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秋节习俗赏月拜兔爷儿玩花灯舞火龙.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2年中秋节习俗赏月拜兔爷儿玩花灯舞火龙 中秋节习俗:赏月拜兔爷儿玩花灯舞火龙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肃穆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大量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节令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重,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遍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调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蜕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 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那么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更加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热爱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四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上下低,摆的极为喧嚷 玩花灯 中秋节,有大量的嬉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举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称赞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举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辅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动,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彼此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赶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简朴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朴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彩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简朴,但制作简易,很受接待,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嬉戏 广西有简朴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嬉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映照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终止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闻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闻这种习俗与抵挡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举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举行不屈的抵挡,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抵挡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闻与中秋吃月饼的传闻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宝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乐起舞,喧嚷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闻: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伏击后,展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究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 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
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此后,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闻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好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闻,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顽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击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持续发出温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打定节日的晚餐老阿妈那么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头“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结果,全家老小快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 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唱;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