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知识的感知.doc
12页第一节 知识的感知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每一个阶段都与学生心理活动有关,要搞好第一阶段,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感知规律,掌握他们的感知特点;要搞好第二阶段,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掌握他们的思维特点;要搞好第三阶段,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记忆规律,掌握他们记忆的特点;要搞好第四阶段,就必须了解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规律,掌握他们实践能力的特点感知—理解—巩固—应用,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此外,要搞好整个教学过程,还必须掌握感知、思维、记忆和实践活动四者之间的关系 一切心理活动,都要从认识过程开始,认识过程又以感觉知觉为前导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是从感知教材开始的感知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知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也就不可能对事物发生情感和采取意志行动以改造世界因此,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学校的教学活动,总的来说,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教材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而获得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一、什么是感知 感知指感觉和知觉而言感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当前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指的是:如光波、声波、机械压力、温度变化、气体或液体的化学作用等感觉所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视觉是彩色和无色;在听觉是音高、音量和音色;在味觉是咸、甜、酸、苦;在嗅觉是花香、香料香、水果气、树脂气、腐烂气息、焦臭等;肤觉是触、压、冷、热、痛等但这些个别属性混合起来,就转向知觉了,组成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为了研究便利起见,才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实际上我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整体上去认识它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始,它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感觉与知觉是不可分割的感觉是知觉的成分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包括着许多个别特征的综合体,事物的整体与其个别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如旗子是由一定的颜色、柔软等特性组成的,下雨是由一定的声、温、色等特征组成的我们感觉到某一事物的个别特征时,同时也就知觉到这是什么事物,感觉是知觉的成分,脱离知觉的纯粹感觉是不存在的。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所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和现实的关系,感觉则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片面感觉和知觉密切联系着在认识过程中,联系客观和主观的桥梁就是感觉,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知觉,感觉进一步发展而为知觉,它是知觉的基础;感觉和知觉虽然同属于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是知觉的映象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的积累和简单的集合,而是以对映象的理解为前提的复杂的整体,在质的方面与感觉是有差别的知觉是感性认识的一种更高的水平,是人脑分析、综合的活动结果 人们感知某种事物,立刻就会在头脑里反映这一事物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在这一事物不被感知的时候,在头脑里保留着这些形象,这就是表象表象是以前感知过而当前不被感知着的事物的形象,是大脑所受到的刺激痕迹复活的产物表象不同于感知,感知反映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表象则反映当前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形象感知是表象的前提,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重现,它是在一定的刺激物作用下发生的 二、感知与观察 观察是感知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观察是在感知过程中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脱离了感知就无所谓观察。
观察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果没有周密的、精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能收集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在教育工作中,观察更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优秀教师的成就是和他对学生进行认真而周密的观察分不开的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学习情况等,然后才能做到统一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为了使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良好的观察,要以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为前提,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只是一般去感知事物,就无法得到全面的、深刻的感知材料盲目的“走马观花”将会一无所得例如,两个人同样去观察一堂课,其中一个人有明确的目的——着重从感知的规律方面去进行分析,那么,他就会给自己提出一系列的具体任务,如观察运用了哪些直观教具,教具的结构是否鲜明,教师的言语是否清晰、生动,演示实验与词汇讲解结合得如何等等这样观察的结果一定要比另一个只进行一般观察的人深入细致,能够发现很多人所没有观察到的细节 (二)积极的观察态度 仅仅有明确的目的任务,还不能保证它一定会实现只有理解实现目的任务的意义和作用,才能长期集中注意去仔细地审视或倾听,动员多种分析器参加观察活动,同时进行积极思维,寻找观察诸对象和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充分的知识准备 观察既然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思维的知觉”,那么在观察前就要掌握所观察事物的有关知识,为深入观察准备条件,有关知识的准备愈充分,观察也愈全面和深入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如果他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个性形成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对学生心理面貌的观察就越准确教师在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参观前,必须使学生对于所要观察的事物有一般的了解,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 (四)观察的计划性与系统性 在观察前应制定系统的计划和按阶段的执行计划在各阶段中,应明确观察的重点和步骤、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不致遗漏重点或顾此失彼 (五)观察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为了从观察所得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和确定下一阶段的观察任务,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常常是目的不明确,注意不集中,缺乏观察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教师应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与习惯,使他们能够迅速地看出某些事物的特点,能发现别人在一般情况下所不能发现的关键问题和事物的重要特征 三、知觉的特性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图17如何理解呢?当有言语指导时,你凝视左上方小点,看到的是一只老鼠;如若逆时针转九十度,凝视中央小点时,却是一个“带眼镜的老头”由此可见言语指导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四、促进知觉学习的技术 (一)扩大有关特征 研究表明,当学生遇到难以辨别的细微特征时,扩大需要辨别的特征,可以促进辨别学习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如教“己、已、巳”三个字时,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把这三个字的关键区别部分描写出来,且适当放大,如“己”是全开口,“已”是半开口,“巳”是不开口、全封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对比 辨别学习可分为简单辨别学习和多重辨别学习简单辨别学习如学习过字母“b”后,在新的情境中将“b”识别出来;多重辨别学习指同时辨别多个刺激物或多个刺激特征如辨别b、d、P、q等在多重辨别学习中,刺激越相似,辨别越困难,而且很容易产生混淆克服这种混淆的重要技术是刺激的对比如将b与d比,指出b的尾巴向上在左边,d的尾巴向上在右边;将b与P相比,b的尾巴向上,P的尾巴向下,等等在语音的学习中对比的作用更为重要 (三)强化或反馈 在学习中及时提供强化或反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这里说的强化或反馈指学生识别了有关特征时,教师给予肯定,对识别错误的反应不予肯定,或给予纠正这种肯定既可起着动机作用(即学生发现自己的正确可以产生愉快感),又可起着提供信息的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觉是否正确这都有利于促进学习 (四)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 在知觉学习中,应提倡发挥多种知觉功能的作用有实验表明,智力落后儿童难以辨别较复杂的知觉模式,但是通过把这些模式的个别部分切割下来,让他们触摸以后,他们便能学习较复杂的辨别有经验的教师在识字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看字,还让他们用嘴念,用手写或书空,这里利用了视觉、听觉和运动觉的协同活动。
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觉,既有助于辨别的精确性,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五、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