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doc
27页精选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 名称:加速度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t的比值 2.公式:a=v/t 3.单位:m/s^2(米每二次方秒)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V方向始终相同特别,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 5.物理意义:表示质点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m/s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v/t,其中的v是速度变化量) 加速度计构造的类型 A车的加速度 显然,当速度变化量一样的时候,花时间较少的B车,加速度更大也就说B车的启动性能相对A车好一些因此,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 注意: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 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例如:炮弹在发射的瞬间,速度为0,加速度非常大;以高速直线匀速行驶的赛车,速度很大,但是由于是匀速行驶,速度的变化量是零,因此它的加速度为零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特别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时,物体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是匀速率的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 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a=r^2=v^2/r 说明:a就是向心加速度,推导过程并不简单,但可以说仍在高 科里奥利加速度 科里奥利加速度 中生理解范围内,这里略去了r是圆周运动的半径,v是速度(特指线速度)就是欧姆的小写)是角速度 这里有:v=r. 1.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真正的匀速运动,因为它的速度方向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说匀速圆周运动只是匀速率运动的一种至于说为什么叫他匀速圆周运动呢?可能是大家说惯了不愿意换了吧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总是指向圆心,即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是不断地改变着速度的方向 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因受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叫做重力加速度,也叫自由落体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同一地区的同一高度,任何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当物体距地面高度远远小于地球半径时,g变化不大而离地面高度较大时,重力加速度g数值显着减小,此时不能认为g为常数 距离面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也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变大。
由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了物体绕地轴作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越高,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越小,需要的向心力也越小,重力将随之增大,重力加速度也变大地理南北两极处的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0,需要的向心力也为0,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此时的重力加速度也达到 由于g随纬度变化不大,因此国际上将在纬度45的海平面精确测得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0665m/s^2;作为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在解决地球表面附近的问题中,通常将g作为常数,在一般计算中可以取g=9.80m/s^2理论分析及精确实验都表明,随纬度增大,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逐渐增大如: 赤道g=9.780m/s^2 广州g=9.788m/s^2 武汉g=9.794m/s^2 上海g=9.794m/s^2 东京g=9.798m/s^2 北京g=9.801m/s^2 纽约g=9.803m/s^2 莫斯科g=9.816m/s^2 北极地区g=9.832m/s^2 注:月球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62m/s^2,约为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 匀加速直线动动的公式 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s=V0t+(at^2)/2=(vt^2-v0^2)/2a=(v0+vt)t/2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0+at 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也是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v=(v0+vt)/2 其中v0为初速度,vt为t时刻的速度,又称末速度。
4.匀加速度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1)V末^2-V初^2=2as(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2=(v初+v末)/2 (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s/2=[(v末^2+v初^2)/2]^(1/2) (4)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5)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6)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2^(1/2):3^(1/2):……:n^(1/n) (7)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aT^2(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8)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O,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 物体运动时,如果加速度不为零,则处于加速状态。
若加速度大于零,则为正加速;若加速度小于零,则为负加速(即速度减至0后反向加速)提示:物理中的符号不同于数学中的符号,在+、-号只代表是的标量,在物理中+、-号部分代表单纯的标量,还有部分还代表的像方向啦什么的矢量) V=v末—v初 加速度公式:a=△V/△t 加速度-曲线加速运动 在加速度保持不变的时候,物体也有可能做曲线运动比如,当你把一个物体沿水平方向用力抛出时,你会发现,这个物体离开桌面以后,在空中划过一条曲线,落在了地上 物体在出手以后,受到的只有竖直向下的重力,因此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都不改变但是物体由于惯性还在水平方向上以出手速度运动这时,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就不在同一直线上了物体就会往力的方向偏转,划过一条往地面方向偏转的曲线 但是这个时候,由于重力大小不变,因此加速度大小也不变物体仍然做的是匀加速运动,但不过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加速度-小问题——加速度单位的来历 根据我们高中的课本描述,有加速度a=(v)/(t)=(v1-v2)/t,因为速度(v)的单位是m/s,时间(t)的单位是s,于是将m/s与s相除,得到的就是它的单位:m/s^2.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2 一、设计思路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展开学习,最后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三、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认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_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一根细线中间悬挂一重物,两手各执绳的一端当两只手逐渐分开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教师引导:原本可以承受物体的重力的细线,随着两段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却突然断掉,这是为什么? 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为《力的分解》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建构概念——力的分解 1.展示图片,创设物理情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拉汽车、行李箱的图片,让学生回归到学生生活的情景 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和行李箱受到人什么方向力的作用?这个力对车和箱子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任务——探究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1:学生演示斜拉行李箱向前运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