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唐诗三百首关山月·李白.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74618439
  • 上传时间:2022-04-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5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唐诗三百首关山月·李白【原文】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边邑:也有作“边色”边邑”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翻译】: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拂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观察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视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韵译】: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移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保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讲解】: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诗人李白天宝初年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虽然国力强盛,但边尘战事却从未曾停息过,李白的这首《关山月》就是一首反映当时很多戍边将士及其前方思妇愁苦的力作作品从描绘边塞特有的风光写起,描述了战事的残酷及征夫与思妇两地相思的愁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憧憬国泰民安的美妙愿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景象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些特有的景象开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苍茫、宽阔的边塞风月图天山”,“明月”升于其上,穿行于云海之间;“玉门关”,“长风”跨越几万里,几度吹过之所特定的景物,界定了诗人起笔的立足点,是在西北边塞;界定了时间,是在边关的夜晚但凡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玉门关以西,历朝历代都是边关要塞,都是外邦与中原之间的征战之地,因此说那里早已经就成了人们意识深处“边关”的代名词了非“明月”难以照到,非“长风”不能“吹度”,那成千上万的戍边征人远离家乡,征战于这边塞沙漠深处,能见到的只有绵绵天山之上穿行于苍茫云海之中的明月,能感受到的也只有从遥远的内地吹来的漫卷着狂沙的万里长风试想一下,在这离家万里的边关要塞,置身于苍茫、荒芜的沙海之中,那些戍守边关的人,怎能不勾起深切的怀乡思归之情呢?因此说,从外表上看,诗人是在以戍边将士的感官凝视和感受边塞的天山明月、玉门长风这一苍茫宽阔的边塞图景,而字里行间则深深地蕴含着戍边战士与其家人无限的愁苦与凄凉 诗人在作品开篇如此描绘的目的并不是简洁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描绘一幅宽阔的征战背景,为后边写望月引起的情思作充分的渲染和铺垫。

      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四句诗,从内容方面看,诗人重笔描写战斗;从构造作用方面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所写内容由前四句的写景过渡到本四句的描写战斗的残酷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说的是战斗的漫长下”,指出兵当年汉高祖刘邦领兵征讨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就告知人们这里自汉代以来,战斗从未休止过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描写的是战斗的残酷,也就是说,自古至今,奔赴疆场的戍边征人没有活着回去的这些都是从前四句宽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中迭印出来的残酷的征战景象可见是诗人在前四句中浓墨写景的真正意图所在 “戍客望边色(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戍客望边色,”即戍边战士们望着边关月夜的风光,进而引发思归之愁苦;“高楼当此夜,”即推想此刻闺阁中的妻子肯定也在因思念丈夫而不停的叹息这四句诗,从内容方面看,写的是“戍客”及妻子的两地相思之愁苦;从构造作用方面看,“戍客望边色”与“高楼当此夜”是对开篇写景的照顾,“思归多苦颜”与“叹息未应闲”则深刻地提醒了作品的主题。

      这首《关山月》从大处看,诗人把征人的思归之情放在宽阔苍茫的边塞背景之中,气概雄浑、悲壮从微小处看,语言淳朴自然,保持了浓郁的民歌韵味 【评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受,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苦痛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经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好像应当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好像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奇而壮丽这样的境地,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或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宽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生怕“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好像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旧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眺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拂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假如联系李白《半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展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晰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外表上好像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思念乡土的心情就很简单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宽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斗,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家乡这四句在构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斗,由战斗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顿的。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好像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宽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宽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非常肤浅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提醒了战斗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很多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苦痛,但对战斗并没有作单纯的责备或歌颂,诗人象是深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冲突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简单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简单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地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假如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考,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宽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考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绽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诞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202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自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漂亮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扬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诞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202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诞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局部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头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处处游历,盼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抱负和理想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连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盼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始终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举,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旧连续他那漂浮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