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念信念与三观建设 第三章 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doc
20页第三章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人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在人的精神中,理想是精神存在的支柱当代社会急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对人的精神世界提出了极大 的挑战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预测的社会生活 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有人甚至错 误地认为建立和实行市场经济就是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不过是旗帜而已 这种错误观点的直接后果就是要人们放弃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理想信念 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相一•致的那么,资本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呢?是仁爱、自由、平等、公正, 还是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为所欲为?对那些根本就没有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 而充满着封建腐朽观念的人们来说,能够身体力行的答案恐怕是后者,因为他们一 旦走入了理想的真空地带,伴随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只能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蜕化变质,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忽视了 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背离了他们曾经信仰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因而失 去了抵制诱惑的能力。
邓小平曾多次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 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 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 主义的远大理想”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理想信念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事业兴衰成 败的根本性问题三讲”教育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原因 即在于此本章将论述理想与现实、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如何树立共 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等问题第一节理想与现实理想是人们前进的方向和行为的动力,它推动着人们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一般来说,理想是同个人的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想象正确的理想总是同现实相 联系,能够实现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往往会形 成各种不相同的理想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进步要求的理想,是值得人们去为之奋斗 的理想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幸福的所谓“理想”,则是落 后的甚至反动的“理想”,应当坚决予以摒弃一、理想是个人和社会前进的方向理想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经过推理和想象得出的具有其内在必然性的意识 观念。
社会理想、家庭理想、道德理想、事业理想等各种具体的理想形式使得人们 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方向明确,充满着前进的动力马克思说得好:“如果我们洗 择了虽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 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 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现实生活已经一再说明, 只有这种远大的理想,才能使人奋发图强,并经得起各种艰难曲折的考验而不会消 极悲观,不会失望动摇每种理想在人们心n中的价值地位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 其中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基石,制约着个人理想的发展方向、内容和速度个人 理想与社会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社会理想都包含着对未来社会理想的个 人发展的预见和设想,个人一般是在社会理想的影响下,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个人理 想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的个人理想都应当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 来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了在短期内实现小康的社会理想,一些人很快 就把富裕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可以说,个人理想很难脱离社会理想,它应该是社 会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人的自觉认识的统一。
理想不是哪个人的空想理想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并伴随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人类生活和动物生活的一大区别以道德理想的形成为例,我们可以看 到,人们在提出一定的社会理想的同时,总是相应地提出一定的道德理想,在全社 会培养和造就这一社会理想所需要的道德人格在我国封建社会,《大学》提出的道德人格理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平天下在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我们要求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成为“四有”人才这些道理是相通的但是,只有科学的理想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巨大动力它使人具有崇高的人生目的、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高 尚的情操、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是任何单纯利己的、个人主义的 驱动力所无法比拟的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理想而以有千差万别,但总的说来可以 概括为两大基本的类型,一类是属于先进的、革命的、正确理想,一类是属于落后 的、反动的、错误的理想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 的理想,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的理想,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理想,因而是先进的、革命的、正确的理想与此相反,一切只是为了个人、家庭 和小团体的私利的“理想”,一切落后的、迷信的、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 的所谓“理想”,都是腐朽的、反动的,是应当坚决予以摒弃的。
无论社会理想还是个人理想,都不是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自发形成的,教育和 学习是它们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想教育和理想修养可以使社会成员理解和接 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理想理想修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不断反复 的过程,它不断提高,永无止境,因为个人的理想修养与其思想觉悟、文化素质和 生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学习而形成的理想的 形成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和选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人自我行为评价 能力的提高上如道德理想形成的过程,就是在相互对立的道德观,即善与恶、正 与邪、是与非等观念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道德理想特别强调内心修养方面的锻 炼,做到持之以恒、防微杜渐同样,其他理想的形成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在我 们的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不应思想和观念仍然顽固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共产主 义理想的形成就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才能得以巩 所以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是一个持续的和长久的过程,人人都应提高理想修养的自觉 性现在全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 治思想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空想古今中外的空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逃避现实我 国有世外桃源的故事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乏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著,悉如外人黄发垂看(tido),并怡然自乐这只是反映了一种在小生产条件 下看不惯社会腐败而洁身自好、寻求精神解脱顶多是空想的境界这些空想是现实 社会的折射,是过滤掉社会•丑恶后的美丽,也是在改造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的悲哀 这种空想连头疼医头、脚疼医疼的方法都不如,因为它没有致力于去解决社会现实 问题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并 进而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改革设想,为我们指明了现 实中前进的方向由此产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当然不是逃避现实的空想共产主义 理想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理论观点所组成,并体现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 基本纲领中这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坚信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的根本依据,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先进的、革命的、正确的理想对一个人的行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能够 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能够使人们有坚定的立场,它是人们抵御一切歪理 邪说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有些人看到现实社会还比较落后、党风还没有根本好转, 就感到共产主义理想渺茫,就不敢宣传它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共产主义的理想, 代表着人类最进步、最合理、最正确的理想一但人们形成和培育了这样一种崇高 的理想,它就会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以极大的毅力, 去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以促使这一理想和kl标的最终实现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正确指引人们航向的罗盘针,能够使人们在黑 暗中、绕过暗礁、辨别方向,从而顺利地达到预定的目的一种理想和信念愈是崇 高和伟大,它也愈能激发出火热的激情和献身精神,愈能鼓舞人们为这一理想和信 念去不懈地奋斗,直到理想的最终实现二、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是最大程度实现个体价值的必由之路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有多方面的需要,个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去满足自我的需要这是创 造价值的过程,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个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他的自我价值实 现得也就越充分但是,“自我”是具有社会性的自我,抽象的个人价值是不存在的个人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个人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只能在与社会、他人的 关系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个人要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必须取决于社会给他提 供的物质生活条件。
个人自我精神生活的满足也同样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精神财富 同时,个人又努力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贡献于社会个人理想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因为个人的理想和价值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人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个人价值的本质 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个人的社会生产价值,也就是个人 为社会所创造的必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社会在各自的领域中成为有价值的人 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个人的社会取决于他的社会生产价值,但并不排斥个人对社会 财富的获取、享用,因为人既是社会需要的客体,同时又是社会价值的主体个人 组成社会,个人需要的总和就是社会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理想显然不能脱离 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社会需要总是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需要,这种 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甚至是极其尖 锐和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 也会出现暂时的、局部的不一致,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个人、集团、阶层 之间在需要上的差别和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协调和处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 的关系,使这些矛盾不会导致对抗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一致,意味着社会价值的“美”、道德价值的“善”和认识 价值的“真的统一。
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个体价值不等于其自 然属性,不是个体的自然存在形式,而是社会对其认可的东西这种认可既是功利 的,又是审美的事物的审美价值不同于其功利价值前者满足主体的审美要求, 后者满足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但在一些领域中两者又互相交错和互相渗透个人 的社会价值在其理想形态上,应该是个人作为社会客体与社会主体的和谐统一它 要求个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去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体的权益显然,这种统一要受到 个体对社会价值的认识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感觉到社会需要自己,并且自己也有能 力满足社会的那些需要时,他的自我价值的评价就会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反之, 如果他感觉到自己对社会是町有可无,那么他的自我价值评价就会很低,社会责任 感也相应地较差由于人们的世界观、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对自我价值的评 价也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的人能对自我价值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价,而有的人则 不能那些自私自利、自以为是或自卑自贱的人,都是缺乏正确评价自我价值的基 础,他们不是夸大就是贬低个人的自我价值个人只有把自我放到整个社会中、把 门己的页献和社会的承认结合起来考察、评价自我价值,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评价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