全程、区间、空放等多种运营形式,设定不同类型车次的发车时间、里程和车次数;给出每个班次的班型、上下班、出入库、加油、保养、用餐等活动的时间,并能确定出相应非运营车次和空驶里程7.1.2.4 编制格式上应支持按照发车时间顺序显示车次和按照班次显示车次两种方式。
7.1.2.5 系统应支持将电子表格导入行车计划和将时刻表导出至电子表格7.1.2.6 系统应能打印行车计划,支持浏览、查询、检索已经编制好的行车计划7.1.2.7 系统应支持行车计划审批和发布的管理流程,能够将计划编制、审核、发布、注销等操作按不同的角色进行权限控制7.1.3 配车排班管理7.1.3.1 应能根据行车计划要求,指派人员和车辆的运营任务;7.1.3.2 应能设定轮班规则和作息类型,根据轮班规则和作息类型生成排班计划,并指定每班次使用的具体车辆,并提供人工调整配车排班计划的辅助手段7.1.3.3 应能实现跨线路调配人员、车辆,满足运营要求并能自动检测人力、运力调配的冲突,提示调整7.1.3.4 配车排班计划可以作为模板使用,在模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生成配车排班计划7.1.3.5 应能对车辆和人员的状态进行跟踪,作为计划编制依据7.1.3.6 应支持排班计划从电子表格导入和将排班计划导出到电子表格,并支持一次将多条线路的配车数据导出到一个标准的电子表格中7.1.3.7 应支持配车排班计划审批和发布的管理流程,能够将计划编制、审核、发布、注销等操作按不同的角色进行权限控制7.1.3.8 系统应能打印配车排班表,支持浏览、查询、检索已经编制好的配车排班表。
7.1.4 调度监控管理7.1.4.1 应能支持4000辆车的同时监控7.1.4.2 应支持用户自定义软件界面布局,并可保存为默认界面布局7.1.4.3 基于电子地图的实时监控a) 电子地图应能显示道路、线路、车站、场站等相关信息b) 应能实现多种监控方式:单线路监控、多线路监控、多视图监控,能锁定跟踪车辆并绘制运行轨迹c) 应能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车辆位置,并能实时查询线路车辆基本信息,包括车辆自编号、车牌号、车速、驾驶员姓名、车载设备状况、最后通讯时间、最后经过的站点d) 应支持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