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有效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6页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其有效实施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批准文号:安徽省教育厅皖教秘【2012】438号 项目编号:JG12246) 课题负责人 陈明杰 王金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以来是以选文为主要呈现方式,即选取现成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训练目标和线索编排在一起;但是选择什么题材和体裁的文章确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话题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一直是散文文言文自不必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语体文,绝大部分也是散文,或称“文学性的散文”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七年级上册语体文24课,诗歌5课,散文19课;七年级下册语体文19课,诗歌3课,小说2课,散文17课;八年级上册语体文20课,新闻报道1课,小说2课,散文17课;八年级下册语体文20课,小说1课,戏剧节选1课,散文18课前四册语体文共83课,散文71课,计85.5%九年级上下册,语体文共8个单元,戏剧1个单元,诗歌、小说各2个单元,散文占3个单元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是语文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但是,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一篇课文“教什么”“学什么”,通过一次活动“教什么”“学什么”,答案的获取似乎并不容易,甚至很不容易语文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过大,“教什么”与“不教什么”完全依据教师个人的喜好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基本上没有经过严格的研究与分析, 而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照搬他人的套路——“我就是要教这些”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教这些?是否应该教这些?许多教师通常会比较困惑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所有的方法事实上就失去了意义而散文事实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以散文为主;写作教学大有散文化趋势;语文测试,散文阅读几乎成为必选项目既然散文事实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主力,那么语文教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研究如何把散文教好,如何把散文教得像“散文”内容决定方法,“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同样,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但是,散文究竟该教什么?散文教学的特点何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教学?对于这些问题,中学语文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做得可能都非常不够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堂上,一旦涉及散文,一般就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
有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语文老师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容选择实际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只是依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只是参考他人的设计就决定了自己的教学内容由于对散文文体特征的准确把握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误教误学的情况经常发生具体到散文教学,目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第一,混同于小说的叙事性散文教学,忽略了散文“贵在有我”的体悟 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当代散文研究的重要学者刘锡庆也有一个精彩概括: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刘锡庆先生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等文章中,充分引用郁达夫、林语堂、周作人、叶圣陶、蒙田、巴金、叶至诚等人的言论,反复强调:散文必须要有“我”!不管何种情况,无“我”绝不可取!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的不同就在于:小说一般可以就文本来读文本,正如文学界流行的说法:作品完成了作家就死了散文是抒发作者独特感受的,散文以传达作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和感情为第一要义,在散文里,作者不论是抒情、叙事、说理,亦不论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其实质无不是在抒“我”之情,表“我”之意,言“我”之志,处处皆有“我”在。
散文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就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所以,散文的阅读往往需要与作者这个人联系起来:我们通过作品来了解、感受作家这个人,通过作家这个人来分享、领会他所写的散文这个作品忽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偏差 第二,混同于议论文的说理性散文教学,忽略了散文理趣的品味 散文的理趣,体现在散文阐释事理的生动形象和新颖有趣说理散文的理趣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生动的描写和叙述、精彩的分析和概括、不拘一格的行文结构和活泼风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篇好散文,绝不只是一些物象的堆砌或情绪的宣泄,往往还包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更加睿智、更加深广的思考和探求当至真至性的情思交汇融合时,常常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凝聚而成理性的思考,呈现出一种能启人心智的理趣美这与实用文类中议论文的理性呈现、客观表述、逻辑推理形成鲜明对照把散文教学变成纯粹理性的逻辑推演,忽略散文“理趣美”的品味,难免走入教学的误区 第三,混同于一般性特征揭示的单篇散文教学,忽略了“这一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 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个性特征并不吻合。
当下诸多的散文教学却拘泥于散文的一些形式特征,往往忽略了散文的本质特征已有无数论者撰文指出,“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部分散文的特点,如果要套用这个说法,还有很多散文“形不散神散”“形神都不散”“形神俱散”如果“形散神不散”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散文具有解释力,它也只是从选材、布局结构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把“这一篇”散文教得像“这一类”散文,或将所有散文教成同一类散文,散文教学不考虑当下阅读文本的具体特性,是当前散文教学的又一大误区适当的做法是:“这是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某某某的抒情散文”——“这是一篇某某某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情感的抒情散文”,逐层下移,具体分析,才会发现“这一篇”散文独特的体式、独有的内涵,从而确定最值得教的内容 第四,混同于对文章内容解释与阐发的散文教学,忽略了表达经验的积累 “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每看到一篇课文,教师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文中的内容而不能自拔语文教科书中的散文,大都饱含着作者的人生智慧、人文精神,学习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人文精华,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教学的独当之任,还必须落实在培育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也就是说,理解“说什么”是重要的,但语文课程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容观点、情感态度,即“说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理解文本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观点、思想情感的,即“怎么说的”,“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理解这些表达经验,积累这些表达经验,以至在应用中模仿和创新这些表达经验,才是语文教学(散文教学)真正的落脚点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关注“怎么说”的同时,也就“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语文课的人文陶冶功能,必须渗透在玩索“怎么说”的过程中 散文是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中小学语文课,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中小学阅读教学,所教的课文绝大多数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面对这种现状,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问题,无疑是改善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验,明晰散文教学的文体特征要求,教学内容选择的学理依据、基本策略和落实途径,进一步理清散文教学内容的有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语文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语文课程至今没有清晰地界定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以王荣生教授和李海林教授及其团队等为主提倡掀起的有关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响应,也得到一线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讨论,正逐渐深化,越来越集中到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成为目前语文教学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2010年——2012年在江苏苏州、安徽合肥和浙江临安举行的“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连续三届把研讨的主题聚焦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长三角地区”的语文教育研究盛会,得到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教研员、高校学者、中小学教学专家和广大一线老师的积极响应,持续的主题研讨活动把“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一研究话题不断推向深入近几年全国各大语文教学杂志纷纷发文对“语文教学内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中学语文教学》近几年发表了二十多篇这方面的论文,《语文建设》发表了十多篇,《语文教学通讯》(初高中刊)共发表四十多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高中刊)发表了近十篇,《语文学习》发表了三十多篇。
目前就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研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问题:①如何开发“语文课程内容体系”?②如何将“语文课程内容体系”转化成“语文教材内容体系”?③如何依据“语文教材内容体系”来设计“教学内容体系”?④如何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到目前为止,各大语文教学杂志还讨论了大量的文本篇目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蒋红森老师提出了“文本价值的教学选择”观点他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永远重要用以进行阅读教学的文本,其内容是丰富的,其教育教学的价值是多样的,面对着“丰富”和“多样”,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或者说要重点从文本中汲取什么样的教学价值奉献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面对文本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李海林教授认为,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可能涉及一篇课文中所有含有教学价值的信息,甚至对许多重要的价值,也只能有所选择,有所舍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文本中正确选择、合适定位教学内容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是任何一门教育类学科都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当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走过百年的历程,蓦然回首,竟然发现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界定针对一篇课文设计好“教什么”,是所有中学语文教师的难题,却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教师备课基本上不用考虑“教什么”,而只需考虑怎么教就行了,而语文课不是这样我们教和学的一篇篇课文,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载体,它虽然包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尚,还具有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等多种信息,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但其教学价值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其“核心教学价值、教学目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学点,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教学,使课文的价值真正增值,最终达成相应的教学目的经过一批专家学者和老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学内容”终于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的问题关键是内容问题,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成为许多语文人的共识到目前为止,经过研究者的爬梳整理、构细显微,逐步整理出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事实:第一,语文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第二,语文课既要关注课文的原生价值,更要关注课文的教学价值第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