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秦皇岛自开商埠探微.doc
4页近代秦皇岛自开商埠探微近代秦皇岛自开商埠探微分类:教学研究 作者:崔鹏飞 字数:2824 来源: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 第 3 期 摘要 自开商埠是清政府为杜绝外人觊觎,保全主权而开辟的一些口岸本文阐释了晚清 自开商埠的历史原因,并解读了秦皇岛开埠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秦皇岛开埠 的准确时间 关键词 自开商埠,秦皇岛,历史原因,开埠时间 晚清自开商埠是中国面对外来挑战所作出的反应,也是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由 被迫开放向自主开放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也是清政府主权意识提升的标志外界环境的 刺激固然为清政府政策的调整提供了诱因,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动,则是导 致政府最终决策的直接动力,正是在诸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自开商埠最终由思想的酝酿变 为政府的决策,秦皇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成为我国最早的自开商埠之一 一、自开商埠的历史动因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 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 府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并相继在通商口岸开辟了近 30 个租界,供外人居留、贸易 对中外来说,通商口岸制度是为了适应双方迥异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而存在,中国希 望尽量将外国人的势力限制在通商口岸之内,来华外国人则尽量扩张他们在通商口岸的特 权。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朝野便开始以自开通商口岸来 阻止外国人权力的扩张1898 年 7 月初,皇帝给军机大臣的谕旨中指出:“欧洲通例,凡 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大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唯有 广开口岸之一法总理衙门大臣,庆亲王奕勖等人也在同年 12 月的奏折中写道:“中国自 开海禁,许各国分划租界……派领事,设巡捕,水面则停泊兵轮,界内则强收捐项,授人 以柄失中国固有之权,启强邻觊觎之渐……转致授柄于人,不如自开口岸,尚可示以限制 对于一个饱受外敌欺凌,屡次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的政府而言,这种认同危机以及在对 外观念方面发生的变化,导致从接受约开商埠到自行开埠通商,不能不说是政策上的一次 重大调整 政府贫困化是清王朝在乾嘉以后一直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乾嘉以后上下莫不患贫, 道光一朝勉强支持已有难以敷衍之势,至于咸丰年而力绌矣”,进入近代以来,由于连年内 外战争,浩繁的军费支出及巨额的战后赔款,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甲午战争以后,巨额的 战争赔款,对于本已枯竭的财政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为解决这些问题,清政府也颇费 了一些周折,采取了不少办法搜刮民脂民膏,如捐输、报效、发行内债,举借外债等,但 所有办法都未取得实效,而支出却有增无减,连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认:“方今国用匮绌,既 异乎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在“度支万分奇绌”,“挪无可挪”,“借难再借”的情况下, 必须寻找新的财源。
户部奏报还本付息困难时称:“国家财赋,出入皆有常经,欲开源而源 不能骤开,欲节流而流不能骤节”,开埠设关即可以使国家获取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因此 ,总理衙门在奏折中说:“中国自通商以来,关税逐渐加增,近年增至二千万,京协各项多半取给于此,唯是筹还洋款等项,支用愈繁,筹拨恒苦不断,臣等再四筹维,计唯添设通 商口岸,藉裨饷源”,而关税也确实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西方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不断扩大,海关税收已由 1864 年的 787 万海关两增至 1894 年的 225 2.8 万海关两,30 年间增长近 2 倍,而且关税收入也比较稳定可靠,开辟新的通商口岸, 就可设关征税,“庶可振兴商务,扩充利源”可见,解决现实的财政困难是清末自开商埠 的一大动因 另外,清政府由闭关自守到自行开埠通商,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而这种自主性的产生 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体现了维新变革思想中“以商务为体,以工商立国”的共识 约在 1874 年,早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郑观应刊印《易言》一书,首次较系统地提出 了“习商战”的主张在这一时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 目睹时艰,对外国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有了极为明确和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如何能致富致强 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经济思想都显示了这种重商主义的特征。
《马关条约》 后,西方列强侵华的广度和深度都进一步加大,清王朝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空前加剧,重商 思想也由对外贸易发展到主动开辟商埠的阶段,自开商埠最终由思想的酝酿变成了政府的 决策维新思想家陈炽是较早提出自开商埠,他在《大兴商埠说》中即认为:“凡轮舟铁路 电报所通之地,乃中国土产矿金工艺所萃之区,一律由官提款,购买民田,自辟市埠… …正其名曰华市,以便华商居住贸易,且免西方托名影射,占地益宽这样可以抵御外国 列强的入侵,“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面对民族危亡 ,维新派提出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立足发展对外贸易康有为先是于 1898 年 3 月上奏光绪帝:“请尽开沿海口岸,以利益各国”,“布言万国,遍地通商”他想 以这种方法来抵制沙俄租借旅顺、大连的企图接着,他再次上书,要求皇帝“明降谕旨, 准和约诸国一律通商,化边缴为埠头,作贸易之公地” 自开商埠的思想经过艰难的酝酿之后,逐步走向成熟,只要时机一到,这种思想将立 刻付诸实践 二、秦皇岛的开埠机缘 选择商埠,“必审其地为水陆要冲,又有泊船避风之澳,有险要可以扼守,有平地可以 建屋于是招致商民,创辟市廛”,最终才能达到商业繁荣,民生富庶之目的,故开辟商埠 ,发展贸易,必然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
秦皇岛位于直隶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濒 渤海,东与奉天省接壤,西与唐山、承德相邻,处在沟通关内外的重要枢纽位置,万里长 城犹如一座天然屏障横亘全境,使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秦皇岛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 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有优越的资源环境,是林果、杂粮和渔业产区,动植物、矿产资源都 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秦皇岛地区的植物资源约有 1300 多种,其中林果资源即达 19 0 多种,大宗品种有 90 余种;动物、水产资源亦在国内享有盛名,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 矿产资源亦多达 40 余种 秦皇岛可以吸引和辐射的腹地范围极有潜力,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长兴不衰的物质前 提秦皇岛港是华北、东北两大区域的咽喉要道和北京的门户,其腹地除北京、天津外, 以华北、东北两个经济区为主要腹地,这两个区域物产丰富,工农业发达,是港口发展最 好的支撑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盛产大豆、高梁等农产品,是中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产区; 冀东地区也是河北省富饶的农副产品产区,花生、药材、各种皮毛年产量皆颇丰盛,不仅 运往全国各地,还销往海外 秦皇岛作为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天津的辅助港,完善了北方通商口岸的体系。
天津开埠通商后,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每 年冬季封冻期皆在 3 个月以上,届时中外和南北往来的轮船断行,对于迅速发展的内外贸 易、中外和南北方的通信联系等极为不便,尤其是遇到战争和市场突变等,海运阻断对外 交政策、市场等影响极大,需要开辟新的对外联系通道仅以邮政为例,秦皇岛显示出其 不可替代性 外国人进入中国以后,强行设立了邮局,称为“客邮”1878 年,赫德在北洋大臣李鸿 章支持下,委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 G.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营口、烟 台、上海五地试办近代邮政同年 3 月 23 日起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随后开始发行中 国最早的大龙邮票1880 年 1 月 11 日正式公布《海关拨驷达局告白》,规定了各路邮运 班期和各种邮件资费到 1884 年,凡设有海关的地方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政当时, 南北铁路尚未贯通,由北京通往各地,特别是通往上海的邮政多由天津取海道而行,但河 道深浅不定,每年通航期甚短,如遇风雨阻隔,常有延误,海河每年冬季封冻期,致使京 师与南方各省及外洋文报无法通行自 1897 年经总税务司赫德议行邮政,邮局的工作往 往使其“不知如何是好”,因向来隆冬封河后,商轮停驶,各省及外洋文报不通,禀经总署 咨行北洋大臣王文韶转饬开平局设法维持。
秦皇岛隆冬不冻,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开辟以 后便可代替天津进行冬季海上邮政而秦皇岛开埠后,作为天津的一个辅助港口,在冬季 承担着中外、南北海上邮政的全部业务德璀琳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三月十九日杂论 中更证实了这一点:“秦王岛冬日每礼拜发落信件一次,已历四年,从无舛错不知者以为 ,该岛凡正、二月冰冻时,不能将船驶近码头,即四年之效无见信者,而本年之效,实显 该处泊船较北戴河为尤好也 通过开平煤矿,秦皇岛成为北方以煤炭输出为主的专业港秦皇岛港口最初是被作为 开平煤矿的专用码头的,故秦皇岛港的开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开拓开平运煤渠道而设煤 矿之利全在运道之便捷,脚价之便宜,销场之畅旺”,在开辟运输渠道的同时,开平矿务局 在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设立码头、货栈,广建销售网自 1878 年建矿后,已 相继在天津、塘沽、广州等地购置地亩,修建码头但是,在冬季,“北直隶和辽东海湾各 通商港口,由于无法清除其进口处的冰块,海上运输均不通行”开平煤主要通过天津港运 出,开平煤矿在塘沽也有 40 英亩土地,设有货栈、码头,但该港“一年有 3 个月封冰,吃 水 12 英尺以上的船只又因受到一个沙洲的阻碍而不能入港”,因此,“冬季三个月外场全部 堆满从矿上运进的存货,到春季开河煤场大院都存满了”。
为增强开平煤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894 年关外铁路建成后,开平煤矿便着手在北方寻找一处深水不冻港以解决冬季运煤问 题,这就为秦皇岛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契机,从鼓吹开埠到筹建海港和码头,开平煤矿着 力颇多;确实秦皇岛开埠以后,两者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最初秦皇岛只是作为开平煤矿的 专用码头,开平对该港口实行“垄断独家营业”,年吞吐量约四、五万吨,直到 1904 年,才 开放了其他公司单位的船只通航 三、秦皇岛的开埠时间考证 关于秦皇岛开埠的时间,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秦皇岛开埠的时 间是 1898 年,这也是为老一辈和新一代史学工作者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朱新繁在《中国资本主义之发展》一书中即指出,秦皇岛开埠在光绪二十四年五 十年代,漆树芬在《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所列“我国商埠一览表”中最早的自开商埠 城市包括秦皇岛,并标有“自开”字样,开放时间也界定为清光绪二十四年严中平在其所 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中列出的秦皇岛港,也标明于 1898 年 3 月 26 日由总理衙 门奏准自开 近年来研究自开商埠的学界人士或涉及秦皇岛的研究者也大多采纳了这一说法,《北 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的作者就认为,1898 年 3 月,清政府正式宣布秦皇岛港对外商开放 ,天津关在秦港设分关,并且认为秦皇岛港与租界港口和帝国主义“约开口岸”有本质不同 ,有人认为秦皇岛是 1900 年以后开放或是英人开辟,这都不符合历史事实。
徐柳凡认为 秦皇岛是 1898 年 3 月 26 日总理衙门奏准开放的秦皇岛史志的作者也大多坚持了这一观 点另一种观点以陈旭麓等为代表则认为,清政府“接纳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1899 年宣布福建三都澳、湖南岳州和河北秦皇岛三处开埠,这是‘自开商埠’的开始” 之所以有如此歧异,是缘于评判标准的不同第一种观点是以清廷奏准开埠的时间为 依据的,1898 年 3 月 26 日(三月初五日),总理衙门向清政府上了“秦皇岛自开口岸折”,称 :“……兹查直隶抚宁县北戴河至海滨秦皇岛,隆冬不封,每年津河(海河)冻后,开平船由 此运煤,邮政包封亦附此出入,与津榆铁路甚近若将秦皇岛开作通商口岸与津榆铁路相 近,殊于商务有益如蒙谕允,即由臣等咨行北洋大臣,顺天府尹先将应办事宜速筹备, 定期开办在同日,光绪皇帝朱批“依议钦此”总理衙门片奏获准后,于同年三月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