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二轮复习).pdf
5页1 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总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民族危机加深1)政治:①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大矛盾汇流②晚清专制统治;洋务运动破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③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民国的建立;政府的重视和支持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强大或阻挠;人民收回利权的运动;严重脱离民众⑤有识之士的推动或主动向西方学习2)经济:①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②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或资本输出;③小农经济的进一步解体3)思想:①西学东渐;西学的传播;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启蒙思想(革命思想或共和思想)的传播②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革命思潮推动③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儒家思想的动摇;④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人们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⑤废除八股取士和科举制;近代教育的发展⑥社会习俗的变革、礼仪的革新、大众传媒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时代特点: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1)政治:①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战争不断、社会动荡;②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受宗法制或分封制的影响,重血缘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③各诸侯国的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化的进程;④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2)经济:①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荒地的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耕作方式的进步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发展;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③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④统治者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自然灾害;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⑤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阶级关系: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士大夫)崛起;②各诸侯国重视人才,士阶层形成4)思想文化:①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②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的政治主张);③国家分裂,学术氛围宽松;④古代科技特别是天文学成就突出,主要是为社会生产服务2 ◆隋唐时期总的社会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1)政治: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③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扩大了统治基础;④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转衰,出现藩镇割据局面;⑤实行文明开放的外交政策,中外联系加强2)经济:①农具的进步;封建经济繁荣;均田制盛行;两税法的实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②市坊分开;城市经济的发展;草市、夜市的出现;柜坊、飞钱的出现;大运河的开通;海路丝绸之路兴盛;中外贸易频繁;广州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思想文化:①“中华文化圈”形成;“三教合一”②雕版印刷;火药;文学艺术繁荣,平民化◆两宋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1)政治:①国家局部统一,社会稳定;国家分裂,民族间战争不断,宋金对峙;南宋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南方的相对稳定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监察制度的完善;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基本解决;重文轻武;实行分化事权,出现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③士人群体(文人阶层)的壮大;市民阶层的崛起;民族融合加强2)经济:①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强于北的格局形成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坊不分,贸易自由化;街市、夜市、晓市兴盛;娱乐场所瓦子的出现;“交子”出现;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边境贸易榷场的出现③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人身依附关系弱化3)思想:①重文思想;理学的兴起②教育发展,书院兴盛③活字印刷、指南针④文学艺术繁荣,文化的平民化、通俗化;文化重心的南移◆明清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新旧交替(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1)政治:①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②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建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实行海禁③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3 (2)经济:①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②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耕地面积扩大,水稻亩产量提高;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民众衣食结构的变化;赋役制度的成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经济形成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商业繁华;商帮出现;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人地位提高④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3)思想:①厉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鄙薄科技,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②选官制度上实行八股取士,传统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③明朝后期出现西风东渐;明末清初出现反封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四个思想家主张)④文学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化创造,进一步通俗化、平民化⑤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古代世界——古希腊罗马:①政治: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小国寡民;古罗马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近代欧洲大陆法的基础;自然法的思想。
②阶级: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力量壮大;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③经济:奴隶制经济繁荣,工商航海业发达④思想:早期人文主义产生;文化教育发达,重视知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16—18 世纪的欧洲:总的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新旧交替),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1)政治: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②16 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教会的权威,确立了世俗王权的统治地位;③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崛起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的先后崛起,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2)经济:①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②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由分散孤立开始成为一个整体;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③重商主义盛行3)思想:①中世纪天主教的束缚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③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④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盛行◆19 世纪中期的欧洲和世界:4 总的时代特征:工业文明时代1)政治: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确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
③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经济危机的爆发;两极分化的加剧;立法工作的加强,法制的完善2)经济:①工业革命的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②工业时代的到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的确立;城市化③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3)思想:①自由主义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②自然科学的发展;交通的进步③启蒙思想或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欧洲和世界:总的时代特征: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来,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政治:①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和完善②垄断资产阶级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关系的恶化;一战的爆发③工人运动的新发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经济: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20 世纪初经济的繁荣②大企业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③“一超多强”的格局3)思想:①自由放任政策;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②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进步◆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总的时代特征:内外交困(内忧外患)(1)政治:①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外勾结;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对外政策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太平天国运动;④为挽救统治,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
2)经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经济特权,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清朝开明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民族工业产生3)思想文化:①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停留在物质层面);②“中体西用”的争论;5 ③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近代教育的发展◆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总的时代特征: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的对峙1)政治:①二战的惨痛教训;联合国的建立;②美苏“冷战”,两大阵营的对峙;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欧日衰落和美苏崛起;美国的全球扩张(霸权主义) ;③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和经互会的成立;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局部热战;④新中国的建立;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相对稳定(2)经济:①二战和30 年代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②原有经济体系崩溃,世界经济秩序混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③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和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建立;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④两大经济体系的对立;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模式的影响。
3)思想文化:①凯恩斯主义盛行;②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和通讯的进步;③反传统的思想;人们思想的迷茫和精神的空虚◆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总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1)政治: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依法治国”;“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践;②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关注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政府职能的转变;③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平与发展;国际局势的缓和;多极化;多边外交等2)经济: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经济政策的制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积极性的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宏观调控;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对外开放;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贸;与国际接轨、竞争机制;货币政策;(3)思想文化:①思想解放: 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党代会;1992 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讲话②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③教育与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④“双百”方针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的完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