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雅丹地貌.doc
4页浅析雅丹地貌雅丹,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 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 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地质现 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 哈韦沙漠在内,都有雅丹地形雅丹”,乂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 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19世纪末叶至此20世 纪初叶,瑞典人斯文赫定和英国人斯坦因,赴罗布泊地区考察,在撰文中采用了 这个词汇于是,“雅丹”一词就成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专指干 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 水干涸,粘性土因干缩裂开,盛行大风沿裂隙不断吹蚀,裂隙逐渐扩大,使原来 平坦的地面演变成许多不规则,具有顺盛行风向平行延伸陡壁的垄岗(墩台)和 宽浅不一沟槽相间的奇特地貌土丘高半米至十多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成份 是粉砂、细纱和砂粘土;沟槽最窄的一两米,最宽的几十米在罗布泊古湖盆的 东、西、北部,有3000平方公里这样的“雅丹”地貌,神奇的雅丹。
淋漓尽致体 现了大自然神奇塑造力的雅丹,为神秘的罗布泊增添了奇光异彩,而光怪陆离的 雅丹本身也充满了令人迷惘的谜雅丹的由来雅丹,这个名词,自本世纪被作为-•种地貌形态的专有名词载入各种教科书 和地理读物以来,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曾亲眼目睹过它 而这种地貌形态为什么叫做“雅丹”,人们却很少去探寻,以为不过与“喀斯特地 貌”一样,是个舶来语其实,“雅丹”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本世纪初,一些赴罗布泊地区考察的中外学者,在罗布荒原中发现大面积隆 起土丘的地貌,遂向作向导的当地人询问地名,向导却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 的当地称呼,便答之曰“雅尔当”,即维吾尔语中“陡峻的土丘”之意发现者将这 一称呼介绍了出去,以后再由英文翻译过来,“雅尔当”变成了“雅丹”从此,“雅 丹”成为这一类地貌的代名词继罗布荒原发现雅丹地貌之后,在世界干旱区许 多地方,乂发现了许多类似地貌,均统称为雅丹地貌即使在中国,雅丹的最大 分布区也不是在它最早的发现地罗布泊地区,而是在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的西北 部在新疆,雅丹的分布也比比皆是,其中有名者如克拉玛依市东北乌尔禾的魔 鬼城、吉木萨尔县北沙窝的五彩湾、奇台县西南沙漠中的风城等等。
干旱荒漠环境造就了雅丹的特殊景观,而干旱荒漠环境将雅丹封闭保护于其 中,使人们难以窥探其面貌,平添了雅丹的许多神秘雅丹地貌的形成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 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形成雅丹 地貌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 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四北 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地貌中,洪水起 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地球 的外貌是内营力与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因与外因地貌 的内营力是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在外表的反应,而外营力则类型很多,最重要的就 是流水和风力许多年来,在地理读物和教科书中,雅丹一直被解释为一种风蚀地貌,认为 雅丹的形成是风力吹蚀的结果,与另一类风蚀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实这是 不准确的风,绝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营力在罗布洼地中有这样大面积的雅 丹分布,是因为在这里具有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所谓内营力古罗布泊 时期,为这里留下大面积、深厚的湖和沉积。
这种以土为主的沉积结构复杂,其 中含有大量粉沙、细沙,同时夹有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的沙层大自然中的风、水,虽来势汹汹,却也欺软怕硬,风刮、水蚀,不过逐层搬 运走第四纪沉积物中疏松的沙层,对坚硬的泥岩或石膏胶结层,在一定程度上也 无可奈何于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种凹凸相间的奇特外貌,即 我们所称的雅丹雅丹有各种各样类型,形状不同,但形成过程却大致相似最 初,是地表的风化破坏罗布注地,曾经是一个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积,是在 地质岁月中形成的,曾经发生的反复的水进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层泥、一层沙, 又一层泥、又一•层沙交错成层结构其中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般不易遭受 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在罗布荒原旅行,常会听见突发 的“辟拍”声,有肘似鞭炮,有肘似狼嚎,难怪当年行经此地的法显和尚毛骨悚然, 称“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早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 达3(rc〜4(rc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 “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又 何况泥岩哩!不过,泥岩不会像花岗岩那样成块状崩裂,因它的结构是层片状, 崩裂也是一层层剥离脱落,形成许多水平状或垂直状的外观,使夹在泥岩层之间 的沙层逐渐暴露在地表,为雅丹形成的第二阶段创造了条件。
地表风化破坏后,风、水即有了肆虐的对象在风的吹蚀或水流冲刷下,堆 积在地表的泥岩层间的疏松沙层,被逐渐搬运到了远处,原来平坦的地表变得起 伏不平、凹凸相间,雅丹地貌的雏形即宣告诞生雏形的雅丹更有利于风化剥蚀 作用在沙层暴露后,风、水等外力继续施加作用,使低洼部分进一步加深和扩 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于有泥岩层的保护,相对比较稳固,只是外露的疏松沙 层受到侵蚀,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至此,雅丹地貌最后形成了自然, 雅丹在形成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保持原来的面貌,因为包括风和水在内的外 营力的作用永不会终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现常变常新随侵蚀作用的继续,凹地 会越来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则会日渐缩小,并逐渐孤立,最终必然崩塌消失这 种情况,在罗布泊东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说明雅丹地貌在这里己度过了 它的最盛时期,开始走上消亡之路我国学者陈宗器等在3()年代考察罗布泊时,将雅丹地貌分为两种大类型, 并分别予以命名:一种高不过1米,形成年代较浅的,称为“雅丹”;另一种高 10〜30米的,年代古老,称为“迈赛”实际上,这两种类型不过是雅丹的初级 阶段和高级阶段经对罗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证明形成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 是风,还有水,并且存在三种类型: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一类是 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还有一类则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
这样, 就基本否定了原来的“雅丹是一•种风蚀地貌”的结论以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区较远的平原,山区降水形成的洪 水一般无法到达,只有风力在这里施威这一类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楼 兰遗址一带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间的洼地走向为东北一西南,与当地盛 行风向一致,表明了雅丹与风的关系据调查,这里每年平均风蚀深度在2.4〜 4.7毫米间,按这一风蚀速度,这一片雅丹形成时间不过千年,是在楼兰废弃以 后,当年这里应是一片平坦沃野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邻近 山地的地区,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是这一类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罗布泊 地区虽然极端干燥,年降雨量不过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却相对较多, 有时一次降水可达50亳米而且在干旱地区,降水特点是对•流型阵雨,阵发性 强、时间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泼,地表又无植被拦截,极易形成洪水流,对疏 松的地表会产生强大的冲刷作用在罗布泊北面的兴地沟,昔日洪水痕迹深达 1.5米,可见洪水之大和冲刷力量之强三陇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东,与当地 盛行风向恰好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说明这里的雅丹傲对大风,却向水 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 还清晰留下了洪水冲刷的痕迹,与风力侵蚀形成的明显层次有根本区别特别有 趣的是,这里的雅丹都整齐排列成行,既展示了当年洪水滔滔的威势,乂如一支 停泊大海举火待发的巨大舰队威武雄壮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馒头状,可以 想见是水流的长期荡涤,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由风、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则处 于上述两类雅丹之间,以著名的月龙堆雅丹、龙城雅丹为典型代表尽管这些雅 丹如今从外形看,己与水蚀作用脱离了关系,但在它们的最初阶段却留下明显的 流水作用的痕迹流水的作用,首先将平坦的地表,冲刷成无数的沟谷,将疏松 沙层暴露于地表,再经风的侵蚀,形成如今的外貌风、水作用,实际上是先水 后风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与洪水沟走向一致,又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表明 了二者对它的影响这一类雅丹的形成原因,早为我国北魏学者郦道元所注意, 并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中做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龙城”的形成,先是有水 拍其岸,然后乂经受风的吹蚀,形成如龙的形状,所以称之为“龙城气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 多姿的土丘2()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便看到古湖周围有许 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状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当地维吾尔的称呼写成Yardangs, 从此Yardang 一词便流传于国外地学界。
雅丹地貌的分布在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 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在世界上 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 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 貌”,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 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地貌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 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