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宪法学》教学大纲.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彩***
  • 文档编号:274155986
  • 上传时间:2022-04-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4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宪法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宪法学英文名称:Constitution课程编码:02202B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 学 时:48总 学 分: 3适用专业:法学(本科)先选修课:《法理学》开课系部:政法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宪法学是一门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在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长期理论探索,它已经形成了庞大、渊博的理论体系本课程为法学专业基础课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是法学专业学习法律的必修课程,学习和研究宪法既是专业学习的要求,也是更好提高工作能力,完成将来本职工作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则和基本制度,了解这些概念、规则、制度背后的理念与价值;掌握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学生清晰严谨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绪 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宪法学研究范围、宪法学理论体系、宪法学研究方法及宪法学社会功能,明确宪法学与法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区别,理解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为后面具体内容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

      教学重点内容提要:宪法学性质 宪法学研究范围 宪法学理论体系 宪法学研究方法 宪法学社会功能宪法学是一门以宪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一、 宪法学研究范围(掌握)从宪法的存在形式来看,宪法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成文宪法、观念宪法和现实宪法二、 宪法学理论体系(掌握)宪法学的理论体系,从内容上看应由宪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宪法原理和宪法史论;宪法学中的国家理论,包括国家构成的理论、国家权力理论和国家责任理论;公民与公民宪法权利理论,以及从国家、公民及其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具有宪法意义的相关问题的理论等部分构成三、 宪法学研究方法(了解)第一,阶级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历史分析与社会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四,比较研究的方法四、 宪法学社会功能(了解)宪法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能为有关宪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工作提供相应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它能为学习和研究其他部门法学提供方法论的帮助;第三,它具有教育的作用,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宪法和法治观念思考题:1、 试述宪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2、 试述宪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及其意义第一章 宪法原理(10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全面、准确理解宪法学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有关宪法的理论知识体系。

      教学重点内容提要: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宪法的结构,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规范,宪法精神,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作用,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宪法秩序,宪法关系,宪法适用,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2学时)一、宪法的涵义(掌握)1、西方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2、中国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3、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国家的根本法与同一法律体系中的其他法律相比,宪法的根本法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宪法规定的内容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于其他法律;第二,宪法的效力高于其他法律;第三,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二、宪法的阶级本质(掌握)宪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是宪法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三、宪法的分类(掌握)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2、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4、资产阶级国家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四、宪法分类的新探讨(了解)以宪法存在方式不同,宪法可以分为成文宪法、现实宪法、观念宪法第二节 宪法规范、宪法典结构(1学时)一、 宪法规范(掌握)(一)宪法规范的涵义(二)宪法规范的种类(三)宪法规范的结构特点(四)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2学时)宪法的基本原则或称宪法原则,是宪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所采取的基本立场和准则。

      我国现行宪法将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大致分为四类,即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法制(法律)关系与此相适应,现行宪法也有四项基本原则,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和宪法至上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概述(掌握)(一)宪法基本原则的含义(二)宪法基本原则的特征(三)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二、人民主权原则(掌握)(一)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二)人民主权原则的历史发展(三)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三、基本人权原则(掌握)(一)基本人权原则的含义(二)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三)基本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四、权力制约原则(掌握)(一)权力制约原则的含义(二)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三)权力制约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五、法治原则(掌握)(一)法治原则的含义(二)法治原则的发展(三)法治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宪法的指导思想(掌握)第四节 宪法的制定与修改(1学时)一、宪法的制定(掌握)1、宪法制定的含义2、 宪法的制定机关和程序3、我国宪法的制定二、宪法的修改(掌握)1、宪法修改概述2、 我国宪法的修改第五节 宪法秩序(2学时)一、宪法秩序概述(掌握)1、宪法秩序的涵义与构成2、宪法秩序的实现二、宪法关系(掌握)1、 宪法关系的含义2、 宪法关系的主体3、宪法关系的内容三、宪法意识(了解)1、 宪法意识的含义2、宪法意识的培养四、宪法的适用(了解)1、 宪法适用的含义2、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五、宪法的解释(掌握)1、 宪法解释的含义2、 宪法解释的体制和方法3、 我国的宪法解释第六节 宪法监督(掌握)(2课时)1、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主要特点2、加强和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思考题:1、什么是近现代意义的宪法?2、 如何理解宪法的本质。

      3、 什么是宪法的结构?其构成要素有哪些?4、 宪法规范有哪些特点?5、 简析宪法的作用6、 试述我国宪法修改制度及其完善7、 如何理解宪法秩序及其实现?8、 试析宪法解释对我国宪法实施的意义?9、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了解世界范围内宪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理解宪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制约因素,把握宪法发展规律;通过了解我国宪法曲折发展历程,总结我国宪法发展的得失经验,感悟我国宪法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教学重点内容提要: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宪法发展趋势;旧中国不同政治势力的立宪活动;新中国立宪活动第一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概述(1学时)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掌握)近代意义的宪法首先产生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欧美国家宪法产生的一般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较为完备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二、宪法的发展(了解)三、宪法的发展趋势(了解)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2学时)一、 晚清皇帝、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制宪活动与宪法(了解)主要包括:清光绪帝的《钦定宪法大纲》、宣统帝的《十九信条》;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曹锟的《中华民国宪法》;蒋介石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和《中华民国宪法》。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了解)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了解)二、1954年宪法(掌握)三、1975年宪法(了解)四、1978年宪法(了解)五、1982年宪法(掌握)六、 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了解)思考题:1、试述宪法产生的一般条件及其对宪法实施和发展的意义2、 试析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时代特点3、 试析中国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对中国宪法发展的影响4、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哪些?5、 试析《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制宪史上的地位6、 1954年宪法有哪些基本特点?7、 现行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章 国家性质(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我国的国家性质,从理论上认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明确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特色教学重点内容提要:国家性质的概念;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述(1学时)一、国家性质的概念(掌握)二、国家性质与宪法的关系(了解)二、 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掌握)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1学时)一、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掌握)1、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2、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3、人民民主专政专政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模式,除了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4、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相结合和统一二、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了解)第三节 我国的政党制度(1学时)一、政党与政党制度概念(掌握)1、政党2、政党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了解)第四节 政治协商制度(1学时)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掌握)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掌握)思考题:1、试析宪法与国家性质的关系?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特点?3、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什么特点?4、如何理解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意义?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准确理解政权组织形式概念的含义及与国家性质的关系,深刻领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障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健全完善我国选举制度、人大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内容提要: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种类;人大制度的含义;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与组织程序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1学时)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及种类(掌握)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2、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二、权组织形式和宪法的关系(了解)政权组织形式是宪法的基本内容;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宪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2学时)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掌握)(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建的,它不依赖于其他制度而产生,其它制度则需依赖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掌握)1、便于人民当家作主;2、便于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3、便于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4、便于保障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完善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