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pdf
2页求实 2005.Ⅰ党史党建研究 论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 吴 辉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作者简介]吴辉,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政党理论的研究 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是现代化中国家引人关注的政治发 展问题本文试从现代化引起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入手,探讨 政党制度的稳定功能,揭示政党制度促进政治稳定的条件 一、 现代化与政治不稳定 现代化是指非西方国家向工业化迈进过程中的多层面的 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的变迁,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 的变迁,思想和行为模式的转换是社会深度层面的变迁在 这些变迁中,一些国家往往陷入政治不稳定的局面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20世纪后半期以来众多亚非拉国家的政治转型 中找到例证那么,现代化与政治不稳定究竟有着怎样的联 系? 考察历史,我们似乎可以从以下方面找到答案:一是现代 化中的整合危机引起政治不稳定 “现代化需要社会所有主 要领域产生持续变迁这一事实,意味着它必然因接踵而至的 社会问题,各种群体间的分裂和冲突,以及抗拒、 抵制变迁的 运动,而包含诸种解体和脱节的过程 ” [1]这种解体和脱节也 就构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部分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整合 对于现代化中国家来说特别重要。
然而,在这些国家,社会整 合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进程,而是经常面临危机,表现为:在自 然共同体向政治共同体的过渡中,民众还没能真正持久地把 其对家庭、 种族、 区域或宗教的认同扩展到对统一民族国家的 认同,民族国家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权威,各地区、 各民族之 间经常会发生冲突(特别是暴力冲突)在这种低度整合的情 况下,国家政治稳定的局面难以形成另外,现代化本身是一 个不断展开的过程随着经济、 政治、 文化的变革,社会整合 会不断遇到新的、 更大的压力,社会有机性、 整体性的维持会 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的社会整合得不 到实现,就有可能造成新的整合危机和新的政治不稳定 二是现代化中的参与危机引起政治不稳定政治参与是 社会 — 经济现代化的副产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公民 政治参与要求的增加这时,如果经济发展具有能够满足人 们期望的能力,政治体系能够为各种要求的表达提供规范化 的渠道,政治制度能够有效吸纳各种有关的社会力量,那么, 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导致政治不稳定但实际的情形是,发展 中国家在现代化之初,往往是政治制度化程度不高,各种参与 渠道和沟通渠道不健全,难以容纳众多社会成员的直接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参与渠道被阻塞,各种挫折感和不满感就 会被强化而引起政治不稳定 三是现代化中的合法性危机引起政治不稳定合法性危 机,即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政治权力由于丧 失合法性基础而产生的危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按照 较为公允的解释,主要有三个层次,即意识形态、 规则和有效 性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培养人们对政治权威的认同,为政 治权力的合法性提供理念基础规则是意识形态中价值理念 的体现,它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提供制度基础有效性是政 治权力合法性的政绩基础,它通过实际的政治产品向人们证 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意识形态、 规则、 有效性作为权力合法 性的基础,各有其局限因此,政治权力主体只有在这三方面 同时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避免出现合法性危机战后半个 多世纪的历史证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由于丧失了合法性 的上述全部或部分基础而面临合法性危机,进而导致政治的 不稳定 现代化中的整合危机、 参与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在时间上 先后继起,在空间上交错共存,它们的多重组合共同影响一国 政治稳定的程度 二、 政党制度的稳定功能 政党制度所以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根本的原因在于它 是解决现代化中整合危机、 参与危机和合法性危机的有效途 径,是整合社会、 规范参与、 赋予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党制度是一种整合社会力量的体制,其运作有助 于消解国家的整合危机政党制度的体制结构,无论是两党 制、 多党制,还是一党制或一党独大制,都是整合社会力量、 团 结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手段它有助于把一些地方势力和团体 整合到一个国家之中,或者整合到一个更广泛的政治共同体 之中这是因为,在政党体制中,每一个政党都建立有跨地区 的沟通网络,都有自己特殊的组织体系,并以这种方式联系和 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从而在客观上有助于打破原有的种族、 宗教、 地域等的限制,促进民族融合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 无论是竞争式的运行机制,还是协商式的运行机制,都具有整 合社会的作用竞争式机制的作用在于:通过政党之间的竞 争,帮助建立起超越任何小党派之上的全国性政府体系在 这种机制下,公民即使有某些不满,他们抱怨和攻击的也只是 某些执政的官员,而非整个制度协商式运行机制,建立在全 体人民根本利益和主要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政党之间采取合 作而非竞争的手段解决分歧这种机制,既能体现最大多数 人的民主权利,又能照顾占少数地位的人的民主权利,因而有 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整合,促进政治稳定 其次,政党制度是规范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有助于克 服参与危机。
政党制度和政党在政治稳定的问题上起着不同 的作用政党在现代化中国家的大量出现,在扩大政治参与 的同时,也危及政治稳定而政党制度不同,它主要是为政治 参与提供一种规范化、 制度化的保证和约束,使公民的政治参 与进入秩序化的轨道,从而维系政治稳定在现代社会,公民 的政治参与只有和政党制度相结合时,才会有利于国家的政 86 治稳定政党制度之所以能规范政治参与,其原因在于:首 先,政党制度提供了规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成熟、 有效的政 党制度能够吸收、 组织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要求, 使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竞争在认同体制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进 行其次,政党制度有助于实现政治参与的秩序化政党制 度作为一种缓和冲突的机制,能够 “使为数众多的选举人从混 乱的状态中实现秩序化”,“以一种制度化的公共利益取代四 分五裂的个人利益” [2] ,使公民参政进入秩序化的轨道第 三,政党制度调控政治参与的速度在成熟的民主制国家,政 党和政党制度既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桥梁,也是二者之 间发生冲突时的一种缓冲机制由于公民的参与意愿只有通 过政党的活动才能最终转变为政府的实际政策,因此政党制 度在公民参与和政府运作之间设置了一道 “屏障”,往往使原 本迅猛的参与要求经过 “解压” 后进入一个比较平缓的阶段, 从而不至于迅速引起动荡。
最后,政党制度使政治权力合法地掌握在执政者手中,使 政治权力具有合法性,从而有助于消解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政党制度同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其 一,政党制度是形成意识形态的重要条件在政党制度的框 架内,各政党为取得权力,总要竭力寻找一套于自己有利的意 识形态,以宣扬自己,动员选民,并显示与他党的区别其二, 政党制度创制和维系规则政党赢得权力需要遵循一定的规 则,这些规则不能完全外在于政党制度,而只能是在各政党竞 取权力的过程中,经过相互之间的反复较量、 折冲和妥协而形 成规则形成后,各政党要按照既定规则去追求和运用权力; 对于那些违反规则而产生和运行的权力,其他政党可以不予 承认和尊重其三,政党制度同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政党制 度可以通过其掌握的各种政治资源作用于经济发展比如, 政党制度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序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政策资 源;通过体制的、 组织的、 发展战略的以及意识形态的方式动 员社会,整合资源,推进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上述诸方面的联 系,政党制度在有助于克服政权合法性危机的同时,也促进了 一国的社会政治稳定 三、 政党制度促进政治稳定的条件 政党制度发挥政治稳定的功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离开了这些条件,政党制度稳定功能的发挥就失去了支撑 具体说来,政党制度促进政治稳定,首先要适合特定的社 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政党制度作为生命系统,只 有和引起其产生、 发展、 变化的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才能发 挥政治稳定的作用背离具体的社会生态环境,政党制度就 难以获得有效运转所需的 “能量”,而且它本身也会成为引起 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欧美国家绝大多数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这是与它们 悠久而深厚的民主传统分不开的同时,这种制度的确立是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先确立为前提的,并要求民族国家 不受外力干涉独立发展因此,它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地域规 定性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面临的现实 任务方面同西方政党有很大区别在西方,政党多数是议会 政治的产物国家在政党出现之初,社会结构已有相当程度 的分化,并已建立多元的价值体系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兴起的,议会、 政党等政治机构均是 适应这种要求而自然成长的而在广大现代化中国家,政党 多数成立于宪政体制未具备之前国家的国家社会二元化、 政治经济的二元化远未完成,政治权力的比重不仅特别大,而 且几乎掩盖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普 遍较低,多数民众尚囿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政党 为推进现代化,往往要花大力气进行政治动员这些情况说 明,两类国家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具有明显差别在欧美国 家运行平稳的两党、 多党制在发展中国家未见得能畅行无阻, 发挥犹如其在西方国家中的作用事实上,自1962年至1975 年,发生在第三世界的104次政变的枪声已多次打断了许多 国家英美式 “民主” 的迷梦1990年20个非洲国家宣布由一 党制改为多党制后,1991年就有8个国家发生政权的无序更 迭,甚至爆发部族战争,引起国家分裂这表明,发展中国家 的政党制度,只有同本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相适应,才能发挥 政治稳定的作用 其次,政党制度应具备较高的制度化水平制度化是解 决参与危机的前提制度化的政党制度,可以通过体系扩大 参与,控制或转移动乱以及革命性的政治活动;可以缓和并疏 导新近被动员的集团参与政治活动,使之不破坏政治体系,因 而有利于促进政治稳定 多党制在现代化中国家之所以软弱无力和不利于政治稳 定,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制度化水平低在强有力的多党 制下,社会势力和政党之间大多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劳工、 企 业、 城市中产阶级、 教会都有各自的政治工具,他们之间已经 形成制度化的妥协和适应手段。
而在现代化中国家,由于现 代化程度低,社会动员和参政都很有限,政治上活跃的势力较 少,因此强有力的多党制也就缺乏社会基础如果在这种情 况下建立多党制,那也只反映范围有限的上层宗派体系与家 族的意见分歧在这样的多党制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水平 低,对党的支持面又窄,从而会影响和妨碍政治稳定 再次,政党制度应具有强大的合法化能力合法化即合 法性的价值与信仰体系的建立过程 “在不求助于合法化的 情况下,没有一种政治系统能成功地保证大众的持久性忠诚, 即保证其成员意志服从 ” [3]政党制度要促进政治稳定,必须 具备强大的合法化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建构意 识形态的能力、 完善规则的能力以及发展经济、 维护公平的能 力建构意识形态的能力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政党制度能不 能提供一种完整有效的意识形态;二是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 能不能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得到充实,其包容性得到拓 展如果一种政党制度不能提供完整有效的意识形态,或者 这种意识形态对环境变迁保持冷漠,则其合法化能力也会减 弱完善规则的能力,是指政党制度为维持政权的合法性而 在取得或运作权力的程序方面不断加以改进的能力政党制 度完善规则的能力越强,则越能增强政权合法性的制度基础, 从而政治稳定就越有保障。
政党制度完善规则的能力对于政 治稳定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优化政权合法性的制度基础; 二是有利于培养民众对政治规则进而对政治权威的新的认 同发展经济、 维护公平的能力,是政党制度合法化能力的实 体方面,也是其展现说服力的最重要方面一种政党制度要 长久地保持政权的合法性,就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提高 自己的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