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粤剧的表演艺术及舞台美术.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42066643
  • 上传时间:2022-01-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4.9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粤剧的表演艺术及舞台美术                    摘要: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粤剧 表演艺术 舞台美术一、 粤剧起源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二、表演艺术传统粤剧的基础表演程式,如“拉山”“云手”等动作,都有自己的特点,保留着古拙、刚劲的艺术风格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前辈艺人创造了“大架”“十八罗汉架”“五更架”“锣边大滚花”“七槌头”等表演程式组合,经过不断的筛选、积淀和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粤剧特点随着粤剧与京剧等剧种的艺术交流渐多,粤剧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断地吸收、借鉴、学习其它艺术形式为己所用,形成驳杂、多彩、全面的程式特点1)唱腔粤剧为多声腔剧种其唱腔结构体制主要为板腔体,兼有曲牌体其声腔有梆子、二黄、高腔、昆腔、专腔、歌谣、杂曲等其中梆子、二黄为基本声腔,习称“梆黄”大腔,原用于高腔剧目中,并有“大腔首板”“大腔中板”“大腔四门”等板式之分保留着一人清唱、众人相合,鼓锣间奏、不尚管弦,以及高亢、明丽的风格和特点昆腔,粤剧习称“昆牌子”早期的昆牌子,不少是从昆曲中直接吸收过来的这些牌子,曲文大都出自昆曲原本。

      昆牌子词格,多为长短句,也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但数量不多粤剧中,今尚保留近百支高昆牌子,它们都有一定的曲词和锣鼓伴奏程式,但都已脱离了原来剧目而被单独使用原有牌名遗失较多,常以唱词首句称呼或套用其他牌名代之其常用调式有商调、角调、羽调,均为五声音阶;宫调式为七声音阶梆子,其唱腔特点是以梆击节,高亢激越击节之梆,也称“柝古”,南方叫“木鱼”早期以梆(即“木鱼”或称“卜鱼")、笛(唢呐、竹笛)、二弦伴奏,称为“梆笛组合”打击乐器用“大锣鼓”,又称“高边锣鼓"歌谣,粤剧歌谣体唱腔有“木鱼”“龙舟”“南音”“粤讴”“板眼”“芙蓉”等2)演唱粤剧演唱分平喉(男腔真嗓发声)、子喉(女腔假嗓发音)、大喉(又称“霸腔"“左撇”,男腔真嗓发声,兼用假嗓)、玉带左(又称“平霸”,男腔真嗓发声)生、丑用平喉,花旦用子喉,小武、武生、花脸用大喉,末、婆用平喉武戏文做”的小武、武生多用玉带左平喉、子喉唱本腔(指各种板式、曲牌的基本曲调);大喉、玉带左往往将本腔翻高四至五度行腔问字拶腔”是粤剧主要润腔方法,行腔一要顺乎词意,二要讲究字声、语调,不求花哨,由此形成了粤曲的腔由字出、字随腔落,调式变化与节奏变换自然、顺畅之特点。

      3)说白粤剧说白的最初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直到民国早期,粤语才真正成为演出的基本语言粤剧说白按照押韵与否可分为八种,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 [10] 4)武打把实用性和技击性都十分强的少林武功,搬用到粤剧舞台上表演,是早期粤剧的表演特色以实用性武技入戏,在其它地方剧种中较为少见相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突出表演性和以身段美感为主的北派武打技巧,惯将传统粤剧武戏技能称为南派武技这是粤剧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其内容包括“打真军”“六点半棍”“打五件”等武技,和“呕真血”“玩肚”“耍牙”等特技表演,以及跟斗、把子等武功技巧 [11] 5)行当粤剧原有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等十大行当,后精简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六大类粤剧表演带有质朴粗犷的特色,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拗腰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十分出色粤剧化妆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6)排场艺术排场是传统粤剧演出的主要艺术元素它是传统粤剧舞台程式动作的有机组合早期粤剧“提纲戏”没有完整规范的文字剧本,艺人只有掌握大量排场,方能应付当时粤剧的演出。

      传统粤剧表演排场大致可分两类:〈1〉一般性的群体表演排场〈2〉敷衍具体戏剧情节需要的特定表演排场粤剧排场有固定、规范的表演程式组合,有一定的表演特点,有具体的内容指向,有能够被其它戏套用、仿用、借用的普遍的意义当年的“提纲戏”往往就是由众多的排场连缀而成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排场艺术不断地有所创造、发展和丰富,也有部份遭到了淘汰三、舞台美术(1)化妆粤剧习惯将演员的面部化妆称为“妆身”它包括各表演行当的妆身,以及“开面”和面谱早期粤剧戏班演员妆身相对较为简单,只用乌烟按自己眉眼勾画,双颊涂红粉,小武演员要表演火爆武戏场面时,则采用“不贴色”,运用气功,使脸面瞬间变红、变白、变青,以此表现人物情绪20世纪20年代,粤剧学习京剧的化妆方法,为修饰演员的面型,生脚将勒人字形的水纱改勒圆形,旦脚贴片子;花面开面使用面布,在耳边加插双翅,一些较常使用的面谱,如“关公面”“包公面”等,改按京剧脸谱勾画但在旦脚头饰方面,粤剧趋务时尚,为与当时的“胶片”戏服相配,使用了“正凤”“侧凤”“片子石”等头饰因各地方剧种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现时化妆的总体样式已趋于大致相同.(2)戏服粤剧早期的戏服并非如其它剧种一样以明代衣冠作为戏装,而是自成一格,男女角色的戏服样式均是广绣企领长袍,阔口、中袖,此种装扮与当时生活装束相近,在舞台表演时宽松自由、不受拘束。

      其后,粤剧戏班借鉴京剧的戏服和装扮,使戏服更好地成为表演程式和技艺的依托例如由于引进了水袖,就必然带来舞动水袖的水袖功,腰扎“板带”,就要熟习踢板带的技巧,这样就将戏服和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在引进京剧服装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粤剧的部分特色,如来自人和木偶同台的“阴阳班”中武场角色的戏装“鬼衣大带”等3)头饰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并有系统地上片子、戴头套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巧,并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云龙吞珠图纹,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4)舞台用品粤剧戏班把道具、盔头、须口、靴鞋、把子等舞台用具分放在特制的木箱内,概称“杂箱”箱内物品,种类繁多。

      与其它剧种相较,部份名虽异,但物相同,如盔头类之福儒巾,京剧称文生巾;道具类之斗倌,京剧称喜神;粤剧的枱围椅褡,京剧称桌围椅帔;它们的样式和功能都完全一样有些是名虽同,但物各异,如粤剧的水火棍,就取代了京剧的玉棍、盘龙棍、笞棍等几种不同样式的舞台演出所用木棍的功能作用有部份是传统粤剧特有的,最能体现粤剧特色的物品,如须口类的五色须,靴鞋类的广东跷,道具类的“雷公翼”“日月牌”等所有这些舞台用品,都是为了配合表演艺术而产生和存在的当某项表演技艺退化了,在舞台消失了,其相应物品也随之被淘汰了例如表演南派武技“打真军”所需要与之相配的“钢刀”“扎嘴”“插仔”等把子,就是其中一例现时粤剧杂箱的所有舞台用品,无论是制作材料、样式、功能,都与京剧大致相同5)表演场所粤剧习惯将舞台布景的岗位和人员,统称为“画部”早期粤剧多在农村搭戏棚演出,和其它剧种一样,都是以一桌两椅变化组合成象征性的舞台景物,尚无“布景”可言20世纪初,粤剧进入城市,开始由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过渡,从而对粤剧舞台布景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这个时候的布景,还只是一种单纯装饰性的画景和摆设随着剧目内容和表演风格的变异,演出越来越需要舞台环境的配合,在当时志士班进行戏剧改良的推动和影响下,向话剧学习,装配写实性布景,动用大画、软画、硬景等不同搭配,组合成点示戏剧具体环境的不同场景,这种布景方法和风格,从此一直在沿用。

      20世纪30年代,在商业竞争的市场背景下,粤剧曾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大城市的剧场演出中一度出现运用声、光、电和机械技术制作的“机关布景”当中,有与剧情结合较好者,起到了烘托气氛,增强舞台表现力的作用,但更多出于标奇立异,招徕观众,成了背离戏曲艺术规律的景物堆砌新中国成立后,粤剧的布景在粤剧界“净化舞台”的实践中得到了改进,并沿着民族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剧场开始构建了天幕、底幕、大幕、二道幕、“弗拉”“鸡翼”等组成的镜框式舞台;还出现了民间图案装饰的台框装置;舞美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软幕布景;又借鉴吸收了线网贴布画技术和幻灯新技术,使粤剧舞台形成了远景、中景、近景融为一体的立体布景随着导演制度和舞台美术设计制度的建立,粤剧舞台的布景更趋向于创意化、风格化,与戏剧整体风格的协调亦更为紧密舞台美术设计和制作程序也更进一步规范化,较有规模的粤剧院团还设立了舞台工厂,粤剧舞台美术向更高的层次迈进6)乐队乐器粤剧乐队旧称“棚面”,早期基本沿袭“外江班”的文武场体制,由5人组成,称“五架头”乐队分为左、右场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钹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另外,还有一种专为堂会、庙会、红白喜事、游行、迎送等场合演奏的乐队,称为“八音班”,以箫、笛(大、小唢呐)、月琴、提琴、板鼓、锣、钹等乐器组成,有时也作为粤剧和粤曲歌班的伴奏乐队。

      本地班”形成后,粤剧乐队逐渐丰富,分工也渐细致此外,受声腔流变的影响,主奏乐器与组合方式也出现过几次较大的变化总结:如今的社会速度发展飞快,已经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人们的生活逐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迹象,粤剧应该在表演形式上跟上社会的发展形势,立足于现代人的思维和形式,对粤剧题材全面进行创作,表演程式上一定要紧跟当代社会的步伐,体现出时代特色,让粤剧能够具有一定艺术感和美感  参考文献:  [1]刘建科. 粤剧流派唱腔的传承和发展[J]. 戏剧之家, 2017(10):22-22.  [2]林婷. 浅议粤剧的文化品格及生存境遇[J]. 艺术评鉴, 2016(1):173-174.  [3]陈书琴, 林国明, 廖肇安,等. 粤剧艺术人物角色视觉元素提取与设计应用研究[J]. 设计, 2017(7):130-131.  [4]毕海荣. 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与发展[J]. 音乐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