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pdf
4页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绝密启用前 天津市 2012 年初中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卷 一、 (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9 分14 小题,每小题 2 分;511 小题,每题 3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娴熟(xin) 沉湎(min) 戛然而止(g) B.眷念(jun) 禁锢(q) 销声匿迹(n) C.泯灭(mn) 亢奋(kng) 迥然不同(jing) D.梦寐(mi) 归省(xng) 忍俊不禁(jn)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_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_开来,细细地品,那寖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_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歇息 B.环绕 荡漾 栖息 C.环绕 飘扬 歇息 D.缭绕 飘扬 栖息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B.将在天津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给弘扬天津精神和天津的形象带来良机 C.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 ,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D.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 使体育迷无须紧盯电视屏幕也能观看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脱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鉴赏印章,除了看材质,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几个组成部分:印面,印款,印饰 D.网路改变了阅读方式,读者“百度”一下“电子书下载” ,可搜到三千多万个相关网页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诗人选择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 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与活力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 这是词人对记忆中豪迈壮美的军营生活的描写“醉里” “梦回”表现出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 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 “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 “灰烬” “血” “泥”写出了沦陷区的凄惨景象。
D.我想那飘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 诗句描绘了“天上街市”的奇景,诗人用两个“定然” ,语气肯定,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现实世界 阅读中国石拱桥的节选文字,回答 68 题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以为” 。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6.下面对赵州桥说明内容及顺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建造规模和设计者 B.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结构特征、修建时间和建筑规模 C.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建造规模和结构特征。
D.依次介绍了赵州桥的修建时间、地理位置、结构特征和设计者 7.下面对选文所使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 B.选文通过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C.选文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评价,赞美赵州桥设计和施工的巧妙绝伦 D.选文中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赵州桥四周景色优美 8.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为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援引水经注上的记载,令人信服 B.选文第三段的结构是先分说、后总说,这种结构使文章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C.选文高度肯定了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D.选文中“当时” “可算”等限定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阅读小石潭记的节选文字,回答 911 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尤清冽 冽:凉 B.卷石底以出 卷:弯曲 C.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可以 D.乃记之而去 去:离开 10.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写隔竹林, 闻水声,“伐竹取道” 才见小潭的经过, 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 ,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 直抒胸臆, 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第卷 二、 (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 分) 12.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6 分) (1)东临碣石,_ (曹操观沧海 ) (2) 沉舟侧畔千帆过, _。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3)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4)岱宗夫如何?_ (杜甫望岳 )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 (范仲淹岳阳楼记 ) (6)_,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13.自古以来,月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散,可谓“人有悲欢离合, (1) ,此事古难全” 在诗人的笔下,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勾起了游子思乡之情;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写了骨肉离散之愁; “ (2) ,千里共婵娟”寄予了人间最美好的祝愿 (2 分) 三、 (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 1416 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本:根建:树立倚:偏颇体道:包含仁德虚受:虚心接受砥砺:磨练名行:名节操行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 分) (1)竹本固 固:_ (2)夫如是 如是:_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分)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_ 16.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 分) _ 四、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清秋书简 ,回答 1720 题 清秋书简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 “灯下草虫鸣” ,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 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 “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 ”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 年第 2 期,有删改) 17.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3 分) _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 语文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