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熟市古里历史文化名镇镇域范围重要历史遗存一览表.doc
9页附表一:镇域范围重要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一览表序号名称概况1李市历史文化街区李市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李市村的东部,为其中的一个自然村,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西至李白路,南至李市村居民住宅边界, 东跨大荡坏干渠,北接陈泾河,规划面积为14.20公顷性质为以李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集居住、文化、观光游览为一体, 体现江南水乡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街区2铁琴铜剑传统风貌区铁琴铜剑街区位于古里镇的中心区,北邻文学街,南越文昌街至青墩塘,西临西港河,东靠东港河,面积约1412公顷铁 琴铜剑传统风貌区是集居住、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体现江南水乡风貌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传统风貌区3铁琴铜剑藏书楼位于铁琴铜剑街区藏书楼原为瞿氏先代住宅,系荫棠先生(瞿绍基)之祖建于乾隆中,为某房住宅之最后一进原有四进, 一、二两进毁于抗日战争,第二进是“恬裕斋”所在三、四两进即今铁琴铜剑楼所在1982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瞿启甲墓位于古里镇钱仓村照塔浜铁琴铜剑楼第4代主人之墓,瞿启甲,幼孤,随伯父秉渊读书,擅文学书法及长,竭力维护先 祖遗书今存墓坐东面西,占地约12()平方米,封土直径30.5米,高1.3米,外设罗城和墓门,冢后竖民国所立碑一通o 1989 年8月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5刘氏敦厚堂位于古里镇镇区文昌街东占地面积283.7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第一进为三间八架,第二进为四间八架,均为硬山封 火山墙,四周以廊道相通,成走马楼式,具有典型的苏南明清建筑风格,至今保存较完好2006年7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十八烈士墓位于古里镇高场村章基,临高场段河边抗日战争期间,在两次对日军战斗中光荣捐躯的范金山等18烈士安葬于此处1966 年初,公社重修墓并立碑,于墓址入口处建门楣及墙一堵门上端镌“烈士墓” 6个大字,门柱书“缅怀先列业绩,继承 未竟事业”楹联,墓碑镌文“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中,小六泾战役光荣牺牲范金山等十八烈士墓”2006年7月,公布为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7顾大章墓位于古里镇军墩村顾大章明万历35年(1607)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天启年间,因加入东林党,遭阉党报复, 与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等被诬陷入狱,投环殉节崇祯初予以昭雪,赠太仆寺少卿并赐葬,追谥“裕愍” 钱谦益为之撰墓志铭解放后文物普查中在“石马坟”重新发现墓碑、牌坊柱、石兽等遗迹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 位,后撤消今牌坊散落,断碑仆道,可寻访于顾宝龙家中8红可树红豆树又名相思树,属豆科蝶形花亚科,原生长在岭南一带,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
白前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是明代嘉靖 时期,由顾耿光从海南移值而来,树龄450多年,树咼12米,胸径0.77米旧时北京博物馆有记载并归档此树花期不定,结 子更难据查,在清代260年里,共开花9次,花距最长相隔70多年至于结子,钱育仁《芙蓉庄红豆录》序云“独白苑芙蓉 庄红豆,则逊清三百年间结实仅数次”白弗红豆可谓红豆中之极品古时人们把它嵌在戒指上作宝石,上等官袍玉带中间也往 往嵌有红豆作宝9军墩城隍庙银杏军墩城隍庙银杏,相传始植于三国时,胸围3.56米,约有千年树龄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军墩群众筑墙围土,全力护 之10葫泾赵庄庵银杏葫泾赵庄庵银杏,胸围2.94米,为南宋时植,树龄约80()年,今犹伟岸挺拔,树冠巍峨11高场灵岩庄银杏高场灵岩庄银杏,胸围1.94米,约300年树龄,明代古木此树一度萎缩,近年来由于村人护助,长势尚盛12“有原堂”教韋金桂清代所植,在原派出所院内13白前山歌白苑山歌自古以来就是白苑塘流域广大劳动人民自创自唱的民歌这些山歌不似才子赋诗之雅,也无佳人悲秋之叹,平淡朴 实,抒发着土生土长农民的豁达质朴的胸怀,饱含着爱家乡、爱劳动、爱生活的热情2006年,吴歌被列为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参见国发[2006] 18号),作为吴歌重要源泉和组成部分的白苑山歌 的彳介值和历史地位再一次得至!]了体现和保障。
注:吴歌包括三个部分:白苑山歌、芦墟山歌和河阳山歌)14陆瑞英民间故事陆瑞英,女,1932年生,她从3岁时就向祖母学唱山歌,听长辈们讲故事,成年后,陆瑞英多次参加了白前乡的万人赛歌 会,活动中她既是组织者之一,又是演唱者之一她演唱的山歌多次获奖陆瑞英唱山歌把嗓子唱哑后,改讲民间故事,由于记 性好,她能一口气讲140多则故事,已有130多则故事和歌谣分别在《民间文学》和《苏州民间故事集》等报刊上发表陆瑞英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理事2006年6月,陆瑞英民间故事公布为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附表二:庙宇.寺庵一览表1增福禅院坐落于坞蚯村三队,在坞蚯山上,又名增福寺,民间称坞蚯山庙宋端平二年僧T无瑕建,明万历十四年僧园照修,清顺治二 年僧雪涛重建康熙丙寅年,僧雪堂与徒匪石重建大殿,为砖木结构,共22间咸丰年间毁于兵事,光绪初寺僧空异重修,新 中国建立前夕,主楼失火烧毁新中国建立后,曾做过小乡及合作社办公室,1958年只留两间给一个和尚居住,其余全部拆除建 坞蚯小学2土地庙又名吴王庙,位于原红豆山庄东南数十米处,即现在芙蓉村四组,内有夫差王佛像新中国建立后塑像被清除,庙舍办过小 学校,后改做猪棚。
今已废3石圣庙又称五仙庙,在双庙村八队,建造年代不详1944年由鲁小金、黄仲卿等人请董浜名泥匠葛根生和白苑木匠陆耀庭等修复 此庙屋脊上雕有《刘、关、张三战吕布》等戏名,内有龙凤雕刻,墙上布满书画,厅堂美观,大殿威严,后殿有五仙神像两个(行 庄、座庄),像前有“立拿”、“判官”等该庙旧时一年四季庙会不断,香火不绝1958年拆除4双忠庙在白前双闸村(原双庙村),建于唐代该庙前殿两旁为关爷堂和土地堂旧时周围村上死了人,都要去报土地、烧香这 一习俗沿袭至今附近村上男孩都要寄名“关爷”,以求关爷神护成长,过年时须到关爷堂去供奉三牲香烛,此习俗现已不复存 在民国时期,双忠庙曾办过国民小学,新中国建立后改建为双忠小学1969年旧房拆除,庙基尚存5净居庵为尼姑堂,分二处一处在上塘村7队,又称蔡泾庙,建于清代末年,1952年翻建民校,1958年拆除;另一处在李市村十 一队,又称庙泾庙,建于清顺治11年,内有尼姑六、七人,专为百姓家在孝堂内做随身公德1958年拆除改建成庙泾小学6红庙建于明代,在今紫芙村七队庙内有总官泥像,百姓称总官老爷有房屋3间,外形美观现旧庙仍在,属危险房屋7龙王庙明代开挖白弗塘时所建,在白萌镇东后街。
庙内有龙王、金老爷、大天地等佛像,面积100平方米,分前后二进新中国建 立后曾作为居民住宅及白苑药店仓库80年代后由群众自发在原址旁烧香拜佛8文昌阁建于清代,在龙王庙东隔壁,内有文昌神像,民国时期神像被烧毁,1958年庙舍拆除9西庙又称西岳庙,在李市镇西市梢,面积200平方米,内有小李王老爷像,1960年拆除改建紫霞小学10卸甲庙建于宋代,因传说南宋泥马渡康王(赵构)在此庙中卸甲得名据传此庙从白前镇西市梢一直到鲂鱼口为止,共有房屋5048 间,内有泥马王像,庙后有三个用墙围着的深穴民国时期该庙剩有6间,1958年拆除建白苑轮窑11泗水禅院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陈桂森书院名,坐落于白苑西后街12耶稣堂建于民国初期,位于今白茹药店与龙王庙之间,有房屋13间,曾被日军占领,并为国民党保安队驻地新中国建立前已废13千佛庵建于明代此庙前后左右有五叉水流,因此又名“五龙经庙1958年开练泾塘时拆除,改为农田14东湖书院(三官堂)书院原为元代私家讲学之所,后改为三官堂(道教祠)明弘治丁巳年(1497),常熟县令慈溪人杨子器毁各乡祠庙,藏书家钱仁夫力劝可改社学者酌量留之弘治癸酉年(1513) 湖口三官堂改为东湖书院,后任县令计帷中出示帖照,以防豪右侵夺。
顾朝元、戴天恩师徒世守之占地面积约0.22亩,朝南三 开间,左右各有院堂,内奉孔子小像,延师授课,生徒曰众青衿数十,晨集暮归,弦读之声洋洋盈耳”,钱工部亲自讲授,并 刊印书稿等庶几三代乡学之遗制”,书字己不复存在,遗址在今古里湖口村3组,原三官堂旧址15“有原堂”教堂清顺治元年(1644),为刘氏创建又名母诞堂有原堂”三字匾额为吴渔山真迹,今已无存教堂两进三开间,占地0.36 亩堂内修士刘必古,工中西画法,相传西画传入本县,由刘所介绍该教堂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古里乡政府及古里派出所办公 处,1995年拆除原址现为古里建设银行新中国成立前,古里境内还有其他庙宇34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帝藏龙旋宫(龙旋真武祠)、双港高城大王庙、军墩城隍庙,杨淪萬善庵、苑泾赵庄庵、复兴思念庵,此6 所庙宇香火较盛新中国成立初,有僧侣和尼姑的为:龙旋宫炳如僧人、城隍庙含筹僧人、赵庄庵含年僧人、高场观音殿含林僧人、思念庵善英尼姑,其他庙宇由村上派鳏孤老人 管理香火旧时,凡村里有死亡者,家人率先到所属土地庙拜佛烧香,称“报土地”淼泉境内的庙宇还有聚福庵、三元宫、调元阁、净心院、新庙、地藏寺、李王庙、纯阳堂、天 尊堂、古墩庵、观音堂、香堂庙、车泾庙、五圣庙、五仙堂等,均已毁或拆除。
附表二:祠堂、义庄及其他古建筑一览表1王氏祠堂建于明季年间,在今白苑镇西后街教育印刷厂内,由太仓王琪(原藉白苑)礼部所建建筑工程别有风格,门前为石碑楼, 大门旁两只石狮子,进屋三级沿石步步升高,分前后厅及厢房,共20余间,砖木结构,庭柱上刻有龙凤图案,几斗重叠,方砖 地平,十分壮观该祠堂1958年被拆除,现保存两条石柱头,上面刻有两只小石狮子2官家祠堂位于原天中村十一队,又称“官家庙”,内有“官家祠堂”金字斋匾一块1950年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姚金生家,现己拆除 改建3陆氏义庄又名陆家义庄坐落在白弗镇塘北街中心,建于清同治十年,中间大门为车棚门,对面有八字式围墙(挡风墙),两边有两 棵梧桐树,河边有个马鞍形河滩,门前所围场地称“义庄场”原为陆氏后裔管理,新中国建立前夕转让给私人使用后面一座 大楼建国初先后由工商联、工会及乡政府使用1958年7月,国家副主席陈云来白萌视察时,曾在该处作短暂休息该楼于1969 年拆除4李氏义庄今紫英村十队,建于清光绪年间,已废5徐家寨门建于清同治乙己年春月,坐落于白苑镇西后街,现为私宅前寨门刻有“唯善为宝”,右上角为“家驹书”,后寨门刻有“世 贤师俭”,左上角有“自书”字样。
6景行堂为清初建筑,坐落在李市镇西街系朱雪恒(道光甲午举人)老宅堂名“景行”,以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堂 为三开间方形大厅,为朱氏家族祭祀及举办婚丧喜庆的场所堂内梁、柱、柿、檐、额等处,都施以彩绘,有“狮子滚绣球”、“松 鹤延寿”等式样,花纹、布图、技法等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建筑在抗战时毁于日军战火7进士遗址在李市集镇西街,建于明代,为3间二转头楼房,原属私房,现已拆除8冯一范故居建于清中晩期,在白弗上塘村一队,为当地著名大宅故居有三进房屋50多间,有厅堂,内有斋匾“法科举人”4字1937 年后常驻日军、伪军新中国建立后剩下三开间硬山顶楼房一所高7.37米,明间宽3.70米,次间各宽3.20米,通面宽12.70 米,进深10.20米次间梁架为穿堂造,明间为平架加鼓柱土改时分给农民作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