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doc

49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39568235
  • 上传时间:2023-03-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17KB
  • / 4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1(1181字)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一节重要的学生实验活动课,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选择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的目的是:  1、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3、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上课时,我首先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回忆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  学生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要求学生按时填写实验报告册  通过全校六个班的学生实验下来,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呢?我想,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老师,哪怕他的化学知识再丰富,实验能力有多强,都想象不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

        制二氧化碳的盐酸浓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来说,多数老师都能注意到盐酸浓度不能太高,防止浓盐酸挥出发氯化氢气体,混在二氧化碳中,从而影响性质实验但是,如果浓度太低,又会使反应速度减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从而导致学生很长时间不能检验到集气瓶口燃烧的小木条熄灭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种学校来说,实验中都是直接用大试管来组装反应发生装置,学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发现稀盐酸不足,没法直接添加稀盐酸,会十分忙乱,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盐酸以什么浓度才适宜呢?有的书上说是以3~4mol/L比较合适,但是以我的经验看来,实验室里配制稀盐酸,尤其是像初中这样只是做个定性实验,而不像高中那样要求定量实验,因此对溶液配制的要求比较低,通常只是按浓盐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浓盐酸和水的体积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制就偏稀了,反应速度就比较慢;而且因为反应容器是大试管,如果倒入太多的'盐酸,反应过程中会有液体跟着气泡冒出来还有,如果你没有在实验演示中让学生看到药品的用量,就会有学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药品,让实验无法继续进行实验课中,由于要经常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如果盐酸的浓度低,学生又不停地检验,实验过后,实验室里往往能扫到一大堆的火柴头。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2(1033字)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课题也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奥秘,然后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沽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得出二氧化碳含量高会使人窒息而死亡的原因,因此在进入上述场所时要做灯火试验最后,也介绍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其中一种气体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控制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  学情分析  学生易错点及分析  1、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或根据其用途推断其性质时,常出错  2、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或者有的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3、CO2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和CO的毒性易混淆。

      CO2与CO都会致人死亡,但其原因是不同的CO2含量较多,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足量的O2导致窒息死亡,但CO2无毒性CO有毒,它能破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缺氧,以致死亡  4、对CO2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3(1618字)  两周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多媒体环境下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下课后,我突然想起科学家曾做过的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

      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变成了"爬蚤"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如此吗!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4(1101字)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匪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

      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5(3158字)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