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生物作业(第三部分).pdf
13页中国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俗名: 花鲈 、鲁鱼、青鲈、鲈板、寨花、鲈子英文名: Yellowsnout sea bass分类地位: 属鲈形目,鮨科,花鲈属主要特征: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 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 个刺生活习性:鲈鱼喜欢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能生活于淡水中生活主要在水的中、下层游弋,有时也潜入底层觅食中国花鲈 Lateolabrax japonicus三线矶鲈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 俗名: 青啼仔英 文 名: Chicken grunt 分类地位 :鲈形目,石首鱼科,矶鲈属主要特征 :体延长,侧扁口较小,前位,唇薄体被栉鳞,侧线完全,几呈直线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凹陷;鳍棘部上缘无波状缺刻尾鳍浅分叉体侧具2 条深棕色纵带与灰白色带相间隔,幼鱼时明显为暖温性海洋鱼类生活习性: 分布于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朝鲜、日本三线矶鲈 Parapristipoma trilineatum 日本日本鰧 Uranoscopus japonicus 俗名: 角鱼英 文 名: Japanese stargazer 、Mishima pufferfish 、star-gazer 分类地位: 鲈形目、鲈亚目、鰧总科、鰧科主要特征: 体长形, 前端粗壮, 背部平扁, 向后渐侧扁。
头背面及两侧被粗骨板,似四棱形吻短,眼小,位于头背侧,眼后部粗糙,有纵骨质棱,棱后有2 肩棘口大,几直立,前颌骨能伸缩,上颌、犁骨、腭骨及下咽鳃骨有绒毛状齿丛,下颌有2 行犬齿唇上下缘均有许多小须状皮买突起前鳃盖骨有4~5 个尖棘 鳃孔后方具2 个尖肱棘, 后棘特别尖长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侧线高位背鳍2 个,腹鳍喉位,尾鳍截形生活习性:属暖温性底层鱼类,多栖息于砂泥质浅海水域游动性不大,常分散潜埋海底砂中,露出两眼及嘴巴,袭食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产卵分散,产卵期6~ 7 月日本鰧 Uranoscopus japonicus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俗名: 涂鳗、乌塘鳢英 文 名: Chinese black sleeper、Four-eyed sleeper 分类地位: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鱼科、乌塘鳢属主要特征: 体延长, 前部圆筒形, 后部侧扁, 尾柄长而高 头颇宽, 略平扁, 吻宽圆, 眼小,口宽大,两颌齿细小,尖锐,多行,排列呈宽齿带,无犬齿犁骨具小形锥状齿,排列呈半卵圆形齿丛前鳃盖骨边缘光滑体及头部均被小圆鳞,无侧线背鳍2 个,分离,相距颇远生态习性:中华乌塘鳢是一种暖水性浅海咸淡水鱼类。
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栖息于泥孔或洞穴中体型小,肉食性,喜食小杂蟹、虾、鱼、贝等广盐性,最适盐度5‰— 15‰, 21‰以上生长缓慢最适水温为23— 26℃,当水温低于15℃时,一般在洞穴中,不外出觅食,致死水温为10℃以下 pH 值 7.0— 8.2 为宜,要求溶氧量在4.0毫克 /升以上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花尾鹰螉Goniistius zonatus ( Cuvier et Valenciennes ) 俗名:鹰斑鲷、咬破布、三康、金花、万年瘦三刀英 文 名: flag fish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形态特征:体长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 25 厘米,体重150~ 400 克、从头盖骨起,背部显著隆起,背面狭窄呈锐棱状,腹面平坦背鳍一个,连续,有12~13 棘、臀鳍有三棘尾鳍截形、略圆口小,端位、唇厚、下颌腹面有三对小孔、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全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下方鳞较大于上侧,胸鳍基部有腋鳞、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生活习性:斩三刀三刀鱼生于珠江口流域,后海湾及青山湾及南丫岛一带,因鱼背前部分隆起;型似刀而得名每逢七至九月最当造,只生活于水质清美的地方,常于岩礁活动,捕捉极其困难,故非常罕见花尾鹰螉 Goniistius zonatus (Cuvier et V alenciennes)鳓鱼 Ilisha elongata 俗名:曹白、鲞鱼、力鱼英 文 名: long-finned herring, slender shad , white herring 分类地位: 辐鳍鱼纲,鲱形目,鲱亚目,锯腹鳓科,鳓属主要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薄,体高为标准体长之27%~31%。
头中大,吻短钝,上翘,吻长明显短于眼径 口中大, 向上倾斜而近垂直;上颌骨末端圆形且不延长,仅可达瞳孔之下方;下颔突出甚多腹缘棱鳞胸鳍前12 至 26 枚,胸鳍后13 至 14 枚臀鳍起点在背鳍后部1/2处鳍条 45 至 50 枚之间胸鳍具在体被圆鳞,鳞片前部密布横沟线,后部边缘光滑背鳍与臀鳍基部具鳞鞘身体银白色体背、吻端、背鳍和尾鳍呈淡黄色,其他各鳍白色体长可达 40 厘米生活习性: 暖海性的洄游性鱼类,常出现于河口,可以容忍于低盐度的水域白天多活动于中下层水域,黄昏、晚上、黎明或阴天则活动于中上层水域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以虾、头足类、多毛类、小鱼为食鳓鱼Ilisha elongata 石斑鱼 Epinephelussp 俗名: 石斑、鲙鱼英 文 名: Epinephelus drummondhayi. 分类地位: 辐鳍鱼纲,鲱形目,鮨科主要特征: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一周龄 性可成熟,怀卵量随鱼体大小而异,如青石斑鱼怀卵量约 15~20 万粒,分批产卵,产浮性卵,圆形,具油球孵化后,幼鱼就在沿岸索饵生长。
生活习性: 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 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 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 80 米较深水域石斑鱼 Epinephelussp 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俗名: 梅童,黄皮英 文 名: light maigre , croaker. 分类地位: 辐鳍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 ,梅童鱼属主要特征: 本鱼体延长,侧扁,背部浅弧形,腹部平圆尾柄系常,头钝圆,额部隆起,高低不平上下颔齿皆成细齿带,无犬齿尾鳍尖形体背灰黄色,体侧金黄色眼的顶部有一黑斑鳃腔白色,另有黑色细斑点上下颔前端具褐色斑口腔内为白色,下颔口缘为粉红色体长可达20 厘米生活习性: 本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菲律宾沿海等,属于暖温性鱼类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海栖息于沙泥底质中下层水域,肉食性,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星康吉鳗 Conger myriaster 俗名: 星鳗、沙鳗英 文 名: common Japanese conger 分类地位: 辐鳍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 ,梅童鱼属 .主要特征: 体延长,躯干部圆筒形,尾部侧扁。
头圆锥形眼埋于皮下,上侧位口大,口裂伸达眼中部下方或稍后方,齿锥状,排列较稀疏舌宽大而游离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背鳍、臀鳍、尾鳍均发达,相连续胸鳍宽圆体背侧暗褐色,腹侧浅灰色,腹部白色头部及体侧有白色斑点背鳍、臀鳍、尾鳍边缘黑色胸鳍淡色生活习性: 近岸泥砂质底层鱼类最长体长可达100 cm分布: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星康吉鳗 Conger myriaste黄鲷 Dentex tumifrons 俗名: 齿鲷、黄加立、赤宗、波立英 文 名: Golden tail 、yellow sea bream、 yellow porgy 、red seabream 分类地位: 鲈形目、鲈亚目、鲈总科、鲷科主要特征: 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钝眼侧位而高上颌前端具犬齿4 枚,两侧外列为小圆锥齿,内列为粒状齿带;下颌前端具犬齿4~6 枚,两侧齿与上颌相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 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端具一扁平钝棘体被弱栉鳞,背鳞及臀鳍棘部有发达的鳞鞘,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各棘平卧时左右交错, 可收折于鳞鞘沟中尾鳍叉形 体呈淡红色, 上部有金色光泽,腹部银白色,体侧从前到后有3 个金黄色斑,吻上部及上颌金黄色。
生活习性: 黄鲷分布于北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渔场在广东至海南岛,近海以广东沿海产量较多黄鲷Dentex tumifrons 黑鮟鱇 Lophiomus setigerus (Vahl,1797) 俗名: 海蛤巴英 文 名: Blackmouth goosefish 、 Angler(fish) 、fishing frog 、angler 分类地位: 鮟鱇目、鮟鱇亚目、鮟鱇科、黑鮟鱇属主要特征: 体平扁, 柔软,头部圆盘状, 宽阔,躯干部粗短, 圆锥形 吻前侧各具 2 个或 4 个小骨棘眼较小,上位眶上部及眶后部具骨棘口宽阔,两颌具尖齿3 行以上,齿可向内倒伏,上颌齿较短,下颌内行齿大,向外各行齿渐小,排列不规则体部光滑无鳞,头部周缘、体侧及体背方具发达分支状皮质突起或细小皮质突起肩部每侧各具 1 突出大棘, 其上具2~7小棘第一背鳍各鳍棘分离,第一鳍棘位于吻端,尖端具一皮穗状吻触手生活习性: 栖息深度在30-500 公尺间,行动迟缓,常匍匐于海底肉食性,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为世界性鱼类,大西洋、太平洋 和印度洋 都有分布,种类多样鮟鱇 Lophiomus setigerus (Vahl,1797) 灰鲳 Pampus cinereus 英文名: White pomfret 地方名: 长鳞、婆子、燕尾鲳分类地位: 鲈形目 Perciformes、鲳亚目 Stromaeoidei、鲳科 Stromateidae(Pampidae) 形态特征: 体卵圆形,很侧扁,背缘与腹缘弧形隆起,体以背鳍起点前为最高,尾柄短,头小,吻短钝。
口小,两颌各具1 行细齿,齿 3 峰状,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及舌上无齿鳃孔小,鳃盖骨具柔软扁棘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前部有分支,后部与背缘平行背鳍 1 个,鳍棘短,幼鱼时明显,成鱼时退化,埋于皮下,鳍条部镰刀状,前部鳍条常延长,最长鳍条末端有时可伸达尾柄臀鳍与背鳍同形,鳍棘幼鱼时明显,成鱼时退化,埋于皮下,前方鳍条常延长,有时可伸达尾鳍中部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下叶延长体背侧灰黑色,微带青色,腹部灰白色,具银色光泽各鳍灰黑色一般体长为28~33cm,最大可达40cm 以上生活习性: 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和南海灰鲳 Pampus cinereus Bloch,17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