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科研论文: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docx
24页小学教科研论文:由叶圣陶小学教科研论文:由叶圣陶““读整本读整本 书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摘 要】 “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学生年龄特点、读物特点、阅读能力元素出发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关键词】小学语文;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1941 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 ,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1](204)XX 年 7 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下面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1](205)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
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叶老在他的著述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叶老在 1922 年 1 月 20 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 “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 ”[3](12-13)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1.发展语言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2.锻炼思维。
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 “公主” ,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 ,对作品进行“伸展” “评鉴” ,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3.丰富体验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二、整本书的选择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 ”[3](105)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选择整本书,师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出版社和书评人推荐的书目会有不同,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些书目中都出现的书,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变化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所以,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 《儒林外史》 《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 《毛毛》 《爱德华奇妙之旅》《长袜子皮皮》 《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朗读,读书的数量反而会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教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一学期有两三本五、六年级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快了,能够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选取的书能做到一个月一本,那一学期就可以读四、五本当然这个数量是在师生“同读一本书”的范围内,不包括学生自己的自由阅读数量,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学生读的数量会更多一些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3](257)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老师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 “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 “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4](95) ;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 “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字词” “找出书的特点” “好书介绍”[4](95)等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老师应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4](95)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法,谈论描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4](95)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4](95)等二)按照读物特点指导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摘 要】 “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学生年龄特点、读物特点、阅读能力元素出发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关键词】小学语文;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1941 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 ,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1](204)XX 年 7 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下面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1](205)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叶老在他的著述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叶老在 1922 年 1 月 20 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 “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 ”[3](12-13)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2.锻炼思维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 “公主” ,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 ,对作品进行“伸展” “评鉴” ,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3.丰富体验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二、整本书的选择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
”[3](105)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