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学电子教案(朱军)[2015生物科学、生物技术].doc
43页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1日期2017.2.15/17课时安排2课题第一章、绪言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遗传学的定义(概念)、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教学难点:使学生接受科学的重大发现对遗传学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本章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与科技进步的关系,以及遗传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明了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的科学,了解遗传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引导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研究兴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1 遗传学的定义(概念)1.2 遗传学研究的对象1.3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2. 遗传学发展简史教学过程2.1 遗传学诞生前期(1900 年以前) 2.2 经典遗传学发展时期(1900~1953 年)2.3 现代遗传学的诞生与发展(1953~至今)3. 遗传学在人类和工农业生产上的作用3.1 在人类和医学上的作用3.2 在农业生产上作用3.3 在工业生产上作用 课后作业思考科技发展与遗传学研究的关系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2日期2017.2.20/21课时安排2课题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教学难点: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教学目标本节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为深入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原核细胞1.2 真核细胞1.2.1 细胞膜程教学过程1.2.2 细胞质1.2.3 细胞核2.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2.1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和结构V 染色体、L 染色体、棒状染色体、粒状染色体2.2 染色体的超微结构2.3 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A 染色体、B 染色体课后作业概念: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A 染色体、B 染色体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2日期2017.2.22/24课时安排2课题第二章、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教学目标本节介绍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通过讲述,使学生理了解细胞周期,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细胞的有丝分裂1.1 细胞周期1.2 有丝分裂过程1.2.1 前期1.2.2 中期1.2.3 后期教学过程1.2.4 末期1.3 有丝分裂意义2. 减数分裂2.1 减数分裂过程2.1.1 前期Ⅰ: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2.1.2 中期Ⅰ:2.1.3 后期Ⅰ:2.1.4 末期Ⅰ:2.1.5 前期Ⅱ:2.1.6 中期Ⅱ2.1.7 后期Ⅱ:2.18 末期Ⅱ:2.2 减数分裂意义课后作业简述: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3日期2017.2.27/28课时安排2课题第二章、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活周期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雌雄配子的形成教学难点:雌雄配子的形成教学目标本节介绍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受精及生活周期,使学生理了解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掌握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配子的形成和无融合生殖1.1 雌雄配子的形成1.1.1 无性生殖1.1.2 有性生殖1.1.3 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1.2 受精植物双受精现象教学过程1.3 直感现象1.3.1 花粉直感1.3.2 果实直感1.4 无融合生殖2. 生活周期无性世代、有性世代、世代交替2.1 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2.1 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2.1 低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课后作业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植物双受精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3日期2017.3.1/3课时安排2课题第三章、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核酸的化学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难点:细菌转化教学目标本节介绍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证据和核酸的化学结构,使学生理解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证据,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1.1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2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2.1 细菌的转化1.2.2 噬菌体的浸染与繁殖1.2.3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教学过程2. 核酸的化学结构2.1 两种核酸及其分布DNA、RNA2.2 DNA 的分子结构双螺旋结构DNA 构型变异2.3 RNA 的分子结构DNA 与 RNA 结构的不同点课后作业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4日期2017.3.6/7课时安排2课题第三章、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 复制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染色体的分子结构教学难点:染色体的分子结构教学目标本节介绍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 复制,通过讲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 DNA 复制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1.1 原核生物染色体1.1.1 特点1.1.2 结构1.2 真核生物染色体1.2.1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概念教学过程组成基本结构单位1.2.2 染色体的结构模型DNA 双螺旋化——核小体——螺线体——超螺旋体——染色体1.2.3 着丝粒和端粒2. DNA 的复制2.1DNA 复制的一般特点2.2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DNA 复制课后作业染色质的基本结构DNA 复制的特点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4日期2017.3.8/10课时安排2课题第三章、RNA 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RNA 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教学难点:RNA 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教学目标本节介绍 RNA 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通过讲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RNA 的转录及加工和蛋白质翻译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RNA 的转录及加工1.1 遗传物质的功能1.2 三种 RNA 分子1.3RNA 合成的一般特点1.3.1RNA 与 DNA 合成的区别1.3.2 RNA 与 DNA 合成的相同点1.4 原核生物 RNA 的合成教学过程1.5 真核生物 RNA 的转录及加工1.5.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RNA 的转录的区别1.5.2 真核生物 RNA 转录后加工1.5.3RNA 三种剪接方式2.遗传密码2.1 遗传密码的翻译过程2.2 密码子与氨基酸2.3 遗传密码字典3.蛋白质的合成3.1 核糖体3.2 蛋白质合成过程3.3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课后作业RNA 合成的一般特点真核生物 RNA 转录后加工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5日期2017.3.13/14课时安排2课题第四章、分离规律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教学难点:分离规律的验证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分离规律的解释、验证及分离比例实现条件和分离规律的应用,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豌豆杂交试验和的分离规律的解释,了解分离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分离规律1.1 性状1.2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成功的原因2.分离现象的解释2.1 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教学过程2.2 遗传因子成对2.3 每对遗传因子随机分配到配子中2.4 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表现型和基因型4.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定法5.分离规律实现的条件6.分离规律的应用课后作业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5日期2017.3.15/17课时安排2课题第四章、独立分配规律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教学难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独立分配规律的遗传分析,独立分配规律实现条件、独立分配现象验证及其应用,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理解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方法,了解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独立分配规律1.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1.1.1 试验结果1.1.2 结果分析2.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2.1 独立分配规律的基本要点教学过程2.1.1 细胞学角度2.1.2 遗传学角度3.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4.多对基因的遗传5. 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课后作业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6日期2017.3.20/21课时安排2课题第四章、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概率原理教学难点:×2测验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包括概率原理、二项式展开、×2测验,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概率原理、×2测验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1.1 概率的原理1.1.1 乘法定理两对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1.1.2 加法定理两个互斥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各个事件各自发生的概教学过程率之和2.二项式展开3. ×2测验在遗传学试验中,实际获得的各项数值与理论上概率估算的期望的理论数值具有一定的偏差如何判断这种偏差是属于误差造成的,还是真实的大小,利用×2测验可以判断×2=∑(O-E)2/EO 表示实际值E 表示理论值课后作业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6日期2017.3.22/24课时安排2课题第四章、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和原理,以及有关概念教学难点: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和原理,以及有关概念教学目标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的概念,重点掌握非等位基因间互作的类型和原理,以及相应的有关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1.1 显性现象的表现1.1.1 完全显性1.1.2 不完全显性1.1.3 共显性1.1.4 镶嵌显性1.2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教学过程1.3 显性与环境的影响2.复等位基因3.致死基因4. 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互补作用、积加作用、重叠作用等5.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课后作业概念: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互作教学后记课时计划(教课时计划(教 案)案)编号周次7日期2017.3.27/28课时安排2课题第五章、连锁与交换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教学难点: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解释及交换现象的发现,通过讲述,使学生了解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重点掌握交换规律的发现。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主讲为主,黑板板书,辅以多媒体教学过程1. 连锁1.1 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贝特森 庞尼特1.1.1 相引相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1.1.2 相斥相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教学过程状与甲显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2.摩尔根的解释2.1 连锁遗传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遗传2.2 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交换,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2.3 不完全连锁3.交换3.1 概念3.2 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