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书法史》,真好啊上.docx
26页这才是《书法史》,真好啊!(上)【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商朝【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祖先,有册有典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于此发现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朝青铜器铸铭之风始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蒚卣》周原甲骨年月上限始于此西周初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克商。
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历年取《文件通考》《通鉴外纪》记述作《利簋》《天亡簋》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或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颂鼎》《九年卫鼎》《师酉簋》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瘐钟》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簋》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西周后期【公元前841—828年】共和作《史颂簋》【公元前827—782年】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公元前781—771年】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春秋初期【公元前770—766年】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月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
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公元前697—678年】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年】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齐国作《素命镈》公元前512年从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徐国作《沇儿钟》春秋后期齐国作《叔夷镈》郑国作《哀成叔鼎》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吴、越、宋等国公元前514—496年】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吴王阖闾作《吴王光鉴》晋国作《赵孟介壶》《欒书缶》,以草篆正体化之形式进入青铜器铭文蔡国作《蔡侯盘》《蔡侯产剑》,以鸟、龙书饰于一器楚国作《王子午鼎》吴国作《王子于戈》,以龙、凰书饰于一器公元前497—489年】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医生盟誓(晋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马盟书》即此时作越国作《越王大子矛》战国初期【公元前488—432年】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国作《曾姬无壶》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齐国作《陈曼簠》《信阳长台关竹书》抄成曾国迁隋,作《曾侯乙编钟》古玺印开始流行,主要有官玺、私玺和吉语玺三类战国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年前后】安王二十二年韩烈侯(二十年)作《羌钟》。
显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诸天神控制楚(怀王)兵,是为《诅楚文》显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怀王授与鄂君《鄂君启节》慎靓王五年中山国战胜掳燕吉金,作《中山王方壶》等器刻《公乘得守丘刻石》长沙仰天湖楚简写定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抄成战国后期【公元前约221年从前】长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笔发现时,其锋颖如新公元前309年】赧王六年《青川木牍》写定可证隶书不始于秦朝公元前239年从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马滩秦国《日书》甲、乙两种及其他简策写定【公元前242年此后】始皇五年秦始皇颁行《新郪虎符》公元前237—228年】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盘》公元前278—217年】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抄)定此中《日书》乙本最早,《编年龄》最晚,《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效律》《法律答问》《为吏之道》《语书》等均抄录于秦一致从前秦国玺、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与其通行之篆隶近同秦代【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一致六国,推行书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拟订新体—小篆,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三种字书,颁行天下秦权量诏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颁行天下。
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榜书、殳书、隶书按:其实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其他四种为不同用途,构造、风格或有不一样传蒙恬以兔豪制笔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所至,李斯为之书《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公元前218年】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巡,李斯书《芝罘刻石》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巡登会稽山,李斯书《会稽刻石》公元前209年】二世元年秦权量补刻二世诏辞,此即“两诏权”秦刑徒墓砖刻写于此时按:此为中国古代墓志之权舆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高祖元年“汉兴有草书”按:《说文》所言草书立即隶变中出现之草隶,略见牵索与构造、笔划之省简汉律,以秦书八体取仕、考课官吏汉印流行,面目与战国古玺及秦玺或异私印中有鸟、虫、鱼书汉代铜镜铭文均阳文铸就,与铜器阴文刻款可为不一样风格之比观又,镜铭省变小篆,因此中《尚方镜》首先有“尚方作镜”语,后人遂名其字为“尚方篆”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语》《老子》甲本等抄录达成,或早至秦汉之际江陵张家山汉简《阖庐》等写定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抄录达成公元前192年】惠帝三年废秦“挟书律”,先秦古书陆续发现并流行。
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信》抄录达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写定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抄录达成,或晚至文帝时公元前171年】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铭文为标准秦篆公元前165年】文帝十五年阜阳汉简《仓颉篇》抄录达成,其字立即通行之标准古隶公元前158年】后元六年刻《群臣上酬刻石》公元前157年从前】后元七年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发现麻纸绘制之地图此为最早出现之纸及纸上墨迹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木牍遣策》写定公元前149年】景帝中元元年刻鲁北陛石题字公元前156—141年】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发现用战国后期文字抄录之《礼记》《尚书》《论语》《孝经》等古书,其字被称之为“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正读之,此即“隶古定”西汉中期【公元前140年此后】武帝建元元年北平侯张苍献古文经书《春秋左氏传》公元前117年】武帝元狩六年刻《霍去病墓石刻字》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西北汉简中最早之纪年简“天汉二年简”写于此时孔安国献壁中所出古文经书立五经博士,崇尚学术,小学倡兴,“善史册”民风蔚成,推动隶书之正体化发展公元前86—50年】昭帝始元元年—宣帝甘露四年定县汉简抄录达成,其字已近成熟之“八分”隶书。
公元前68年】宣帝地节二年刻《杨量买山记》公元前56年】五凤二年刻《五凤二年刻石》【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居延丞相御史令牍》写定西汉后期【公元前48—33年】元帝初元元年—竟宁元年传史游作《急就章》,此为以草书作字书之始因卷首以“急就奇觚与众异”起句,故名元帝善史册公元前46年】初元三年刻《上林共府铜升铭》公元前26年】成帝河平三年刻《麃孝禹刻石》《东安汉里刻石》公元前32—7年】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中秘书,史籀以下十家,序于六艺之末《武威仪礼简》抄录达成《武威王杖诏令册》写定公元5年】平帝元始五年诏令说字未央廷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公元7年】孺子婴居摄二年刻《居摄两填坛刻石》大司空甄丰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秦小篆)、佐书(隶书)、缪篆、鸟虫书意在复古,不蹈秦制古文书法由此渐渐流行公元9年】王莽始建国元新莽《嘉量》颁行,其字风格已变秦篆公元15年】天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石》【公元9-25年】王莽始建国元年—东汉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写定东汉初期【公元27年】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纪年简《建武三年简》写定居延简草隶《误死马驹册》写定公元41—49年】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奏请正定文字。
公元52年】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讳字忌辰记》公元63年】明帝永平六年刻《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公元72年】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简》写定公元76—78年】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刘烜)好草书韦续《五十六种书》称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张彦远《法书要录》以章草为章帝书而名传章帝书《颉皇始制文字帖》公元76年】建初元年刻《大吉买山记刻石》公元76—83年】建初元年—八年传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章帝时曹喜(仲则)善篆,创悬针、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爱之,诏使草书奏事公元88年】章和二年班固(孟坚)著《汉书》,述“六书”【公元92年】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公元97年】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阙》按:此阙与《王文康阙》(94)同时出土于成都(1980年)公元105年】永元十七年刻《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公元105年】殇帝改元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元兴元年刻《王稚子阙》公元106年】延平元年刻《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东汉中期【公元115年】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残石》公元117年】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公元118年】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阙》按:此阙分东、西西阙铭记于元初五年,东阙铭记于延光四年(125)。
又,西阙隶书捺法用双钩,为汉代刻石中仅见汉隶用双钩捺法者还有二作:一为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字之一,一为汉代铜器《大官釜》刻款公元121年】建光元年许慎(叔重)作《说文解字》,举例表达六书之旨刻《冯焕神道阙》按:此阙宋人著录为永宁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