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情况及对策建议20151007精讲.doc
8页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情况及对策建议按照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开展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技术调研的通知》(农技栽培函〔2015〕332号)的要求,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西南片调研指导组,于2015年9月13~19 日赴贵州、云南两省对高原夏秋蔬菜生产技术进行调研指导专家组先后到贵州安顺平坝、西秀、关岭,黔南州都均、龙里,云南滇中嵩明、曲靖麒麟、楚雄元谋等市县区,通过实地考察夏秋高原蔬菜生产基地、集约化漂浮育苗场、产地分级整理场地、示范园区和生产企业,与省市县各级生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座谈交流,在田间地头与菜农、乡镇村组干部以及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咨询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了两省高原夏秋蔬菜生产情况、技术水平、蔬菜作物田间长势,为当地更好地发展高原夏秋蔬菜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和技术措施1.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情况云贵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本区域适宜蔬菜生产的多为海拔高度800~2200米的高原、平坝和丘陵山区,夏季凉爽,有“南方天然凉棚”之称,7月平均气温≤25℃,无需遮阳降温设施可生产多种蔬菜近年来,云贵两省积极贯彻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发改农经〔2012〕49号)要求,创新发展思路,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狠抓项目建设,培育主体创建品牌,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努力开拓市场,高原夏秋菜已成为我国“西菜东运”的重要生产基地,对保障全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7-9月夏秋淡季蔬菜供应、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贵州省蔬菜种植面积1925万亩,产量2881万吨,产值605亿元;夏秋蔬菜1383.1 万亩、产量1957.7 万吨,其中喜冷凉反季节菜约700万亩,威宁县70万亩全年蔬菜外销1286.5万吨,其中夏秋蔬菜1110.7 万吨,占外销总量的86.3%夏秋蔬菜外销前十位依次为辣椒244.8万吨、番茄91.2万吨、大白菜87.0万吨、黄瓜56.9万吨、普通白菜55.5万吨、萝卜45.4万吨、菜豆43.9万吨、茄子41.3万吨、豇豆32.9万吨、甘蓝30.3万吨,以上10个品种占夏秋蔬菜外销量的65.7%销售区域以珠江、长江流域为主,销往国内20余个省(市、区),出口港澳、东南亚和欧盟等地截止2015年8月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609万亩,产量2502万吨2014年云南省蔬菜种植面积1400万亩,产量2100万吨,产值420亿元蔬菜全年外销1350万吨,其中出口销量67.8万吨,占我省全年传统大类出口农产品总量的82%,实现出口创汇8.25亿美元,占该省全年传统大类出口农产品总金额的49%,已连续5年居首位利用高海拔立体气候特点,夏秋季节重点生产喜冷凉的叶菜类蔬菜,面积800万亩,产量1300万吨,主要品种有生菜、西兰花、甘蓝、芥蓝、马铃薯、番茄、花椰菜、豌豆等,外销商品菜优势明显。
2.主要特点与经验做法2.1 依托资源优势强化政策引导,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基地与外向型主导品种贵州依托大娄山区、苗岭山区、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中高海拔区域基地,初步构建了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耐寒、半耐寒、喜温蔬菜产业带云南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及滇东北为主的夏秋蔬菜优势产区主要产品为甘蓝、萝卜、大白菜、芹菜、胡萝卜、花椰菜、青花菜、生菜、生姜、大葱等喜凉蔬菜以及辣椒、番茄、菜豆、西甜瓜等喜温瓜菜,集中在7 -9月上市贵州以特色辣椒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各主要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组织外销鲜菜2197万公斤,实现销售产值1.26亿元围绕产业带,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实施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产业提升等项目,开展了蔬菜基地大棚、排灌设施、运菜通道、产地市场、预冷库、采后处理等配套建设,提高基地生产能力如昆明市在中远郊县区新建了沟渠、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的蔬菜基地11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3万亩,市级投入建设资金标准达2250元/亩,支持发展冷藏保鲜处理设施和冷链运输,全市有保鲜冷库1500多个,日处理能力5万吨左右曲靖麒麟区加大大棚、喷灌、滴灌、微喷灌、漂浮育苗等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已建成现代喷灌蔬菜种植基地26000亩,大棚5000亩,工厂化育苗大棚300亩,产品储藏扣板冷库12500立方米,加工厂房5100平方米。
2.2 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关键技术模式,不断增强高原夏菜竞争力以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实施外销菜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科技项目,引进筛选推广茄子、辣椒、番茄等瓜菜优良品种,大力推广蔬菜集约化漂浮育苗,微喷、滴灌肥水一体化技术,防虫网、诱杀虫板、水泥硬化踩台、地裙膜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以及采后处理分级包装预冷等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和关键技术到位率,极大增强了高原夏菜竞争力推广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等茬口搭配合理的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如黔南州龙里等地利用水稻田轮作种植番茄等瓜菜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减轻了白菜根肿病、茄果类青枯病、瓜类枯萎病及连作障碍等不利因素影响2.3 创新机制引进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增强示范带动作用考察的贵州安顺西秀区、关岭县,黔南州都均等重点夏秋蔬菜基地,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主体,产销对接”的方式,培育规模生产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云南麒麟区先后引进了香港勇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惠州堂生蔬菜专业合作社、曲靖市绿联高新农业有限公司、香港乐颐果菜公司、深圳茂雄公司、云菜集团公司进驻,带动建设外销蔬菜生产基地20000亩。
嵩明县扶持蔬菜营销企业,已发展到32家,冷库129个,总容积66819.7立方米,每年冷冻加工的蔬菜近30余万吨,产值3亿多元,年发菜10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年发菜5000—8000吨的企业有7家通过龙头的引进,增强主体带动力,开阔眼界,更新思维方式,开拓了产品销售市场,加速了产业发展速度,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2.4强化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从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方面着手,在基地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产地准出制度,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设立农残快速检测点,建立田间档案在市场方面,初步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可追溯,对农残超标蔬菜实行集中销毁在工作机制上,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和部门分段监管的局面,对重要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和重点市场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抽检和监测工作,依法严厉打击违规制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加强了对农药生产企业和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外销蔬菜产品品质和安全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基本达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目标昆明市结合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建设,每年全市建立安全生产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推广基本全覆盖,推广“五个一”生物物理集成技术应用;元谋市大力推广应用物理杀虫灯、黄板、昆虫性诱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联防联治等植保新技术,覆盖面积达12万亩,比例50%以上。
2.5 培育打响品牌,不断拓展市场销路根据蔬菜生产区的基础条件、交通、辐射区域,建设产地交易与批发市场,提高外销能力贵州以特色和生态为贵州蔬菜的内在素质、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集中投入,加大宣传,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贵州蔬菜大品牌,如“老干妈”和“黔山牌”蔬菜等产品已批量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地云南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云菜”等特色优势品牌,促进蔬菜优势产业集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全省现有28种蔬菜被评为云南名牌农产品,晨农等2家商标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现有12家蔬菜产区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同时狠抓“云菜出滇”模式创新,从打造“云菜供港”寻求蔬菜消费区最大化供应,从“云菜入沪”建立交通干线上大城市的高端消费,从“云菜进疆”建立产区与消费区的直供模式,极大拓展了市场销路和品牌美誉度3. 2015年云贵高原夏秋季多雨水天气对蔬菜生产不利影响7月下旬以来云贵地区雨量偏多,特别是8月份出现多雨、低温、寡照,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多60%,气温低,高寒山区低温明显,日照同比少77.2小时,比历史平均少51.8小时部分地区光照不足或雨水过多,导致蔬菜病虫害情况增多,产量下降,且因采收不及时而烂在地里,蔬菜上市量有所减少,同比下降13%。
同时在蔬菜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也增加了损耗、加大了成本,造成价格出现上涨但农民采收、运输困难,加工成本增加,总体效益仍受到一定影响4.问题与对策4.1 重视规划布局,促进产业升级云贵高原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为其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条件云贵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崎岖不平,高原中多山间盆地,属亚热带湿润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共存,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其多样性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土地气候资源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云贵高原地区已经是农业部《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夏秋蔬菜重点区域,以珠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国夏秋淡季市场,重点品种为白菜、结球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萝卜、食荚豌豆、芹菜、莴笋等喜凉蔬菜以及茄果类、豆类、瓜类、西甜瓜等喜温瓜菜,上市期为7月-9月根据调研情况看,云贵高原地区还可以在品种细分和海拔高度布局细分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与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优势对夏秋冷凉蔬菜、早春喜温耐热蔬菜、延后喜温蔬菜、地方特色蔬菜等品种和海拔落差区域布局等方面进行再规划、再细分,依托气候优势,狠抓品质优势,形成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掌握主动。
建立政策引导、推广服务、科研跟进、企业运营的良性发展格局,促进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营销和产业化经营4.2 推广轻简栽培,提高劳动效率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调研中发现云贵地区所有蔬菜主产区无一例外的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而蔬菜主产区的蔬菜生产方式还以沿用了传统的人力资源型发展方式,未来谁来种菜是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课题因此推进蔬菜轻简栽培模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成为云贵高原蔬菜产区的必由之路要研究蔬菜标准化、流程化生产技术和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机械装备,简化原有的工作流程,降低劳动轻度,节省劳动用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肥水一体化栽培、缓控释肥等请简栽培模式,同时开展微耕机、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采摘机、清洗机、弥雾机等农机农具的引进示范与推广,逐渐降低蔬菜生产过程中的人力依赖程度,将农机、农技与农艺有机结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打好标准化生产的基础4.3 注重技术攻关,形成集成技术蔬菜生产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产业,其品种多,栽培周期短、重茬率高、病虫害严重。
云贵地区以喜凉蔬菜栽培为主,一定区域内品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多年的重茬栽培导致连作障碍比较突出,土壤酸化程度比较普遍,病虫害的发生也较为严重,要想实现地区蔬菜产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技术护航成为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特性、品种结构、栽培习惯等,系统分析制约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如十字花科连作障碍的克服、多雨气候导致的作物病害严重、茄果类蔬菜青枯病的防治等,建立包含科研、推广、生产等各环节的技术攻关小组,围绕突出技术问题集中攻关,并对今后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开展前期预研,做好技术储备注重优质抗病品种的培育、筛选与引进,提高品种更新和推广效率,做好品种引进、退出和替代储备集成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绿色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及肥水一体化技术、以及生态健康栽培管理技术等,针对主导产业和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