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社会工作-“社工+志愿者”模式的运用及发展——以西部(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项目为例论文.docx

25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88453393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94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社工+志愿者”模式的运用及发展——以西部(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项目为例【摘要】随着社会进步,我国人民对社工的正确认识不断加深,社工所需要的处理的问题无论从数量还是范围都大幅增加如今社工人才储备扩大、机构专业化提高,已具备基础条件加深与庞大的志愿者组织群体的合作另外,虽然香港早在1971年就开始推行驻校社工,并于2000年全面实行“一校一社工”制度,但内地驻校社工却是在2007才开始起步,目前“一校一社工”覆盖率远远不足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梳理国内外社工发展基本轨迹,讨论加强与志愿者合作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一校一社工”专项将该模式本土化的方法,再从数据与实践工作模式上分析部分问题并提出“社工+志愿者”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社工+志愿者;一校一社工;本土化;问题;发展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 of "social workers + volunteers"——taking the project of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in the China's Far West Program as an example[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workers has been deepened, and social workers need to deal with more and more problems. Nowadays, with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workers' talent reserv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stitu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basic conditions have been met to deepen cooperation with a large group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In addition, although Hong Kong started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of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as early as 1971, and the system of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was fully implemented in 2000, the social workers in mainland started in 2007. At present, the coverage of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is far from enough.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ort out the basic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 workers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with volunteers and the method of localizing the mode through the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project, then analyze some problems from the data and practical work mode and put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social workers + volunteers" mode.[Keywords] New model Localization One school one social worker Problems Development目 录1.前言 71.1研究背景 71.2研究意义 71.3研究目的 72.国内外文献综述 82.1“社工+志愿者”模式 82.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82.2.1西方社工专业发展历程 82.2.2国外“社工+志愿者”模式相关研究 102.3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12.3.1国内专业社会工作概况 112.3.2国内“社工+志愿者”模式的发展历程 123.西部(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的工作模式 133.1项目背景 133.2项目具体模式 134.“一校一社工”项目相关调查 154.1志愿者规模、形式 154.2志愿者报名动机 154.3相较于其他志愿者的优势 154.4社工机构数据 165.“社工+志愿者”模式问题分析 175.1组织问题 175.1.1社工机构 175.1.2志愿者组织 175.1.3政府部门 185.2个人问题 195.2.1社工 195.2.2志愿者 196.结论及建议 216.1“社工+志愿者”模式的发展方向 216.2针对社工及志愿者发展的具体措施 216.2.1社工 216.2.2志愿者 22参考文献 23致 谢 25附录A 西部(山区)计划意向调查 261.前言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持续发展,人民对社工的正确认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在遇到问题时优先寻求社工帮助,而如今社工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广州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已有43万持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也大幅提升,但岗位空缺仍然十分巨大,为了应对日后还会持续增加的咨询量及问题,社工需要找到方向取得进一步发展补充社会各岗位的空缺,而与基数庞大且价值理念、工作都十分相近的志愿者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1.2研究意义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十分普遍“社工+志愿者”合作模式,但合作基本流于表面,只能减轻社工负担,但无法真正有效的把潜在人才转化为专业社工我国有2亿注册志愿者,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加深社工与志愿者的合作,长期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水平素养,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志愿者成功掌握专业社工技巧,那也是20万人,相当于持证社工的一半,而如果有万分之一的人通过合作的培养,转入到正式的社工行业中,那也是万人之数,能极大地填补岗位的空缺且一旦形成体系,这就不再是一个短期活动,而是能成为机构长期自主造血的方式,到时无论是社工行业扩大,还是志愿者组织总体水平提升,都是社会服务体系影响力提高的良好途径1.3研究目的根据国外已有的合作经验,通过“一校一社工”项目进行实践认证,依靠该项目实践经验、反映问题对“社工+志愿者”模式进行本土化改良,最终,把该模式打造成一个符合我国国情,但又不依赖于政府部门,能够由社工机构与志愿者组织自行运作的体系2.国内外文献综述2.1“社工+志愿者”模式“社工+志愿者”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社工与志愿者合作开展公共服务、帮助社会人群,是一种工作模式,使双方在专业技能与人力资源两方面形成互补,但另一方面,当长期合作足够深入,成为一种成熟体系后,也可以看作是双方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般的“社工+志愿者”工作模式都是一次性的浅层合作,以深圳的“双工联动”为例,向各方面服务组建了许多队伍,极大地增加了社工的有效服务范围,同时提高了志愿者们的效率,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李祥杰、张卓华、王冠,2019)但这也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往往每次活动时间不长,志愿者与相同社工合作周期短,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专业知识交流,除了分摊掉一些对于社工专业性要求不高的工作负担,完全按照社工安排开展服务,基本不需要自身能力表现,也没有习得社工专业技能的必要,志愿者无法从中窥探专业化的大门而且目前网络平台发达,社工组织只需要通过在本市的志愿系统上发布服务项目,就会有来自街道的志愿者报名参加,不再需要社工机构主动对接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的要求也仅仅只需要有正式注册这一条,随机性、流动性也非常之大,不再需要绑定特定组织,所以社工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很少达成深度的长期合作,稳定培养一批志愿者的专业性2.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2.2.1西方社工专业发展历程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NASW)Abraham Flexner在1915年全美慈善与矫治大会上一篇“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么?”的大会质疑性发言揭开了西方社工专业化历程,他认为专业有六个标准:专业是一个智力活动,专业运用科学和知识,专业是去实践特定的专业目标,专业具备可以教授的技术,专业倾向于自己的组织,专业日益呈现动机上的利他性(Abraham Flexner),而社会工作是宽泛的文化行活动,没必要刻意掌握专业技术,因为社工的工作更多的是协调其他专业并非拥有专业。

      然而就在2年后的1917年,里士满出版《社会诊断》,因为其定义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她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不过,仅此仍不足以让社工站上台面,有别于Flexner的预测,社工之后的发展逐渐偏向精神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向,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影响,不断追随着精神医疗技术,发展独立的专业技巧(郭伟和、郭丽强,2013)直到1957年Greenwood将一篇名为《专业的特质》的文章发表在全美社会工作人员协会会刊《社会工作》上,文中提出了专业需要拥有五个特质: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专业伦理、专业文化、专业权威论和社区认可,而美国社会工作已经基本满足了这些条件,因此得以迈上准专业台阶(Greenwood)这一段时期,西方福利国家同时也在构建各自的社会福利体系二战之后,在凯恩斯和贝弗里奇两种思想的联合指引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套复杂而精细的治理技术,发展积极干预职能、全面调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米歇尔·福柯)社会工作也靠着依附于福利国家体系,获得了国家福利支出的帮助,能更多地提供积极高了社会地位但这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左派和右派的学者都对此展开了激烈批判。

      左派认为依附于福利社会的社工所行的功能是对穷人的管制(Piven,Cloward)右派则认为这使得福利对象变得不负责任、行为放纵,成为一种懒惰的依附群体,丧失了美国社会传统奋斗精神(Charles Murray)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批判声音,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社工不在盲目地追求垄断地位和单纯的治疗技术而是出现了去专业化的多元发展态势及相互竞争和转移的发展范式(郭伟和、郭丽强,2013)这些学者对过去半个世纪的专业化进行反思,涌现出“去专业化”思潮,认为社工应保留某些最初的和独特的品性,这种观点认为,社工的过度专业化偏离了对社会变革的承诺,导致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的丧失鼓励多元、开放和竞争性范式对话, 保持积极活跃的发展动力,其结果便是到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百年轮回后,西方社会工作已经从对福利国家的高度依附状态,进入到一个逐渐脱离福利国家,相对融合和弥散的后专业发展时期(曾家达,许达,胡晓韵)2.2.2国外“社工+志愿者”模式相关研究以色列的学者Caduri Aviva通过从26个时政社会服务部门的287名社工进行随机抽样,对比有与志愿者配合和没有与志愿者配合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在观念、组织文化、培训和经验的不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