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报告7500字.docx
16页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报告7500字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文章题目:一 例 一 般 心 理 问 题心 理 咨 询 案 例 报 告姓 名: 身份证号:准考证号: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1摘要:本文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报告求助者是一名大二女生,因为在本班的同学聚会上觉得无所适从而提前离开,引发自己对家庭教养、性格等的思考,情绪低落,没有勇气再次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咨询师采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识别不合理信念,重建认知、改善行为模式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父母的教育方式、能够参加生日聚会,实现了咨询目标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 社交焦虑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郑某,女,20岁,身材高大,略胖,大学二年级学生,未婚,本省农村生源,现住学校八人间宿舍,无躯体疾病,无重大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二)个人成长史郑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排行老小,姐姐已经出嫁幼时是一个很粘人的孩子,因为家人对她呵护有加,尤其是妈妈对其格外关爱,所以经常在家里撒娇,是家里的“公主”,一切事情都是别人为她准备好的七岁开始读书,但因分离焦虑而不愿意上学,每次上学都是被母亲哄着骗着才去的。
过了很长时间才适应母亲不能时刻陪在身边的生活郑同学在小学时成绩优异,父母更是因此而格外照顾她初中时,郑同学到镇上读书,日子比较平淡,与父母关系一直很好,而且父母为其代办的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高中也是在镇上读的,学习压力很大,母亲对她生活格外照顾但是,高中里的很多事情,因为父母不懂而没有能力为她包办了,比如选择文、理科,高考志愿填写等,从这时起,她要独立做决定考上上大学后,第一次到城市里来,第一次住校,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迥然不同,同学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与以前有差异在大学里,所有的事情都是郑同学自己独立决定,父母不能给她任何帮助,这让她 1觉得自己很可怜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已经慢慢适应并融入新的环境但是,一个月前,班内同学聚会,自己因为不能忍受那种正式的社交场合中的无所适从而提前离开了,最近,班里又有一个同学要过生日,自己不知如何是好三)精神状态求助者衣着整齐,举止得体,说话有礼貌,与咨询师交谈正常注意力能集中,言语清楚,思维敏捷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求助意愿主动、积极四)身体状态求助者身材高大,略胖,近一周来情绪低落,焦虑,出现与社交场合相关的梦境,睡眠质量下降。
五)社会功能求助者能够正常工作及学习,人际关系正常,但不能应对正式的社交场合,不愿意参加聚会等正式场合的活动,设法回避或想要逃离六)心理测验结果在本案例中,EPQ测验结果显示,求助者E(内向—外向因素)得分34分,表现为内向,情绪稳定,生活秩序好,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N(神经质)得分42分,情绪反应较缓慢且轻微,通常比较稳重,倾向于能够自我控制;P(精神质)得分52分,不太关心别人,孤独,较难适应外部环境L(掩饰性)得分26分,掩饰性低在焦虑自评测验(SAS)中,求助者焦虑60分,中度焦虑水平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一)主诉烦躁、焦虑、抱怨二)个人陈述老师,我跟你说我的事情吧我其实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平时吧,嘻嘻哈哈还行,但是到了一些场合,我就不行了之所以来找你,是因为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班搞了一个聚会,大家都要去,我也去了,但是在那里,我就觉得特别难受,因为之前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场合,大家在一起那么多人,互相打招呼,而且还要互相敬 2酒,我什么都不会,我觉得受不了,所以就跟我最好的一个朋友说了一声,提前离开了然后在操场转悠了很多圈,觉得自己在与人交往方面还可以,在宿舍里也挺放得开的,就是在这种场合下不能够适应。
后来也理性思考了一下,觉得是性格的原因,但这又是不能改变的想到这里就觉得有些难过,我在家中老小,从小都是别人让着我,主动问我,我就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我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在农村嘛,也没有什么家庭教育的知识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会像我的父母对我那样了,我会锻炼他,让他能够外向大方一些你看,我现在就是这样,小时候没人管我,上高二以后开始吧,突然让我自己决定这决定那,我觉得我很可怜我小时候特别粘人,经常撒娇,我本来是可以做一个“撒娇”、“施小性子”的女孩儿的,但是,我却不能了,我必须自己面对这一切,因为我的父母帮不了我,与周围的同学相比,我的父母就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推给了我,这种转变太急,近乎残酷,我觉得我过分独立了,这是一种很痛的感觉,我觉得自己特别可怜、无助尤其是我已经是内向的性格,在农村里又没有什么见识,我现在一想到那些正式场合我就头疼,下周我同学过生日,她邀请我参加,我虽然答应了,但是,我真的很担心,很害怕前天夜里还做梦,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很就是在那里,也不会说话,也不会喝酒,很无聊我想给她送个礼物然后说自己有事情就不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了,我是真想这么做的,因为我实在不能忍受那种正式场合给我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但是,我又担心,如果我一直这样下去后果很可怕,我总归要毕业的,我终究不能总是这样逃避,所以,老师,你一定要给我想想办法,帮帮我,我真的不想这样。
三、观察与他人反映(一)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披肩发,语速偏快,情绪激动时更快,表达清晰,注意力集中,思维条理,逻辑清晰,讲话主动,回答问题准确,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二)舍友反映郑同学性格内向,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不爱说话,但在宿舍里与舍友打闹说笑挺开心的,上次班级聚会回来后情绪低落,还哭过两次, 3但是舍友都与她开玩笑说她太矫情了,没当回事儿四、评估与诊断(一)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1],求助者的消极情绪是由客观的社会事件引起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求助者能主动寻求困扰的原因,情绪表现稳定,有认知能力,行为适当,故求助者的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求助者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为自己所陷入的心理状态担忧,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所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诊断的标准[2],该求助者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并且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冲突类型属于常性;持续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该求助者表现出烦恼、焦虑、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等症状,是由社交焦虑引起的,并且该情绪仅局限于特定场合,所以情绪并未泛化,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社交焦虑,情绪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持续事件一个月,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二)鉴别诊断1.与焦虑神经症相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诊断神经症的标准,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再根据许又新教授评定神经症的具体三标准来讲,第一,求助者病程一个月,评1分;第二,从精神痛苦的程度来说,求助者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摆脱,评2分;第三,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求助者学习和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评1分总分为4分,因此排除神经症的诊断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刺激事件强烈,反应强烈且内容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超过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情绪并未泛化,社会功能也没有严重受损,持续的时间为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 4心理问题三)原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求助者是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业、人际交往、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等,这些任务及可能产生的心理社会危机会引发求助者的问题[3]2.社会性原因(1)生活环境改变求助者从中学进入大学,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转变,虽然经过近一年的调整,求助者逐渐适应了目前的生活方式,但是社交经验缺乏,没有正式场合下的社交经验,使得求助者对正式的社会交往感到焦虑、紧张。
2)家庭求助者在高中之前一直受到很好的照顾与呵护,从未经历过挫折,父母包办、代办所有事情,这让求助者形成了依赖的性格特征,但从高中开始,她要自己为自己决定3)社会支持网络不足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够应对各种挑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父母在外地,一方面,不能给她及时的支持,另一方面,求助者对父母因教育程度低无法给自己做决定而放弃与父母沟通大学里的任何事情与求助者接触较多的舍友,没有关注到求助者的痛苦,仅仅以为求助者脆弱而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求助者身边没有其他的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后寻求心理咨询3.心理原因(1)人格特征求助者内向、依赖与交往被动使得求助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容易产生焦虑2)非理性信念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一再强调“如果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像我的父母那样??”,她不满意父母的教养方式,所以,当她产生社交焦虑的时候,感到可怜,当她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会感觉“很痛、很残酷”,这让她消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3)解释方式: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求助者在进行归因 5时,倾向于将社交焦虑归因于“自己不可能改变的性格”这一唯一因素,所以这就限制了求助者改变的努力,她认为性格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自己的社交焦虑也将一直伴随自己,无法改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立以下咨询目标:(一)具体目标改善求助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状态,缓解焦虑情绪;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方式,矫正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启发求助者理性地分析问题;提高求助者在正式场合与人交往的信心和技能二)终极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帮助求助者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其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六、咨询方案的制定(一)方法为实现咨询目标,咨询师采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基于对求助者问题的诊断与原因分析,求助者的认知偏差、非理性信念、社交经验的缺乏等是导致目前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咨询师认为该案例适合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二)原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求助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通过合理情绪行为治疗,求助者能够意 6识到情绪或行为问题是由非理性信念,而非外在因素造成的一旦接受这种认识,求助者就能有效地进行认知重建,从而改变旧的情绪和行为模式[4](三)双方责任与义务[5]1.求助者的责任与义务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2.咨询师的责任与义务遵守执业道德;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对求助者的一切资料和信息进行保密;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四)咨询时间与收费每周一次,具体为周二下午三点到四点,共五次求助者是本校学生,免费咨询七、咨询过程(一)心理诊断第一、二次咨询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