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深设计总20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 ,非常珍贵.doc.docx
12页资深设计总20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 ,非常珍贵 总工观点这是本人20年结构设计经验的总结,属于一家之言,看看也好,别太当真欢迎交流探讨指教1.关于箱、筏基础底板挑板的阳角问题: (1).阳角面积在整个基础底面积中所占比例极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 (2).如果底板钢筋双向双排,且在悬挑部分不变,阳角不必加辐射筋,谁见过独立基础加辐射筋的?当然加了也无坏处 (3).如果甲方及老板不是太可恶的话,可将悬挑板的单向板的分布钢筋改为直径12的,别小看这一改,一个工程省个3、2万不成问题 2.关于箱、筏基础底板的挑板问题: (1).从结构角度来讲,如果能出挑板,能调匀边跨底板钢筋,特别是当底板钢筋通长布置时,不会因边跨钢筋而加大整个底板的通长筋,较节约 (2).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当基础形式处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时,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必要时可加较大跨度的周圈窗井 (3).能降低整体沉降,当荷载偏心时,在特定部位设挑板,还可调整沉降差和整体倾斜 (4).窗井部位可以认为是挑板上砌墙,不宜再出长挑板虽然在计算时此处板并不应按挑板计算当然此问题并不绝对,当有数层地下室,窗井横隔墙较密,且横隔墙能与内部墙体连通时,可灵活考虑。
(5).当地下水位很高,出基础挑板,有利于解决抗浮问题 (6).从建筑角度讲,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当为多层建筑时,结构也可谦让一下建筑 3.关于箍筋在梁配筋中的比例问题(约10~20%): 例如一8米跨梁,截面为400X600,配筋:上6根25,截断1/3,下5根25,箍筋:8@100/200(4),1000范围内加密纵筋总量:*9*8=281kg,箍筋:**50=69,箍筋/纵筋=1/4, 如果双肢箍仅为1/8,箍筋相对纵筋来讲所占比例较小,故不必在箍筋上抠门且不说要强剪弱弯已经是构造配箍除外 4.关于梁、板的计算跨度: 一般的手册或教科书上所讲的计算跨度,如净跨的倍等,这些规定和概念仅适用于常规的结构设计,在应用日广的宽扁梁中是不合适的梁板结构,简单点讲,可认为是在梁的中心线上有一刚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将梁板统一认为是一变截面板在扁梁结构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时,应将计算长度取至梁中心,选梁中心处的弯距和梁厚,及梁边弯距和板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柱子也可认为是超大截面梁,所以梁配筋时应取柱边弯距削峰是正常的,不削峰才有问题 5.纵筋搭接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一般情况下,d取钢筋直径的较小值,这是有个前提,即大直径钢筋强度并未充分利用。
否则应取钢筋直径的较大值如框架结构顶层的柱子纵筋有时比下层大,d应取较大的钢筋直径,甚至纵筋应向下延伸一层其实,两根钢筋放一起,用铁丝捆一下,能起多大用,还消弱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所以,钢筋如有可能尽量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6.钢筋锚固长度为若干倍钢筋直径d,这是在钢筋强度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的要求,在钢筋强度未被充分利用时,如梁上小挑沿纵筋,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等,锚固长度可折减如剪力墙的水平筋端部仅要求有10d的直钩即可 7.柱子造价在框架结构中是很小的,而在抗震时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经实验,考虑空间作用时,柱子纵筋加大至计算值的倍左右才可保证塑性铰不出现在柱子上可不按计算配筋,大幅度增加纵筋,同时增大箍筋 8.抗震缝应加大,经统计,按规范要求设的防震缝在地震时有40%发生了碰撞故应增大抗震缝间距 9.锚固?搭接?:例如,中柱节点处,框架梁下纵筋锚入柱内LAE,其搭接长度:2*LAE-柱宽,如钢筋直径25,LAE=40D,柱宽500,2*25*40-500=1500,既其搭接长度,已经达到了1500,远大于*LAE=1200而柱变断面,如上下柱断面相差50,上柱锚入下柱40D,此处按锚固还时搭接? 10. 关于回弹再压缩: 基坑开挖时,摩擦角范围内的坑边的基底土受到约束,不反弹,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弹,回弹以弹性为主,回弹部分被人工清除。
当基础较小,坑底受到很大约束,如独立基础,回弹可以忽略,在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附加应力计算当基坑很大时,相对受到较小约束,如箱基,计算沉降时应按基底压力计算,被坑边土约束的部分当做安全储备,这也是计算沉降大于实际沉降的原因之一 11. 柱下条基一般认为在刚度较大,柱子轴力和跨度相差不大时,可按倒楼盖计算实际大部分都可以按倒楼盖计算即采用修正倒楼盖先按平均反力计算连续梁,然后将求得的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相平衡,将差值的正值加到柱两边的1/3梁上,负值加在梁跨中1/3,相对来讲,跨中1/3的压应力较小可能要修正多次,直到支座反力与柱子轴力接近平衡 12. 主梁有次梁处加附加筋:一般应优先加箍筋,附加箍筋可认为是:主梁箍筋在次梁截面范围无法加箍筋或箍筋短缺,在次梁两侧补上,象板上洞口附加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应绝对规范说的清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承担也就是说,位于梁上的集中力如梁上柱、梁上后做的梁如水箱下的垫梁不必加附加筋位于梁下部的集中力应加附加筋但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荷载较大时,应加附加筋当主梁高度很高,次梁截面很小、荷载很小时,如快接近板上附加暗梁,主梁可不加附加筋。
还有当主次梁截面均很大,如工艺要求形成的主次深梁,而荷载相对不大,主梁也可不加附加筋总的原则,当主梁上次梁开裂后,从次梁的受压区顶至主梁底的截面高度的混凝土加箍筋能承受次梁产生的剪力时,主梁可不加附加筋梁上集中力,产生的剪力在整个梁范围内是一样,所以抗剪满足,集中力处自然满足主次深梁及次梁相对主梁截面、荷载较小时,也可满足话又说回来,也不差几根箍筋但有时画图想偷懒时可用此与老总狡辩 13. 一般情况下,悬挑梁宜做成等截面,尤其出挑长度较短时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加大施工难度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当然,大挑梁外露者除外外露的大挑梁,适当变截面感官效果好些 14. 现浇板一般应做成双向板 其一,双向板的支承边多,抗震的稳定性好,垮了两边还有两边单向板垮一边板就下来了二,双向板经济从计算上讲,例如四边简支支承的双向板,其单向跨中弯距系数约1/27,两边简支的单向板跨中弯距系数为1/8,二者比为2*1/27 / 1/8,约为60%从构造上,双向板的板厚为1/40~50,单向板为1/3~40,双向板薄,再着,即使是单向板,其非受力边也得放构造筋。
15. 梁垫:为了减小支座反力偏心对砖墙体产生的附加弯距,可做成内缺口梁垫 16. 一般认为,板的上筋直径为8以上时,可防止施工时踩弯,而现场经验看,只有螺纹12以上的才能保证 17. 现浇阳台栏板,从施工条件来讲,当布单排筋时,板厚应大于80,双排筋时,应大于120因振捣棒最小为30,布单排筋时,板厚如为60,双向钢筋直径如为8+6,则钢筋两边仅剩23,无法振捣 18. 当某一房间采用双向井字次梁时,板应考虑整体弯距即,井字次梁分隔成的4个角上的小板块,负筋应考虑按房间开间进深尺寸截断,而不是仅仅按本小板格截断即次梁仅认为是大板的加劲肋 19. 当建筑大多数房间较小,而仅一两处房间较大时,如按大房间确定基础板厚会造成浪费,而按小房间确定则造成配筋困难,当承载力能满足要求时,可在大房间中部垫聚苯卸载,按小房间确定基础板厚 20. 挑梁端部的挠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变形,其支座内垮的影响很可能超过挑梁本身的变形 结构设计最容易出错的问题汇总 1.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选择错误 2. 未明确底部加强区的层数或标高 3.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取错。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4. 底部加强区,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5. 板顶负筋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即:对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体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撑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大跨度的梁、板没又进行裂缝的计算 7. 计算时,框-剪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分别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条进行调整 8. 墙体拉接筋的问题:拉接筋的间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数 9. ‘平法’绘图中,主梁在次梁作用处两边设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图中绘出,而在总说明中说明,施工单位根据什么确定主梁、次梁?施工时很容易设错或漏设还有个别工程在主、次梁交接处,两梁均设吊筋,设计人本身不能判断谁的集中力传给谁 10. 以集中荷载为主时,框架梁设加密区、非加密区,往往导致非加密区箍筋不足 11. 框架梁梁跨相差较大时,应根据弯距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钢筋要通长设,这一点有的设计人重视不够。
12. 很多工程的楼梯绘图深度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图,有的缺剖面图个别楼梯净高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13. 钢筋的搭接长度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14.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强条的要求 15. 框架梁均未设箍筋加密区,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6 16. 框支梁未设箍筋加密区,箍筋设置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10 17. 钢筋的锚固长度未区分钢筋的种类,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条 18. 宽大于30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区往往不能满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条即: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当抗震等级为一~三级时,不满足抗震规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变成3肢箍 19. 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20. 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1. 个别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提高设计人重视不够,主要有: A.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提高一级 C. 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D.错层高层建筑,错层处的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E.联体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连接体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2. 基础梁采用平法标注时,没有基础梁的构造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