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必由之路终稿.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91793379
  • 上传时间:2022-05-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必由之路终稿 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必由之 路终稿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吴晓波章威* 1.中国制造的崛起 “一千年前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之无愧的“中国”一千年前的中国人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和资源,宋朝人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一千年前的中国工匠是各国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珍宝一千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头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一千年前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篇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章用略带伤感的笔调,依稀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被历史尘封的“制造大国”的幻影然而一百年前的中国,却沦落为世界经济幅员中任人宰割羔羊,“洋钉、洋火、洋灰、洋油……”,这些名字的背后写满了当时中国制造的羸弱、辛酸和屈辱 当历史的巨轮驶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了30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在世界制造总额的比例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多数"MADE in CHINA"的商品正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不断涌出国门,席卷世界。

      从贸易竞争指数(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除以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合)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关键性制造业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近十余年中有了显着的提升(表1)2022年7月日本《产经新闻》首次提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2022年,《资产》杂志世界500强名单中也开头展现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身影(表2)在强劲的制造业出口拉动下,中国外贸顺差一路飙升,2022年上半年那么更达1125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其中仅对老牌制造大国美国的顺差就达739亿美元……恍惚间,从世界第一的水泥到袜子、领带,●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章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那顶“制造大国”的桂冠又在千年之后重新落在了中国头上,大量人也因此而欣喜,甚至迷醉 然而严酷的现实是,全球产品市场因中国的“买”而价扬,因中国的“卖”而价跌缺了创新支撑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低质低价的事实却难以改观,“以低附加的衬衫换高附加值的喷气飞机”的故事妇孺皆知中国可能称得上是"制造大国"但绝不是“制造强国”,更谈不上“创造大国”但是,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何在 表1 中国片面产品进出口及贸易竞争力处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22 表2入选《资产》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制造企业及排名 2.模仿与创新的悖论 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进展历程看,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化鲜明是从“模仿秀”开头的。

      低本金复制、技术合资、市场跟随……这些战略貌似总是挥之不去核心技术、自 主学识产权貌似很少与中国制造企业联系在一起可能好多人还记得当年日本、韩国类似的“模仿秀”,但如今,众多的日本、韩国企业已经在制造业甚至某些高技术产业占据了优势地位为什么会模仿,为什么要创新,模仿与创新是否冲突……这些问题的背后貌似暗藏着更深层次的规律,需要审慎的斟酌 模仿与创新的悖论实际上是一种迷思其论点是:第一,模仿会限制创新,一味模仿会流失创新才能;其次,创新对尚未掌管核心技术才能的企业未必可取事实貌似在说模仿才是最快的盈利手段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模仿和创新的分界并不是商业化的创意,而是技术,且完全对立在这种迷思下,进展中国家的企业无论选择模仿或创新,都将面临失败 然而事实上,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演化经济学的根本理论认为,由于同一个技术轨迹内的渐进积累性,模仿和创新过程的界限是模糊的,既定技术轨迹就注定了模仿前人的路径,模仿和创新可以在同一个技术轨迹上展现,渐进积累然而,由于面对新兴市场,成熟的应用也依旧需要提升这种提升最初仅仅是国产化工艺上的,然后是对产品本身设计的提升因此,模仿与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进化过程。

      模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模仿所以,这两个论点也就不攻自破我们可以建立新的符合规律的论点:第一,模仿和技术引进是大多数进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头,全球化加速了它的影响;其次,从模仿可以经过消化吸收、提升等二次创新过程,最终进化到一次创新;第三,工艺创新往往被好多人忽略,二次创新却正是从这里开头;第四,正是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的二次创新通过线性和非线性的学习,推托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进化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二次创新无处不在,直至展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和技术跨越这样的繁杂现象与问题参见表3 二次创新:在引进技术根基上举行的,受囿于已有技术范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进展的技术创新 (资料来源:吴晓波,二次创新的理论与模式,《技术创新研究十年》,科学出版社,1999年) 3.从家电巨头的二次创新看“后发优势” 从后发国家和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启程,Gerschenkron(1962)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可以利用兴隆国家业已建立起来的学识、技术、管理和市场阅历,裁减“试错”本金,实现急速的追逐这种后发优势的可行性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Mathews和Cho,1999;林毅夫,2022),也在海尔等中国家电巨头的兴起上得到了验证。

      自1984年创立以来,海尔以年均营业额增长60%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进展,已进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2022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080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和世界排名第四的白电企业,其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进展到笼罩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移动、家具集成等96大门类15100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向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给高差异化、高附加值、低本金的各种家电产品 正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所说:“创新是海尔持续进展的不竭动力”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从一开头就坚持“第一台引进,其次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境外生产”的理念,以“引进”为起点,通过开放式的二次创新,逐步建立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及先进的技术资源整合中心,成为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家电制造企业(表4)以其核心产品之一电冰箱为例,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技术之后,海尔通过消化吸收,不断学习掌管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才能,相继推出亚洲第一台四星级电冰箱、国内首创的组合式冰箱、超节能无氟无霜电冰箱、抗菌冰箱、环保保鲜冰箱、变频冰箱等一批批创新产品,引导了国内家电市场一次又一次的升级换代,拉动了中国家电制造业的进展(图1)。

      表4 海尔创新演进过程 图1 海尔冰箱产品演进图谱 4.不做“凤尾”做“鸡头”:利基市场中的小巨人 上世纪90年头初,赫尔曼·西蒙在《谁是全球最优秀的企业:隐形冠军》一书中提出,德国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之所以能持续进展,得益于德国中小企业,更加是那些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却寂寂无名的中小公司他认为,“隐形冠军”的成长背景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快速的经济增长阶段;其次,“隐形冠军”的产业分布与该国经济的产业布局和企业布局紧密相关;第三,隐形冠军的成长来自于该国贸易实力的巩固 不难察觉,现阶段的中国恰恰供给了这样一种适合的环境我们在上市公司中可以很轻易地找到一批这样的“隐形冠军”,例如全球最大发制品生产企业——瑞贝卡还有一批企业虽毫不起眼却已在专业领域中名列前茅例如浙江富阳飞鹰赛艇有限公司从2万元资本起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的赛艇制造商在2022年的雅典奥运会上,飞鹰公司力挫世界最优秀的德、美、意等国的5家公司,一举拿下比赛用艇的全部生产订单,成为独家供给商 相比早期的奉行以短期利益为驱动的非相关多元化和快速扩张策略,越来越多像瑞贝卡、飞鹰这样的企业已经倾向于选取特定的利基市场,通过紧跟行业领先企业,深入理解市场需求特征,把握技术演化的最新动态,通过二次创新做细、做精,进而做大、做强。

      这种“宁为鸡首,不作凤尾”的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甚至已经悄然地杀入隐形冠军的发源地——德国,不断地收购在制造业细分领域有悠久历史和精良技术工艺的中小企业,通过网罗一批金发碧眼的小巨人充实自身实力,制止成为貌似强大而实那么根基薄弱的“泥足巨人” 鲜明,盯准了利基市场的中小企业们在技术生命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中狡黠地找到了二次创新的用武之地 5.“后来居上”与“非线性打击”:彩电、行业的潮起与潮落技术生命周期的长与短意味了什么技术范式的转变又意味了什么 客观地讲,当前的技术、市场环境给中国企业供给像海尔、飞鹰这样后来居上的机遇可谓数不胜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范式”转变集中涌现的宏伟时代从CRT电视到液晶、等离子电视、从光学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模拟仪表到数字仪表、从砖混布局建筑到钢布局建筑,这些范式的转变为后发国家的企业开启了一个个千载难逢的赶超领先者的“机遇窗口”(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然而,严峻的现实是这些企业都真正告成地“后来居上”了吗 90年头后期,中国本地厂家在提高本金竞争力、提升质量、开展营销宣传方面加大了投入,在诸多消费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急速扩大。

      以长虹、康佳、TCL为代表的国产CRT电视产品更是横扫洋品牌,俨然成为全球以CRT为根基的电视产业龙头然而,一场技术范式转变带来的非线性打击风暴已经漫卷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广告向本地厂商袭来进入平板时代后,国产彩电品牌在CRT时代累积的优势顷刻间变得荡然无存目前全球前五大的液晶面板厂商占据了72%的市场份额,尤其在面板上端包括玻璃基板、驱动IC、TAC膜等上游技术都集中在康宁、NEC、TI、富士等少数的几家国外公司手中正是由于这些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中国厂家尽管通过从台湾及韩国购买面板也在生产平板彩电,但始终无法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2022年10月31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发布报告称2022年1到9月份13家主要彩电企业的利润率仅仅是%,国内企业是%,合资企业是%,更加是9月,市场上国产32至42英寸液晶电视的净利润竟都为负值中国有影响的彩电厂家甚至有可能发生连锁性破产即便是本地面板生产厂家,也在煎熬中苦苦挣扎国内液晶面板行业的龙头——京— 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