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雨梨花-浅析明清小说中的河东狮形象.docx
8页暴雨梨花浅析明清小说中的河东狮形象 蔡 文(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Summary:历来文人皆对悍妇持不屑批驳之态,但不可一概而论在“河东狮”[1]因宋代陈季常惧妻柳氏而日已成为悍妇代称的同时,除了发掘出隐藏在封建体制下一夫多妻制所造成的男女不等与明清社会风气日渐崇尚个性的外因之外,我们也可一窥这些“河东狮”们的内心世界,无论是《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聊斋志异》中的马介甫,还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夏金桂等人物形象,其矫若张狂的外表下也暗藏着女性温柔的特质虽然这些“河东狮”一反传统礼教对于女性德容言工的约束,对于传统女性美德有些背离,但对于那些戏弄女子、窃玉偷香的薄幸男儿,这群“女丈夫”倒也凭借自己机谋对其多加惩戒,对男权社会给予了打压,一定形式上也启蒙了后世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在男权社会的暴雨打压下以另类暴悍姿态张扬恣放的“铁梨花”形象Keys:河东狮;暴雨梨花;薛素姐;马介甫;王熙凤;夏金桂;女性意识I206 :A :1673-2596(2012)04-0104-02一、黎明中的暴雨梨花“暴雨梨花”一词首度因古龙小说《楚留香传奇》中的侠客周世明制造出的暗器“暴雨梨花针”而出名,古龙描写此暗器“扁平如匣,长七寸,厚三寸。
上用小篆字体雕刻:出必见血,空回不祥急中之急,暗器之王[2]后常用暴雨梨花来形容事物攻击迅猛、狠烈,此词也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梨花一枝春带雨”颇有渊源,后句形容美女哭泣泪落如连珠,前一词因暗器制作精美而内里狠烈用“暴雨梨花”来形容也颇为贴切对于明清小说中的几个河东狮形象,如《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聊斋志异》中的马介甫,还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夏金桂,无一不是“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3],虽然明清世风开放,崇尚个性自由,可以算得上是封建体制暗夜中一段少有的黎明,但这群恣意开放的铁梨花其作为却如迅雷急雨,令一干文人丈夫唯唯诺诺、噤若寒蝉薛素姐是长篇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个河东狮形象,《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徐志摩都笑称此书是一部“以怕老婆为主干的大书”[4]主干故事演绎的是三世恶姻缘,薛素姐是晁源前世射杀的狐仙,曾“剥皮弃骨”,因此种下恶因三世晁源转世为狄希陈,狐仙转世为其妻,对其百般凌虐,活生生一个“女酷吏”的形象所用之法有新婚之夜将丈夫赶出新房,鞭打、逼丈夫通宵喂蚊,囚于床下用火熏烤,绑在长凳上过夜、针扎、用箭射、用铁钳拧等等,真是无所不用其及而且,自从嫁给狄希陈,不是打骂丈夫,就是忤逆公婆,初时虽有些惧怕,后来愈加大胆,在婆婆死后3日还把丈夫监禁在床头不许他出去守灵,此后手法变本加厉,软禁、饿饭、熏眼睛、掐手指甚至差点要了狄希陈的命,几乎接近于现代心理学中所说的虐待狂。
一方面是狄希陈卑弱的个性成全了她的气焰,另一方面也是她自身的性格使然其暴烈性格可见一般《马介甫》中的尹氏是比薛素姐的“女酷吏”形象更加毒艳的“恶之花”,她不仅鞭打亲夫杨万石,丈夫身边的人也无一幸免,包括小妾、奴仆、朋友甚至公婆,古代伦理纲常迂腐古板尚可不顾,可是孝悌乃天下之大义,而尹氏却将公公剥衣毒打,“批颊而摘翁髭”其余累累诸行,不可尽数最后,蒲松龄给她安排了最悲惨的结局,先是受到狐仙捉弄,最后被服用狐仙灵丹的丈夫毒打鞭笞,“以屠刀孔其股,悬梁上……”[5]简直惨不忍睹《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夏金桂两个女性形象亦是当仁不让,王熙凤凤辣子之辣表现在她的威仪、对下人的刻薄管束、毒设相思局、逼死尤二姐等章节中,看其面容威仪已半露: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另外还有刘姥姥眼中的锦帽貂裘的形象,都呈现一种夺人的气势美可见其气势之辣心机之辣表现在对外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对下人刻薄等方面,如借小厮兴儿之口道出:“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她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但兴儿之语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王熙凤并非对人人刻薄毒辣,只有在受到侵害时她才不遗余力的报复,贾琏偷娶尤二姐这就触动了凤姐的隐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几乎没有一个女人愿意自己的枕边人在外边偷香窃玉,凤姐没有像其他女子一般哭哭啼啼自怜自悲,而是含笑的将尤二姐引进家门,但她的笑却是笑里藏刀,单纯的尤二姐就这样落入了凤姐设好的圈套里面犹自感激。
直到后来王熙凤借秋桐之手除掉尤二姐,她的心机才完完全全暴露无遗曹雪芹写夏金桂“颇步熙凤之后尘”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金桂刚嫁到薛家,先在名字上做足了功夫,他家多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她的小名叫做金桂,“她在家中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她定要苦打重罚才罢”,“又想这两字是禁不住的,想到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连花的名字也一并改了,自比为“嫦娥花”其生活嗜好也很有特点,“生平最喜啃骨头……只单以油炸焦骨头下酒”,这种嗜好可不是一般清纯女儿能有的,从反面也折射出她的“风雷之性”第八十回金桂设计使香菱遭受棒打之后,撒泼大闹薛家,其妒性慢慢愈行愈烈,直至“妒火焚身”,到一百零三回,就真的成了“施毒计金桂自焚身”了她联合丫鬟宝蟾,意图药死香菱,却错喝了香菱那一碗,可见害人终害己,也说明了金桂之妒属于“愚妒”,空有花柳之姿,风雷之性亦步熙凤后尘,胸中丘壑却远不及脂粉堆里的英雄王熙凤的“巧妒”夏金桂这一“河东狮”形象只是个纸狮子,推敲不得半分,内里没有几分骨肉经纬二、暴虐性格中的柔情素姐未嫁时曾是一个温柔的小家碧玉,做女儿时“温柔雅致、妩媚妖娆”,而且薛素姐对丈夫也有温柔的一面,她极力针对的无非缘于丈夫的不忠与滥情。
《马介甫》中的尹氏秉性虽有恶德,然其貌却不俗,蒲松龄戏称她“铁砧之杵可掬,不捣月夜之衣;麻姑之爪能搔,轻拭莲花之面”,虽有讽刺之意,却无可否认她确实有“莲花之面”,且有时对丈夫好起来也是百般温柔,让人觉得“忽似两个人一般”,可见其确有女子温柔之天性在男性世界里杀伐决断、横行无阻的凤姐,回到女性世界,她是一个支持众姐妹起诗社的好嫂子、疼爱女儿巧姐胜过自己生命的好母亲她温情的一面仍然让读者割舍不断虽然“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但她在红楼十二钗中艳压群芳的形象仍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再看夏金桂这朵开在红楼里的嫦娥花,她的柔情是从对小叔子薛蝌的态度上闪现的,因为丈夫薛蟠的移情与蠢笨,她时时流露出对薛蝌的关怀,虽有一种贪色的嫌疑,但仍可作为她柔情外露的佐证贪色超越了伦理纲常故而被道德所不齿,但古人尚且脱不了食色性也的心理欲望,更何必将道德枷锁强加于区区一小女子古人所谓的“心慈故貌美,心恶故貌丑”只是从心理观照方面来说的,但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河东狮”形象,貌美的占有很大比例,称其为“暴雨梨花”再为合适不过且我们不能不考虑作者处于批判妒妇的需要,有时会把人物形象及性格偏执且单一化所以我们不可忽视妒妇中充满柔情的一面,虽然微小,亦是饱满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三、女性妒悍原因初探通过这些河东狮的形象,作者想要强调的无非是恶因种得恶果,但抛开这层关系来看,是典型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如陈狄稀,男子卑弱不堪,沉迷于物欲和色欲,抛弃发妻,在危险时刻又弃父亲于不顾,陷朋友于绝境,所以后世受到薛素姐的百般欺凌虐待让人亦不觉可怜男权社会体制的崩溃并非朝夕之就,阴阳倒转、颠倒乾坤的道德砝码也不能尽压在薛素姐那一边,男主人公实际代表了明末一部分世俗文人的丑化退化状态,王夫之形容为“一团戾气”[7]这种时代背景是一种催化剂,女性意识随着提倡个性张扬而随之崛起,部分最终凌驾于男子之上,而且最容易引发夫妻矛盾的就是男子的好色纳妾,薛素姐像防贼一样防着狄希陈,狄希陈从来就不是一个专一的丈夫,新婚时还曾对素姐的仆妇动手动脚,表现出男子们明显的滥情主义,怪不得素姐憎恨男子惧内之通病似乎自明代开始愈演愈烈,且明代以后的妒妇无不“雷烈风行,不可一世”,表现在外部暴力上过多,令男子惧怕不已但根究原因的话,不可否认一夫多妻的不合理制度是罪魁祸首女子禁止丈夫娶妻玩妾,初始是一种正常合理行为,但男性心中多有一种“妻不如妾,妾不如奔”的念头,此性难除,遂演变成了女子妒悍之风,以致阴阳失调。
女性这种“施家暴”的行为虽不值得提倡,但它有力的冲击了男权社会的坚实壁垒却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女性主义的萌生、觉醒也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四、女性意识的觉醒像这一群叛逆的女性群体,作者也从侧面描写了她们捍卫自主婚姻权利的一面,她们勇于突破男性话语权占主导的社会体制,如泼辣辣盛开的梨花,在暴雨中不畏打压,毅然绽放最突出的当属王熙凤,她弄权铁槛寺,恩威并施,偌大的府内管理得井井有条,贾府的男丁也难顶她一个,可见其精明与智慧,对其管理才能的张扬凸显了封建社会中这类女性意识的觉醒;“女主内,男主外”的模式被颠覆过来,凤姐在接人待物、觐见、朝贺等男性占主导的场面也颇为精明审慎,可见其交际才能;对尤二姐的迫害以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决绝之心,可见其对自我婚姻的坚定守护虽无法脱去“飞扬跋扈”等嫌疑,却是一种觉醒的女性意识在闪光明末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意识趋于没落,传统的妇女道德观受到以王阳明“心学”等新思潮的冲击开始对女性心灵实施“松绑”,女性长期受到压制的情绪得以开闸泄洪,加之明末文人内心卑弱,缺乏进取精神,从而让女性得以崭露头角但是,女性因用强硬手段来追求自身权利,反而落得“河东狮”、“妒妇”等恶名,可见其女性意识因不得其法,反而损及自身。
如王熙凤,就被作者指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薛素姐与马介甫之妻尹氏下场也颇为惨烈女性意识的萌芽在封建制度的暴风雨中岌岌可危但这一点萌芽虽是蚍蜉撼大树之功,却在文墨的背后得以延存,给后世的女性意识的崛起以披荆斩棘的力量我们并不张扬其求取自身权利而采取的暴力手段,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异常手段却可以令女性翻身,从而掌握自主话语权,因此不能一概否定Reference:〔1〕倪培森.“河东狮吼”:为何指明“河东”.咬文嚼字,1999,(10).〔2〕古龙.楚留香传奇.珠海出版社,1995.〔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4〕徐志摩.《醒世姻缘传》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蔺九章.描摹世相,各逞风流——对《马介甫》和《恒娘》中悍妒女性的解读.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6(4).〔6〕何满子,李时人.古代短篇小说名作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姜黎梅)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